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Bobath基本治疗手法要点

Bobath基本治疗手法要点

Bobath基本治疗手法
一、概念-
Bobath治疗法又称为神经发育学治疗法(Neuro-deveiopmental treatments,NDT),是当前世界各国治疗脑瘫及一切肢体运动障碍的主要方法,它是由英国医学博士、小儿神经病学者Karel Bobath及其夫人理学疗法士Beda Bobath夫妇从50年代起密切合作,共同创造的治疗方法。

Bobath主要采用抑制异常姿势、促通正常姿势的方法治疗脑瘫,疗效显著,在英、美、日、德等发达国家广泛采用,并成立了专门的Bobath医院。

目前正被世界各国康复医学工作者广泛应用。

Bobath疗法给脑瘫患者的康复带来了希望。

-
二、Bobath认识脑性瘫痪的基本观点-
Bobath认为:脑瘫患儿和正常小儿不同,存在着精细运动和随意运动等多方面障碍,因而表现出复杂离奇的动作和各种异常姿势。

这种异常不仅是运动功能障碍,还有语言、性格、视觉、听觉、智力等多方面不同程度的障碍。

这些障碍常重复出现,在一个脑瘫患儿身上同时存在着两个以上障碍的情况,称为“脑损伤综合征”。

在治疗脑瘫时也发现随着运动功能改善,其他伴随障碍也同时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因此Bobath认为治疗脑瘫必须从多方面着手,按照小儿生长发育的规律进行治疗。

-
Bobath治疗大体可分以下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使肌张力恢复或接近正常状态,可采用抑制异常紧张性姿势反射,如非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和紧张性迷路反射。

逐渐获得正常的肌张力。

--
第二阶段:促进立直反射与平衡反射发育,多在无意识当中,在各种姿势下,在失平衡状态下促进立直反射与平衡反射的发育。

如乘车时突然停车,无意识地向前迈出一步的保持平衡动作,也可以在穴位时向前、向后、向左、向右推动患儿,使其在失去平衡的情况下迈出第一步。

促进平衡动作,这是一种无意识的自动反射,是人生最重要的功能之一。

-
第三阶段:向随意动作移行阶段,治疗时不给患儿摆好动作,而是通过设计的场面,引导患儿出现正常的动作姿势,体会正常运动的感觉,使痉挛减轻,逐渐引出自发的随意动作,按翻身、四爬、坐、站立等顺序进行。

-
Bobath基本治疗手法主要的有以下几种:
一.反射性抑制手法-
二.关键点调节-
三.姿势反射的促进手法-
四、叩击法-
一.反射性抑制手法-
反射性抑制手法包括反射性抑制伸展姿势手法与反射性抑制屈曲姿势手法两种。

-
(一)反射性抑制伸展姿势手法-
适应证:适用于手足徐动型脑瘫与痉挛型脑瘫,头背屈、全身呈明显的伸展姿势,或者呈非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姿势,严重者呈角弓反张的患儿。

-
抑制手法:使患儿呈自然地仰卧状态,训练师跪坐在患儿足下方,用一手先屈曲后头侧的下肢于腹部,然后再屈曲前头侧的下肢于患儿的腹部,使患儿两下肢屈曲后固定在训练师胸前(图22—4,A)。

训练师再用双手握住患儿双手,并内收内旋后固定于患儿胸前(图22—4,B),然后训练师用一手托起患儿后头部,用另一手固定患儿双手,使患儿呈坐位,坐在训练师的双侧大腿上,这时患儿头前屈,膝关节、髋关节屈曲,形成一个全身屈曲状态(图22—4,C),然后训练师将患儿双侧下肢伸展,外展、使股角逐渐扩大。

训练师用双脚压在患儿伸展、外展的双腿上,用双手握住患儿拇指,使患儿上肢屈曲、伸展、向上、向下、调节头部位置,使头部调节成直立正中位(图22—4,D)。

以上是反射性抑制全身伸展姿势的基本手法,在抑制伸展姿势的同时,也促进了屈曲的
姿势,因而全身伸展或角弓反张的异常姿势得到了纠正,Bobath称这种抑制伸展的手法,由于头部、颈部躯干前屈,上肢内收内旋固定于胸前,屈髓、屈膝,恰似球形(图
22-4,E)故称为抱球姿势,这种姿势可抑制全身伸展,促进屈曲、保持对称的姿势,利于上肢功能动作的形成。

2.使头部背屈、全身伸展,可抑制全身屈曲,促进全身伸展姿势及伸展运动(图22—6,B)-
3.使头部左右回旋,可破坏与抑制全身屈曲与全身伸展姿势,促进脊柱旋转动作、利于四肢外展,外旋与内收内旋姿势的形成(图22—6,C)。

-
如果患儿痉挛严重或者有间歇性痉挛的患者,要避免直接在头部操作,应改在其他部位上进行调节。

(二)肩部、上肢关键点调节-
1.使肩关节前屈、利于全身屈曲姿势的形成,同时抑制头背屈、抑制全身伸展姿势(图22—7,A)。

-
2.使肩关节后伸,全身形成伸展姿势,可抑制头前屈及全身屈曲的姿势,促进抗重力伸展(图22—7,B)。

-
一般多利用上肢,调节肩关节,而不在头部上进行调节,这样可防止发生痉挛。

-
3.使肩关节外展、上肢上举,利于脊柱、髋关节、下肢伸展、抑制全身屈曲姿势(图22—7,C)。

-
4.使上肢外展、外旋向脊柱后方伸展,可抑制屈肌痉挛,特别是颈部肌群与胸肌群,促进手指自发性伸展,这种调节,可在坐位与立位下进行(图22—7,D)。

-
5.使前臂外旋,可利于拇指外展及全手指的伸展。

(三)骨盆、下肢关键点调节-
1.屈曲下肢,促进髓关节外展外旋,踝关节背屈。

-
2.使下肢伸展外旋、促进双下肢外展,外旋,开大股角,纠正下肢交又及剪刀步态。

-
3.使足背屈,抑制下肢伸肌痉挛。

促进踝关节背屈。

-
4.使骨盆后倾,坐位下使骨盆后倾,由于上部躯干代偿向前而促进屈曲姿势,立位时骨盆后倾,可促进全身伸展姿势。

-
5,使骨盆前倾,坐位时使骨盆前倾可促进躯干伸展,立位时骨盆前倾可使脊柱向前,
促进全身伸展姿势。

-
(四)躯干的关键点调节-
1.使躯干前屈,可抑制全身伸展姿势,使全身成屈曲的姿势,因而可促进全身屈曲姿势及屈曲运动。

-
2.使躯干后仰(屈),全身则形成伸展的姿势,抑制了屈曲姿势,促进了脊柱伸展姿势与伸展运动。

-
(五)各种体位下关键点调节-
1.俯卧位-
(1)头部、上肢、肩关节的伸展可促进躯干与髋关节的伸展(图22—8A)。

-
(2)头部背屈、上肢水平外展,肩关节后伸,可促进脊柱伸展、手指伸展及下肢外展(图22—8,B)。

-
(3)头部背屈并向一侧旋转,这时可促进颜面侧下肢屈曲外展并向上肢方向移动(图22—8,C)。

-
2.仰卧位-
(1)上肢向前方两手在胸前合拢。

下肢外展,屈膝于腹部,这种调节可促进姿势对称。

-
(2)仰卧位屈髋、屈曲,可利于足背屈、纠正尖足。

-
3.坐位-
(1)使下肢外展,两下肢伸展成坐位(长坐位或伸腿坐位),髋关节充分屈曲,可促进脊柱伸展和头部伸展(图22—9A)。

-
(2)使上肢内收内旋,可使肩关节稳定,在拉起时或仰卧时便于头部的调节(图22—9,
B)。

-
(3)在拉起时,手在前方按压胸骨使胸椎后突呈圆背状,可抑制颈部与肩关节后退(图-22—9,C)。

-
(4)调节头部和上肢向前、抑制过度伸展的异常姿势,用于重度痉挛患者(图22—9,D)。

4.立位-
(1)调节上肢向前、肩关节前屈、上胸部前屈,可抑制全身伸展,用于抑制手足徐动型
脑瘫的伸肌痉挛(图22—10,A)。

-
(2)使上肢外展外旋,在躯干后方合拢,可抑制痉挛型脑瘫躯干、髋关节,下肢的痉挛,促进脊柱伸展、髓关节、下肢外展,外旋及伸展(图22—10,B)。

-
以上简要的介绍了各关键点调节的方法,但在实际应用时,应明确患儿的障碍情况,
找出主要问题,在关健部位给予调节以诱导出正确的反应,抑制异常的反应。

随着治疗深入,从被动调节到主动的运动,促进小儿自主运动形成,发挥患儿主动的调节能力。

三.姿势反射的促进手法-
促进姿势反射对赋活人的基本运动,再现正常的姿势反射具有重要作用,促进姿势反
射的手法很多,采用的部位也不相同,以下主要介绍临床上最常用的从头部操作的颈立直反射的促进手法。

-
出发姿势:患者取仰卧位,训练师位于患儿头部上方、左手固定患儿下颌部(以左手为例),右手固定患儿的后头部(图22—11,A)。

-
操作手方法:训练师双手缓慢上提后头部、使背部抬高离开床面,下颌抵胸,使颈部
周围肌群同时收缩并波及到肩部及腹部,这时训练师手中的头部有变轻的感觉后,继续上
提头部,使头部向左侧回旋、当头部向左侧旋转时,肩部、上肢、躯干、髋关节、下肢都
顺序向左旋转形成侧卧位(图22—11,B)。

-
从侧卧位,继续牵引头部向左侧旋转形成俯卧位(图22—11,C)。

-
当形成俯卧位后,训练师两手位置不变,(一手固定下颌,一手固定后头部),左右旋
转头部,小儿用肘关节或手支撑,前胸离开床面,这时训练师继续牵引头部,左右旋转并
向前牵拉,诱导出一侧下肢屈曲向前方移动(图22—ll,D)。

此手法多用在痉挛性双瘫患者,促进其两下肢交替向前的移动运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