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汉语课堂教学中与学生互动方法的探讨
【摘要】本文主要探讨对外汉语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这种狭义的互动式教学,总结了提问、听写、复述、纠错、演讲和针对演讲提问等几种互动教学方法。
着重对提问模式进行了深入阐述,结合课堂教学给出了一些成功和不成功的互动实例,并做了分析。
同时给出了笔者的一些思考,互动的好坏是教学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教师要善于利用互动,创造互动,以便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对外汉语教学;互动教学;提问
自从“任务型教学法”被引入对外汉语课堂教学,互动教学模式便成为一个关键词。
所谓“互动式教学”可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概念。
广义的“互动式教学”是指学校教学一切相关事物的相互作用与影响。
可细分为课堂内的互动和课堂外的互动。
课堂内的互动又可分为学生与教师间的互动,学生与教材间的互动,学生与学生间的互动,教师与教材间的互动等。
狭义的“互动式教学”仅指师生间的互动。
本文所要探讨的正是这种狭义的互动式教学。
关于互动教学的好处是不言而喻的,它能够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
大量的课堂教学经历和实际听课感受证明凡是学生评价较高的,同事们公认教学水平较好的教师都非常善于和学生进行互动。
课堂的师生互动教学有提问,听写,复述,纠错,演讲和针对演讲提问这么几种模式。
而提问是最常见,最易行,也是最重要的互动模式。
提问互动,可以从很多角度进行,如从提问的对象而言,可以针
对一人,针对几人或是针对全班;从提问的方法而言,可以是直接提问,即问题中就出现这节课需要掌握的生词,也可以是间接提问,即希望学生在教师的提示下说出这节课要学习的生词;从提问的技巧而言,可以比较简短、开门见山,也可以设置情境,层层推进;此外,不同的教学环节,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师采用的提问方法也都有所偏向,如生词环节,课文环节,语法点环节,如何通过提问进行师生间的互动是有所不同的。
下面是几个我认为是比较成功的互动教学范例。
第一个是在学习语法点“之所以……是因为”这个句型时,我问一韩国同学a,平常说什么语言?回答自然是韩语。
我又问一蒙古国同学b是否想学韩语?b回答想学。
(教师事先了解这个事实。
)又问为什么想学?回答是工作需要。
教师便提示同学b说出:我之所以想学习韩语,是因为工作的需要。
这一语法点便水到渠成了。
这还没有结束,我继续问同学c,同学d等,b为什么想学汉语?引导他们说出:他之所以想学习汉语,是因为工作的需要。
这样练习几个人之后,教师让全班同学操练:我之所以想学汉语,是因为工作的需要。
当时现场的效果也很不错。
似乎很快,全班同学就都掌握了这个句子。
我在批阅作业时,也发现大家对于这一句型的使用,出错率较低。
可能与教师和学生当时良好的互动有一定的关系。
成功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这就是学生自己的事例,对于他们来说,真实而且熟悉,很容易认可。
第二,提问是由浅入深逐步进行的。
尤其适用于水平低一些的学生。
可能对于水平高的学生根本不需要这样的提示,老师说意思,他便能够自己造出这样的句子。
即使是这样,教师这种循循善诱的方法,也能够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让学生连说错的机会都没有,很能增加学生的信心。
第三,参与练习的人很多,只一个语法点,每个人就得到了至少一次的练习机会,有些人还练习了不止一次,而且还有人称的转变,又不仅仅是机械性的练习。
第二个范例是学习生词“来源”。
在讲解了词语意思和搭配“信息来源”之后,我设置了这样一个情境。
我问学生a,学生b告诉你6月20号要考试,你不知道是不是真的,你会怎么样问他?意在提示a说出:你的消息来源可靠吗?当a成功的实现教师的意图之后。
我接着创造情境,b说是在食堂吃饭时,听坐在旁边的一个学生说的。
你会怎么回应?提示a说出,b的消息来源不可靠。
我说,如果b说,是去办公室时听老师说的,又怎么样呢?a这时无需我再暗示,很快说出,b的消息来源可靠。
此次互动便告一段落。
这一范例体现出另一个特点,教师应该重视关键词语的强调和复现。
学生的三次回答,三次都出现“来源”这个生词,相当于得到了三遍的强化,加深了学生的记忆,所以到第三次时,学生就有些类似于脱口而出那个句子了。
另外,教师应该把词语搭配嵌入句中,让学生真正了解了该词的用法,与孤立地教授一个词相比,这样更有助于提高学生真正的语言能力。
与此同时,笔者自己的课堂教学过程中,也有一个失败的互动的
案例。
在学习“礼仪”一词时,我先按照拆分词素的方法简单进行了解释。
“礼仪”就是礼节和仪式。
接着补充了一个词“礼仪之邦”,也解释了意思。
在说到句子“中国是一个礼仪之邦。
”时,笔者问一位韩国同学,韩国是不是一个礼仪之邦?我本来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和学生互动的机会,但事实上,那位韩国同学很茫然地没有回应。
学生并没有理解笔者所说的那个词的意思,自然是无法互动了。
教师的问题要确保学生能够理解,并且,不要提仅用一个简单的词就能回答的问题,这样才能够产生良性的互动。
在对这个问题进行发掘的过程中,我也产生了一些疑问。
比如说,在提问时,问题的机械性和创造性的平衡方面如何把握?因为绝大多数学生的水平还不是很高,他们可能更习惯于机械性的问题或半机械性的问题,对于创造性的问题略感吃力。
针对课文的问题,稍稍有些概括性,就没有多少人能够回应。
而且,参与回答的基本都是那些学习成绩较好,汉语程度较高的学生。
如果给程度低一些的同学较多创造性的问题,他们可能会觉得束手无策,失去信心。
但如果始终给与他们机械性的简单问题,又不利于他们汉语水平的提高和思维的发展。
所以,如何找到一个好的平衡点还有待商榷。
总而言之,在对外汉语课堂教学中,师生进行互动是教学好坏,甚至成败的重要因素之一。
作为教师,要重视互动,善于利用互动,在吸收传统互动方法的基础上也要多思考更具有创造性的,更能带动大多数,更有特点的,更综合的互动方法,以便留学生在课堂上能够利用有限的时间实现最大程度的受益。
参考文献:
[1]陈岩、赵宏(2005),对外汉语教学综合课的互动教学模式,《黑龙江高教研究》第8期.
[2]金婷(2006)对外汉语中级精读课教学中教师的“中介作用”,《语言教学与研究》第3期.
[3]孙旭东(2008)互动式教学在对外汉语综合课中的实践初探,《时代文学(双月上半月)》第3期.
[4]陈岩、姜苹(2004)试论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因素的互动,《黑龙江高教研究》第8期.
[5]李燕、贾放(2007)“互动假说”与语言课堂教学互动策略及效用研究,《语言文字应用》第6期.
[6]王家瑾(1997)从教与学的互动看优化教学的设计与实践,《教育研究》第1期.
[7]沈庆会(2008)对外汉语综合课互动教学模式探析,《科技信息》第31期.
[8]刘晓雨(2000)提问在对外汉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世界汉语教学》第1期.
[9]匡腊英(2008)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课堂提问策略,《现代语文》11月.
[10]杨文惠(2006)试论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课堂提问技巧,《中山大学学报论丛》第12期.
[11]车俊英(2006)交互式教学在对外汉语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天津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