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析的社会文化学派
初级制度塑造了基本人格结构
初级制度是个人在童年时期就面临的基本规范,被社会成员视为 自然之物加以接受,‚像呼吸一样不言自明‛,但初级制度对儿童来说 可能十分严厉,个人必须以某种方式加以适应,对初级制度的适应形成 基本人格结构。 基本人格结构创造了次级制度 已经形成的基本人格结构反过来会对文化施加影响,它通过投 射系统塑造改社会的次级制度,即次级制度是基本人格结构的投射物
神经症需要 • 敌意和焦虑导致更深的不安全感和更深的痛苦,就形成一些潜意识的 防御性策略,霍妮称之为神经症需要(neurotic need) • 十种神经症需要: ⒈对友爱和赞许的神经症需要; ⒉对主宰其生活的伙伴的神经症需要 ⒊将自己生活限制在狭窄范围内的神经症需要; ⒋对权力的神经症需要; ⒌对利用、剥削他人的神经症需要;
人的存在的矛盾性: ——人试图超越动物的本能状态,这又使人陷入一系列的困境:个体化 与孤独感的矛盾、生与死的矛盾、 人的潜能实现与生命短暂之间的矛 盾
几种基本需要及其不同的满足方式:(表)
个人性格和社会性格
人格由气质和性格合成 性格的构成:个人性格、社会性格 • 个人性格:同一社会中各个成员之间的差异 • 社会性格:一个社会中大多数成员所具有的基本性格结构
• 机能活动原理,指生命体在环境中的复杂反应
人格动力
• 人就是一个充满着能量的系统。 • 人际关系失衡:能量积累→紧张;能量转换→ 消除紧张 • ——提出‚动能‛:构成人格的最小单位,是 一个人在人际情景中经常表现出来的能量转换 模式。 自我系统——个体为了消除焦虑,就会形成一 种具有防御功能的自我觉知系统或一套衡量自 己行为的标准 • 好我:需要得到满足,又受到重要他人的赞扬 • 坏我:需要得到满足,但受到重要他人的反对。 • 非我:既没有使需要得到满足,又受到重要他 人强烈谴责的行为和经验,多处于潜意识层面。 ——‚好我‛与‚坏我‛多处于意识层面。
人格化 类型: • 对自己的人格化:将‚好我‛、‚坏我‛与‚非我‛综合起来所形成 的关于自己的整体形象 • 对他人的人格化:他人在我们心中的形象 • 对事物的人格化:对自然现象、对所有物的人格化 • 对观念的人格化:如人们头脑中的上帝或神的观念
人格的发展阶段
六个阶段: ① 婴儿期,从出生到语言能力成熟。 ② 儿童期,从语言能力成熟到学会寻求玩伴。 ③ 少年期,从寻求玩伴到亲近同性同伴。 ④ 前青春期,从同性亲近到生殖欲成熟。 ⑤ 青春初期,从生殖欲到情欲行为的模式化。 ⑥ 青春后期,与特定异性建立稳定的关系。
塔纳拉人
• 非洲东南部的马达加斯加群岛,一夫多妻制,父亲的权力至高无上, 长子拥有特权,但女儿地位低下。母亲的主要职责是照料孩子。婴儿 断奶很晚,如厕训练很严格。性限制也很严格,尤其强调女人的贞洁。 • 塔纳拉人对父亲既崇拜又恐惧,对母亲怀有强烈的依恋,重视服从、 忠诚、勤劳、认真等个人品质。 • 在他们的宗教观念中,家神喜欢这些品质,触犯了家神就会受到惩罚 (如生病)。在其神话传说中,也有类似于俄狄浦斯的神话传说。
人际经验模式
1.未分化的模式:不能区分自己与外界,不会使用语言 2.并列的模式:能够区分自己与外界,知觉事物之间的联系,但对事物之 间的因果关系的认识缺乏逻辑依据,也缺乏对事物内在本质联系的正确 认识 3.综合的模式:以逻辑思维、对事物因果关系、内在本质联系的正确认识 和对语言文字符号的准确运用为特征
1921-1922:曾在维也纳接受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训练 1933—1936:在纽约组织弗洛伊德社会学著作学习讨论班 1937年:林顿和卡丁纳受聘于哥伦比亚大学人类学系,用精神分析分析法合 作考察研究土著民族 主要著作:《个人及其社会》(1939)、《社会的心理疆界》(1945)、《压抑 的记号》(1951)、《他们研究了人》(1961)
神经症的文化观: 神经症的类型:情境神经症(situation neuroses)、性格神经症 (character neuroses) 神经症的病因在于从童年时代就逐渐形成的人格,而人格又取决于环境 神经症的标准因不同文化、时代、阶级和性别而异
神经症的根源在于社会文化,文化困境导致人们的心理冲突,神经症是时 代和文化的副产物
发展 早期:长期精神分析治疗(高度密集性),一对一心理治疗
后期:短程精神分析(依赖病人自省能力),小组或团体的分析心理治疗
二、精神分析的跨学科研究
心理精神分析学与其他科学的交叉
由精神分析和马克思主义创立性革命论和爱欲解放论
20世纪60年代,拉康,将精神分析与结构主义语言学结合创立结构主义精神分析 法国后现代主义哲学家与精神分析学家伽塔里合作提出精神分裂分析学,建立了后现代主义 分析理论和革命理论
第二次世界大战——近200名精神分析学家为逃避纳粹迫害移居美国
对古典精神分析的修正
佛洛依德理论自身的局限和特点→社会文化学派的产生 荣格、阿德勒,修正的早期代表
霍妮,1937年出版《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标志着精神分析社会文化学派的形成 沙利文,1938年创办《精神科学》——传播人际关系理论 卡丁纳,1939年出版《个人及其社会》 弗洛姆,20世会主义人本主义
人格的人际关系理论——提出了人格、人格动力、自我系统、人格化、人格 的发展阶段和人际经验模式六个概念
人格 主要观点:人是人际的存在;人在本质上是离不开人际情境的,人只有在人际 情境中才能生存,才能发展。 沙利文借用了生物学的三个原理说明了这一点: • 共同生存原理,指生命离不开它所必需的生存环境,有机体的生存有赖于同 环境不停地进行能量交 • 组织结构原理,是指生命体的静态构成和变异重组。这是指人的身体构造适 合于同环境进行能量交换,共同生存。
心理学的内部交叉 实验心理学与神经生物学和精神分析的整合(福纳吉等人的研究) 发展精神分析学与神经生物学理论相互交融的趋势
三、对社会问题的关注 性恶论观点上:提出人的本能必须由社会加以控制‚社会应更具‘容 忍性’‛ 社会暴力和偏执问题上:汉娜·西格尔对核威胁的研究做出了贡献
⒍对社会承认和声望的神经症需要; ⒎对个人崇拜的神经症需要; ⒏对个人成就和野心的神经症需要; ⒐对自足和自主的神经症需要; ⒑对完美无缺的神经症需要
——神经症需要本身是非神经症的,但如盲目偏执于其中一种或数种, 强迫地、潜意识地、不由自主地去追求满足,不能根据社会现实而灵活 地选择,就是神经症
神经症人格
第三节 精神分析的社会文化学派
小组成员:王恒、郭豪、管鸿林、罗宁俊 主讲人:王恒
一、社会文化学派的建立
美国本土对精神分析的接纳 20世纪30年代中期——精神分析对美国学院心理学的影响相当小 20世纪30年代中期以后——学院心理学的态度有所改变
1936—1943年——沙利文和埃里克森参加了‚耶鲁小组‛组织的系列讨论 会
性格类型理论
人与世界的关系可分为两种:同化、社会化 同化:人与物的关系,表现为人要获取物体 社会化:人与人的关系,表现为人要与他人发生联系 性格取向:非生产性性格、生产性性格 非创生性倾向:接受倾向、剥削倾向、囤积倾向、市场倾向
创生性倾向:关心人的潜能实现
第四节 精神分析的现状
一、作为临床治疗技术的精神分析
生活于现代文化困境中的大多数人都患有程度不同的神经症,正常人和神 经症患者的区别是相对的
基本焦虑与神经症需要 基本焦虑: • 基本罪恶(basic evil):父母不能给儿童真正的爱、不能满足儿童的 安全感的行为 • 基本敌意(basic hostility):如父母经常表现出基本罪恶,就会使儿 童产生敌意,即基本敌意 • 当儿童陷入对父母既依赖又敌视的矛盾处境时,由于其无能无助、害 怕和内疚不得不压抑敌意,基本敌意及其压抑使人陷入焦虑,即基本 焦虑(basic anxiety) ——基本焦虑使人将基本敌意泛化到一切人和整个世界,从而感到世间 一切都潜伏着危险,从而在内心不自觉地积累并渗透蔓延一种孤独无能 之感,一种自我轻视、被抛弃、受威胁的体验,一种置身于怨恨和荒诞 的世界的感受
精神分裂症的人际关系说
主要观点:精神分裂症是由不良的人际关系造成的 不良的人际关系→产生严重焦虑→人格意象脱离现实太远→自我系统 的防御功能失灵→经验模式倒退到并列甚至原始的水平→个体的自尊遭 到严重的破坏。 ——首创‚环境疗法‛
四、文化与人格的相互作用理论——卡丁纳
阿布拉姆· 卡丁纳(1891—1981)
论文化与人格的相互作用 文化与人格
• 文化:组织的社会生活中所形成的习惯化了的规范,个人获取物质生 活资料的技术,人们对待出生、成长、发展、衰老、死亡的习惯化的 态度等等。 ——为了使文化这一概念具体化和操作化,卡丁纳主张使用制度这一术 语 • 制度:一个社会的成员所共有的思想或行为的固有模式 制度——初级制度、次级制度 • 基本人格结构(核心概念):同一文化中或制度背景下的所有社会成 员所具有的共同的人格特征
对人类学现场研究材料的分析
马克萨斯人 • 太平洋的波利尼西亚,男女比例失调,婚姻制度是一妻多夫制。
• 妻子把大部分时间花在打扮自己和满足几个丈夫的需要上,为此甚至不给哺 乳期的婴儿喂奶。
• 孩子得不到来自母亲的爱和安全感,依恋对象是父亲或别的男人,而且从小 就产生了对女人的恐惧和憎恨。男人间表现出较多的团结合作,女人间则表 现出较多的相互嫉妒。 • 与这些基本人格结构相对应,在马克萨斯的民间传说中,女人被描绘成恶毒、 黑心的剥削者;她们吃人,抢夺儿童的食物。没有类似俄狄浦斯的神话,却 有类似厄勒克特拉(恋父杀母)的传说。
三、精神病学的人际关系理论——沙利文(1892-1949)
哈里·斯塔克·沙利文 出生于美国纽约,精神分析的社会文化学派主要代表 人物之一。1917年在芝加哥内外科医学院获得博士学位; 1922年进入首都华盛顿的圣伊丽莎白医院担任当时美国 著名精神医学家怀特的助理;1936年创办《精神医学》 杂志;1949年1月14日,其在巴黎突发脑溢血死亡,年仅 57岁。 沙利文生前只出版了一部著作《现代精神医学的概念》 (1947)。其追随者在他去世后根据有关材料整理出版 了五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