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水土流失动态监测项目实施方案目录提要 (1)第一章项目工作内容与实施技术路线 (5)一、项目工作内容 (5)(一)水土流失动态监测 (6)(二)全国水土保持监测网络管理与维护 (7)(三)全国水土保持数据更新 (7)(四)全国水土保持监测技术推广与应用 (7)(五)中国水土保持年度公报编制 (8)二、实施技术路线 (8)(一)总体技术路线 (8)(二)监测数据获取方法 (8)(三)具体实施技术步骤 (10)三、技术方案编制依据与原则 (10)(一)技术方案编制依据 (10)(二)技术方案编制原则 (11)四、总体进度安排 (12)第二章重点预防保护区水土流失动态监测 (14)一、监测范围 (14)二、监测内容与指标 (14)(一)监测内容 (14)(二)监测指标 (14)三、技术路线 (15)四、技术细则 (16)(一)区域监测 (16)(二)典型县监测 (17)五、主要成果 (25)第三章重点监督区水土流失动态监测 (27)一、监测范围 (27)二、监测内容与指标 (27)(一)监测内容 (27)(二)监测指标 (27)三、技术路线 (28)四、技术细则 (29)(二)典型区调查 (31)五、主要成果 (35)第四章重点治理区水土流失动态监测 (36)一、监测范围 (36)二、监测内容与指标 (36)(一)监测内容 (36)(二)监测指标 (36)三、技术路线 (37)四、技术细则 (38)(一)区域监测 (38)(二)典型县监测 (39)五、主要成果 (42)第五章典型小流域水土流失动态监测 (44)一、典型小流域选取 (44)(一)选取原则 (44)(二)选取结果 (44)二、典型小流域监测内容 (46)(一)基本情况 (46)(二)水土流失状况 (46)(三)水土保持措施 (46)(四)典型样地及农户调查 (46)三、技术路线 (46)(一)技术路线 (46)(二)工作步骤 (47)四、技术细则 (48)(一)地形调查 (48)(二)土壤调查 (49)(三)土地利用调查 (51)(四)植被调查 (52)(五)水土流失调查 (52)(六)水土保持措施调查 (54)(七)社会经济调查 (56)(八)典型农户 (56)五、主要成果 (56)第六章典型监测点水土流失动态监测 (63)一、监测点选取 (63)(一)选取原则 (63)(二)选取结果 (63)二、技术路线 (66)(一)前期准备 (66)(三)数据分析总结 (66)三、监测内容 (67)(一)坡面径流场 (67)(二)控制站 (67)四、技术细则 (67)(一)坡面径流小区监测 (67)(二)控制站径流泥沙观测 (68)五、主要成果 (69)第七章全国水土保持监测网络管理与维护 (80)一、主要内容 (80)二、技术细则 (81)(一)VPN系统管理 (81)(二)硬件设备维护与更新 (81)(三)网络系统维护 (82)(四)软件升级及维护 (82)(五)网络系统安全评估 (83)(六)线路租用 (83)第八章全国水土保持数据维护更新 (84)一、数据更新原则 (84)二、数据更新内容 (84)(一)全国水土保持数据库维护 (84)(二)数据处理与更新 (85)三、数据更新方法 (86)(一)数据维护方法 (86)(二)数据处理与入库 (88)(三)数据库系统集成测试 (90)四、数据更新成果形式 (91)五、数据更新进度安排 (91)(一)本项目产生的数据更新进度安排 (91)(二)收集数据更新进度安排 (91)第九章水土保持监测技术推广与应用 (92)一、技术培训 (92)(一)培训内容 (92)(二)组织形式 (92)(三)培训对象与培训任务 (93)(四)计划安排 (93)二、技术推广材料编制 (93)(一)材料内容 (93)(二)组织形式 (93)(三)进度安排 (93)第十章中国水土保持公报编制 (94)一、主要内容 (94)(一)综述部分 (94)(二)主体部分 (94)二、成果大纲 (96)三、组织安排 (96)第十一章项目组织与管理制度 (97)一、项目组织 (97)二、项目管理 (97)附件:1、关于划分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的公告2、有关监测指标分类分级标准及编码提要依据财政部《关于下达水利部2007年部门预算“一下”控制数的通知》(财农便函[2006]274号)和水利部《关于下达2007年部门预算控制数(财政拨款部分)的通知》(财经预[2006]154号)文件要求,结合“一上”的《全国水土流失动态监测与公告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和“二上”的《全国水土流失动态监测与公告项目实施方案》,经过初稿编写、技术研讨、专家论证和补充修改等环节,编制完成了《全国水土流失动态监测与公告项目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
主要内容如下:一、项目工作内容和实施技术路线针对我国水土流失特点和水土保持监测公告的有关规定,提出本项目所要完成任务包括:全国水土流失动态监测、全国水土保持监测网络和信息系统管理与维护、全国水土保持数据更新、水土保持监测技术应用与推广、中国水土保持公报编制等五个方面。
全国水土流失动态监测的总体技术路线为:采用实验测试、地面观测、遥感监测、数理统计等方法,从监测点、小流域、水土流失防治重点区(包括重点预防保护区、重点治理区和重点监督区)等三个层次对水土流失及其治理状况进行监测,分析水土流失状况和治理效果。
其中,对分布在不同水土流失类型区的典型监测点、典型小流域,每年实施监测;对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预防保护区和重点治理区,实施5年一个周期的动态监测;对国家级重点监督区,每年实施一次全面监测;对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的典型县及典型区域,按照与对应重点防治区相同的频率进行监测。
本项目由水利部水土保持监测中心承担,相关流域机构水土保持监测中心站、省(自治区、直辖市)水土保持监测总站和分站、有关高等院校和研究所为协作单位。
2007年项目进度为:1~2月编制完成年度实施计划,并布置监测任务;3月做好准备工作,安排现场监测;4~10月,实施水土流失动态监测,并初步整理分析数据;11~12月分析监测成果,编制成果图件,进行数据库更新;翌年1~3月,编制《中国水土保持公报》。
二、重点预防保护区水土流失动态监测对16个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预防保护区,采用5年一个周期、分批抽样的方式,轮流实施区域和典型县的监测。
2007年,监测范围包括大兴安岭预防保护区、子午岭预防保护区、东江上游预防保护区、汉江上游预防保护区4个区,并选择湖北省房县作为典型县。
监测内容包括预防保护效果和预防保护措施两方面,通过遥感手段对林缘线、植被覆盖度、土地利用情况等进行监测,适时掌握其变化动向,实现对预防保护效果的监测;通过逐级统计上报、汇总的方法,掌握预防保护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措施和管理规章制度。
三、重点监督区水土流失动态监测对7个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监督区,采取每年连续实施监测的方法。
2007年选择神东矿区作为典型区域。
监测内容包括开发建设项目造成的水土流失状况、水土保持措施与效果、水土保持执法监督与管理情况等三方面。
通过重点监督区的行政统计、项目建设监测和个案监测等方式进行监测。
四、重点治理区水土流失动态监测对19个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采用5年一个周期、分批抽样的方式,轮流实施区域和典型县的监测。
2007年,监测范围包括三峡库区治理区、永定河治理区、珠江南北盘江治理区3个区,并选择贵州省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作为典型县。
监测内容包括水土流失的面积、强度与危害,水土保持治理措施的数量、质量和效果。
其中,区域水土流失状况及其相关因子的监测指标采用遥感监测方法,水土保持措施情况采用行政统计和抽样核实的方法;典型县相应监测指标采用高精度遥感影像获取,其水土流失危害、水土保持效益和水土保持措施采用实地调查和计算分析的方法获得。
五、典型小流域水土流失动态监测在不同的水土流失流失类型区,共布设典型小流域30条。
其中:东北黑土区4条、西北黄土高原区8条、北方土石山区6条、南方红壤丘陵区6条、西南土石山区6条;在大江大河流域的分布为:黄河流域10条,长江流域10条,海河流域2条,珠江流域2条,松辽河流域5条,淮河流域1条。
典型小流域监测内容包括坡面土壤侵蚀、沟道径流泥沙及水土保持措施调查。
监测方法是以1:10000地形图为工作底图,通过全流域、实地调绘的方式调查典型小流域的土壤侵蚀面积、强度、水土保持措施数量、防治效果,结合径流泥沙的定点观测以及降雨、经济社会状况资料,分析小流域水土流失动态变化趋势。
六、典型监测点水土流失动态监测在不同的水土流失流失类型区,共布设典型监测点50个。
其中:东北黑土区7个、北方土石山区11个、西北黄土高原区14个、南方红壤丘陵区9个、西南土石山区9个;在大江大河流域的分布为:黄河流域16个,长江流域16个,海河流域5个,珠江流域3个,松辽河流域8个,淮河流域2个。
典型监测点监测设施主要包括径流小区和小流域控制站。
以现有监测设施设备为基础,通过统一监测指标和成果要求,规范监测方法,建立定点观测数据库,研究水土流失规律和防治效益。
七、全国水土保持监测网络管理与维护全国水土保持监测网络管理管理的对象是全国水土保持监测网络和信息系统,维护的对象是全国水土保持监测网络和信息系统的核心节点和数据交换中心的硬件和软件设备。
后者主要任务包括VPN系统管理、硬件设备维护与更新、网络系统维护、软件升级及维护、网络系统安全评估等方面。
八、全国水土保持数据维护更新全国水土保持数据维护更新主要包括内容数据库维护和数据处理更新与入库两个方面。
数据维护的方法主要为数据库监控服务、数据备份与恢复、安全管理、性能调整、故障排除和数据库功能扩充等;数据更新与入库按照矢量数据、栅格数据和多媒体数据进行。
九、水土保持监测技术推广与应用水土保持监测技术推广主要通过现场培训、技术培训等方式实现。
培训内容包括水土流失地面监测技术、3S应用技术等,推广技术主要是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技术。
十、中国水土保持公报编制《中国水土保持公报》包括综述和主体两部分。
其中,主体部分包括水土流失状况、水土流失防治情况、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和重要水土保持事件等。
十一、项目经济支出明细2007年,项目经费预算控制数为600万元。
其中,人工费60万元,物料消耗(专用材料)费61.6万元,设备购置费35万元,技术推广与培训费20万元,业务组织费197.2万元,外部协作费90.7万元,其他费用135.5万元。
第一章项目工作内容与实施技术路线我国水土流失日益严重,成为制约社会经济良性发展的重要因素。
近几十年来,尽管在水土保持方面作出了很大努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由于环境条件限制,水土流失仍呈加剧趋势,加之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开发建设项目大面积扰动土地,形成新的水土流失,出现一方治理,多方破坏的现象,使水土流失状况呈现复杂化、多样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