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精神分析学派的简要内容

精神分析学派的简要内容

精神分析学派的简要内容
1.佛洛依德的心理学理论
西格蒙德佛洛依德是奥地利著名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以无意识为基础的人格理论是佛洛依德精神分析理论的核心。

佛洛依德的人格理论主要包括人格结构图示,人格发展动力,人格适应以及人格发展阶段。

在佛洛依德的人格结构图示中他认为人格是一个整体,其中包含着彼此关联且相互作用的几个部分。

早期佛洛依德提出了“二部人格结构”说,认为人的心理机制由意识和无意识构成,具体来说既是由潜意识,前意识和意识组成。

佛洛依德认为潜意识包括人的原始冲动,本能和出生后基于本能所形成的各种欲望。

这些原始冲动和欲望不被人类文明的伦理道德约束所接纳,因此被压抑在意识之外,但并未消失,它们在不自觉的积极活动追求满足。

潜意识是心理的深层基础和人类活动的内驱力。

前意识是没有浮现出意识表面的心理现象,是人类能够回忆起来的经验,它处于潜意识和意识之间,不准潜意识的本能和欲望随便侵入意识当中。

意识是人清醒知觉的思想和情绪,是可以观察的心理现象,它负责压抑心理中那些先天的本能和欲望。

晚年佛洛依德对此理论进行了修正,提出“三部人格结构”说,既人格由本我,自我和超我组成。

他认为本我是一个原始的与生俱来的结构,是人出生时人格的唯一成分,是建立人格的基础。

本我是非道德的,是本能欲望的体现,本我过程常常是无意识的,遵循着“唯乐原则”,追求快乐逃避责任与痛苦。

自我是意识结构部分,是通过后天学习和环境影响发展起来的。

它从本我中发展而来,是本我与外部世界的中介。

个体随着年龄的增长学会了不凭冲动随心所欲,开始考虑行为的后果与现实的作用,这就是自我。

超我既是道德化的自我,它从儿时体验的奖赏和惩罚的内化模式中产生,最终形成道德约束和自我理想。

超我的主要功能是控制行为,使其符合社会规范的要求。

简言之,本我追求快乐,自我追求现实,超我追求完美。

在通常情况下本我,自我和超我处于协调状态,从而保证了人格的正常发展。

在其人格发展动力理论中,他认为人的一切精神活动都是心里能在人格系统中的作用所致。

心里能操纵着人格三个结构的运转,人格中某一结构获得较多能量后其他结构的作用就会减少。

例如一个人如果心里能大部分作用于本我,他的行为就具有很强的冲动性;若大部分作用于超我,则其行为就很有道德。

2.荣格的主要理论
荣格是瑞士心理学家,佛洛依德的学生,分析心理学创始人。

荣格与佛洛依德一样很重视无意识的概念。

他认为精神活动是由意识和无意识活动构成的。

意识既是人格中自我的部分,是心灵中关于认知,感觉,思考及记忆的部分。

与佛洛依德不同,荣格将潜意识分为个人潜意识和集体潜意识。

个人潜意识是每个人独特的是区别于他人的,个人潜意识曾一度在意识里出现过,但后来被遗忘或者压抑,其内容多与情绪有关,是一种情结。

集体潜意识是世代积累的人类祖先经验,是人类对某些事情的先天遗传性倾向。

它常在梦或幻想中以原型和象征的形式表现出来。

原型的常见表现形式有人格面具,阴影,阿妮玛等。

阿妮玛原型是男性心中的女性意象。

除此之外荣格还提出了自性化概念,既是一个人的意识不断发展,认识自我并且最终实现自我的过程,可以理解成人心理成长的历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