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心理学复习提纲(第三章-认知过程)

心理学复习提纲(第三章-认知过程)

心理学复习提纲(第三章-认知过程)《心理学》公共课复习提纲第二章认知过程关键术语认知:人脑反映客观事物的特性和联系,并揭露事物对于人的意义与作用的心理活动。

现代心理学中的认知主要是指高级的认识过程,包括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思维、言语等。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感受性:是指人对刺激物的感觉能力。

感觉阈限:是人感到某个刺激存在或刺激发生变化所需刺激强度的临界值。

绝对感觉阈限:刚刚能够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叫绝对感觉阈限。

人对这种最小刺激量的感觉能力叫绝对感受性。

差别感觉阈限:那种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两个刺激之间的最小差异量称为差别感觉阈限。

觉察刺激之间微弱差别的能力称为差别感受性。

韦伯定律:19世纪德国生理学家韦伯发现,在一个刺激能量上发现一个最小可觉察的感觉差异所需要的刺激变化量与原有刺激能量的大小有固定的比例关系。

这个固定比例对不同感觉是不同的,用K表示,通常称为韦伯常数或韦伯比率。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个部分和属性的整体的反映。

注意:是心理活动(意识)对一定对象的选择和集中。

具有两种基本特征:选择性和集中性。

不随意注意(无意注意):是指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随意注意(有意注意):是指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随意后注意(有意后注意):有预定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注意的广度:也称注意的范围,是指一个人在同一时间内清楚地观察到对象的数量。

注意的稳定性:是指注意保持在某一对象或某一活动上的时间久暂特性。

注意的起伏:注意短时间内周期性地不随意跳跃现象称为注意的起伏。

注意分散:是指注意不自觉地离开当前应当完成的活动而被无关刺激所吸引。

注意分配:是指人在进行两种或多种活动时能把注意指向不同对象的现象。

注意的转移:是指人有意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或从一种活动转移到另一种活动上。

记忆:是在头脑中积累、保存和提取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

感觉记忆:又称瞬时记忆、感觉登记、感觉寄存器,指客观刺激物停止作用后,它的印象在人脑中只保留瞬间的记忆,是感觉信息到达感官的第一次直接印象,是记忆系统的开始阶段,储存时间大约为:0.25至2秒。

短时记忆:也称工作记忆,是感觉记忆和长时记忆的中间阶段,保存时间大约为:5秒至2分钟,记忆容量大约为7±2个单位。

短时记忆是信息加工系统的核心。

长时记忆:指信息经过充分的和有一定深度的加工后,在头脑中长时间保留下来,这是一种永久性的储存。

陈述性记忆:对陈述性知识的记忆,其内容可用言语表达。

程序性记忆:又种技能记忆,是对如何做事情的记忆。

情景记忆:是指对个人亲身经历过的,在一定时间和地点发生的事件或情景的记忆。

语义记忆:是对字词、概念、规律和公式等各种概括化知识的记忆,它与一般的特定事件没什么联系。

内隐记忆:是指在个体无法意识的情况下,过去经验对当前作业产生的无意识的影响,有时又叫自动的无意识记忆。

外显记忆:是指在意识的控制下,过去经验对当前作业产生的有意识的影响。

图式:即知识的心理组织形式,是人的各种知识经验在长时记忆中构成一个比较稳定的心理网格结构。

思维:是以人已有的知识为中介,对客观事物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

它借助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是认知活动的高级形式。

聚合思维:是指人们根据已知信息,利用熟悉的规则解决问题。

发散思维:是指人们根据当前问题给定的信息和记忆系统中存储的信息,沿着不同的方向和角度思考,从多方面寻求多样性答案的一种思维活动。

创造性思维:是重新组织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新的方案或程序,并创造出新的思维成果的思维活动。

表象:是事物不在面前时,人们在头脑中出现的关于事物的形象。

想象:是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概念:指的是反映客观事物共同特点与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是高级认知活动的基本单元,以一个符号,就是词的形式来表现。

概念形成:概念形成是指个体学会概念的过程,即把具有共同特征的东西归在一组,把有不同特征的东西放在不同的组别之中,再把这些组和不同的名称联系起来的过程。

问题解决:是指由一定的情景引起的,按照一定的目标,应用各种认知活动、技能等,经过一系列的思维操作,使问题得以解决的过程。

言语:是人们在交际和活动中应用语言的过程和产物。

识记1.颜色感觉有三种属性:色调、饱和度和亮度。

2.棒体细胞对光的强度起作用,在光亮条件下锥体细胞使人能够细微地分辨颜色。

3.色觉理论主要有:三原色和拮抗理论。

4.常见视觉适应现象有明适应和暗适应。

5.影响知觉选择性的因素有:一是对象和背景的差别;二是知觉对象的动静状态;三是刺激物各部分的组合;四是人的主观状态。

6.按照注意目的是否明确,以及意志努力参与的程度,可以将注意分为不随意注意(无意注意)、随意注意(有意注意)和随意后注意(有意后注意)三种。

7.注意的品质主要有四个方面:即注意的广度、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分配和注意的转移。

8.注意分配是有条件的,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的复杂程度、熟悉程度和自动化程度都会影响注意的分配。

9.注意的转移与注意的分散是根本不同的,前者是有意识地根据活动任务的需要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向另一个对象;而后者则是在需要注意稳定的时候,不随意地改变了注意的对象。

10.注意转移的快慢和难易,依赖于原来注意的强度。

原来注意强度越大、注意的转移就越困难、越缓慢。

反之,注意的转移就比较容易。

11.记忆包括三个基本过程:编码、保持、提取。

12.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遗忘的规律是“先快后慢”。

13.思维具有间接性与概括性的特点。

14.根据思维过程所凭借的中介不同,可以把思维划分为直觉行动思维、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

15.根据思维活动探索目标的不同方向,将思维划分为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

16.表象具有直观性、概括性、可操作性等基本特征。

17.新颖性和形象性是想象的基本特征。

18.个体对于概念的掌握,一般有两个途径:一个是在个体的生活及同他人的交往中,通过逐渐积累达到,这种途径形成的概念称为日常概念;另一个则是通过有组织、有计划的教学而实现,这是个体掌握科学概念的捷径。

19.问题解决具备以下特征:目标指向性、操作系列性、认知性操作。

20.常见的启发式策略有:手段-目的分析法、爬山法、逆向工作法。

21.儿童言语发展阶段:牙牙学语阶段、单词句阶段、双词或三词组合阶段、完整句阶段。

22.引起不随意注意(无意注意)的原因有哪些?引起不随意注意的原因包括刺激物本身的特点以及人自身的状态。

强度大,新异性强,与周围环境对比鲜明,具有运动变化性的刺激物、以及对主体具有某种意义的刺激物易引起人们的注意;人自身的状态、需要、情感、兴趣、过去经验等在不随意注意的产生中也起一定的作用。

23.影响注意稳定性的因素有:注意对象的特点与人的积极性。

(1)如果注意的对象是单调的、静止的,注意就难稳定;如果注意的对象是复杂的、变化的、活动的,注意就容易稳定。

(2)如果人对所从事的活动持积极的态度、有浓厚的兴趣、并借助有关动作维持知觉或思想进程,或从各种不同的角度进行观察和思考,那么注意就容易稳定、持久;相反,如果人对所从事的活动持消极态度,缺乏兴趣,注意就容易分散。

思考1.感觉与知觉有什么联系和区别?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个部分和属性的整体的反映。

感觉与知觉的联系表现为:(1)感觉是知觉产生的基础。

感觉是知觉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知觉产生的基本条件,没有对客观事物个别属性反映的感觉,就不可能有反映客观事物整体的知觉。

(2)知觉是感觉的深入与发展。

一般来说,对某客观事物或现象感觉到的个别属性越丰富、越完善,那么对该事物的知觉就越完整、越准确。

(3)知觉是高于感觉的心理活动,但并非是感觉的简单相加之总和。

感觉与知觉的区别表现为:(1)在反映客观事物属性方面存在差异。

感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各个属性的综合整体的反映。

(2)生理机制上不同。

感觉是单一分析器活动的结果,知觉是多种分析器同时或相继协同活动对刺激物或刺激物之间关系的整合结果。

(3)经验的参与程度不同。

人的感觉是生理心理活动,一般知识经验对感觉的产生影响不大。

知觉则以知识经验为基础,是知觉产生的不可或缺的条件。

在知觉过程中,既包括当前刺激引起的兴奋,也包括了以往相应知识经验的暂时神经联系的恢复过程。

2.知觉有什么基本特征?(1)知觉的整体性。

指人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把由多种属性构成的事物知觉为一个统一的整体的特性。

格式塔学派的心理学家指出:对整体的知觉不等于并且大于对个别感受的总和,即格式塔原则。

具体要求又包括以下规律:接近性、相似性、连续性、封闭性、良好图形。

(2)知觉的选择性。

人在知觉事物时,首先要从复杂的刺激环境中将一些有关内容抽出来组织成知觉对象,而其他部分则留为背景。

知觉的这种根据当前需要,对外来刺激有选择地作为知觉对象进行组织加工的特征就是知觉的选择性。

(3)知觉理解性。

指人们以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去理解和解释事物,并用语词加以标志的知觉特性。

(4)知觉恒常性。

指人们在刺激变化的情况下,把事物知觉成稳定不变的整体的现象。

3.提高记忆能力方法有哪些?1)明确记忆的目的任务2)充分利用无意记忆3)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4)合理地安排材料5)适当运用记忆术6)及时复习,合理分配复习时间。

4.根据遗忘规律,应如何有效地复习?1)合理安排复习时间。

(A)及时复习(B)分布复习。

2)恰当地安排复习材料。

3)反复阅读与试图回忆相结合。

4)复习方法要多样化。

5.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有哪些?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有:问题表征的方式、无关信息的干扰、功能固着性、定势、动机。

6.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1)激发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和求知欲;2)改变传统的评定学习成绩的观念,鼓励学生的创造性行为;3)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的能力;4)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创造性活动。

7.为提高直观教学的效果,教师应注意遵循哪些最基本的感知规律?(1)对比律;(2)组合律:(3)协同律:(4)理解律。

8.在教学过程中,要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科学概念,应注意哪些问题?1)充分利用日常概念的积极影响,克服其消极影响。

2)提供充足的有关的感性材料。

3)正确运用变式。

4)下定义。

5)形成概念体系。

6)运用概念。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