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德育常规管理办法(2021修订)
一、德育工作队伍
推进学校德育工作必须依靠一支强有力的德育队伍,每位教师都要树立自己是德育工作者的理念。
从校长到教师都要关注学生的成长,关注学生的健康,切实履行自己的德育工作职责,真正做到全面育人,全程育人。
1.学校德育工作由校长全面负责,分管德育的副校长主管,少先队辅导员专管,班主任是本班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第一责任人。
2.由分管德育的副校长、少先队辅导员、团支部书记、年级主任及相关教师组成德育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会议,研究学生德育工作现状、任务、内容和方法。
3.严格执行《班主任例会制度》,每月一次。
4.加大班主任的培养力度,强化班主任的校本培训,开展班主任师徒结队。
定期组织班队活动观摩,所有班主任每年参加校本培训不少于20学时。
5.开发和利用社会各界资源进行校外教育。
通过家长会、家长学校等多种形式密切与家长联系,建立学校、社会、家庭三结合的德育网络,争取社会各方面对学校德育工作的支持。
每学年至少召开一次家长会。
6.组织相关人员开展德育课题研究。
二、德育工作基本内容
德育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和心理品质教育,其基本任务就是把全体学生培养成为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具有社会公德、文明行
为习惯的遵纪守法的公民。
根据当前德育工作的新形势、新特点,并结合我校德育工作实际,在继承和发扬我校德育工作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将我校德育工作的主要内容分为以下四个层面:
1.基础道德与行为习惯养成教育。
这是学校德育工作的最基本的内容,它包括以下六个方面: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前途理想教育,遵纪守法教育,健康卫生教育,人身安全教育,劳动教育。
2.文明礼仪教育。
我校在长期的德育工作实践中,形成了富有本校特色的德育内容——文明礼仪教育。
每周利用晨会、班会课时间对学生进行文明礼仪常规教育。
3.开拓创新教育。
在保持和发展传统德育内容的基础上,结合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新形势,进一步拓展德育内容,创新德育形式,开创德育工作的新局面。
如公民道德教育、创新意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等。
4.心理健康教育。
通过谈心、咨询、讲座等形式对不同层次,不同需求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班主任每学期与学习困难学生、单亲、离异和留守家庭学生至少谈心两次。
三、德育工作基本途径
(一)德育课程
1.品德课、晨会课、班会课是德育工作的主导渠道,班主任要从实际出发,深入研究当前学生思想品德特点,及时调整自己的教育教学内容,切实增强课堂教学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2.学校每学期至少组织一次品德类课程公开研究活动,校长至少听品德类课程5节。
(二)课堂教学的渗透
各学科要根据自己的特点,将德育内容寓于自己的学科教育教学中,每学期开学初,各学科要拟定详细的学科德育渗透计划。
(三)主题班会教育
1.各班要充分利用每周五班队会活动时间对学生开展针对性教育,任何人不得随意挤占,学生每周将派专人进行检查、督促。
2.各年级、各班要根据本年级、班级学生思想实际,确定相应的主题,开展主题班会活动,每学期每班主题班会的开展不得少于八次。
主题班会的形式可多样,但重在主题积极鲜明,富有教育意义,学生人人参与,且能寓教于乐,真正发挥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
(四)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德育活动
少先队每年根据学校实际,并结合国家的重要节日、纪念日及各民族传统节日,组织学生开展相应的德育活动,并形成系列、形成制度。
1.每学期开学的第一天组织全校师生举行升国旗仪式。
成立少年国旗班,每周一组织升旗仪式,认真组织国旗下讲话。
2.每学期组织学生观看一次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影视作品。
3.每月突出一个教育主题,组织学生开展各项活动。
4.每学期组织一次公益劳动、社会实践活动和社会调查活动。
5.结合其他一些重要纪念日、节假日,开展相应的德育活动。
如“三月五日”学雷锋纪念日、植树节、儿童节、国庆节等等,对学生进行有关的德育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
6.每学年定期开展读书节、体育节、英语节、艺术节等校园特色节日活动。
(五)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相结合,抓好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
1.每学期由少先队统一安排,组织各班学生集中进行一到两天的校内或校外公益劳动。
2.每年寒暑假,带领学生开展社会调查以及其他的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帮助学生了解社会,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奉献社会的思想感情。
(六)搞好校园环境和校园文化建设,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加强校园环境改造,开辟宣传阵地。
学校黑板报、橱窗、画廊每月定期更换,为学生提供健康有益的精神食粮,也为学生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充分发挥环境育人的功能。
抓好学校网站、电视台、广播台、学生文明礼仪岗的建设,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四、德育工作考核评价
对学生进行品德评定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评定,鼓励学生发扬优点,克服缺点,促使学生不断地自我完善,并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
(一)评定的内容和标准
1.学生品德评定内容与标准以《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依据。
(二)评定的原则和方法
1.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
要根据评定内容的基本要求,从学生实际出发,用全面、发展的观点看待学生,实事求是地分析学生的优缺点,防止片面性。
2.实行民主评定的方法。
既要充分发挥班主任和各科教师在考核评价中的作用,又要尊重学生的自我评价。
品德评定按学生自评、小组互评、老师终评的步骤进行。
3.操行评语每学年写一次,由班主任负责,在学生个人总结和小组评议的基础上写出。
班主任在评语中要指出优点、缺点及努力方向,以表扬为主。
对犯有错误受到学校记过以上处分尚未撤销的,其主要错误和处分应如实写在评语中。
对受到校级或校级以上部门表彰奖励的,其事迹和表彰情况也应写在评语中。
操行等级由班主任在征求学生和任课老师意见的基础上评定。
学期末初评,学年末总评。
(三)评定的领导与管理
1.学生品德评定工作由分管德育的副校长负责,学生操行评为不及格者需经分管校长或学生工作处主任审定。
2.评定结果(包含操行评语和操行等级)应通知家长,并记入学生学籍档案。
品德评定结果应成为学生升学的重要考察依据。
(四)教师德育工作考评
1.建立、健全年级组长、班主任及政教人员的岗位职责和考核、评优制度,学生工作处每学期对上述人员履行职责的情况进行一次考核、评优,并将考评结果纳入教师年级考核目标。
2.教导处每学期要对各任课教师德育渗透教学情况进行检查评估,并作为教师教学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记入教师年终目标考核分。
(五)德育活动的考评
1.德育活动的开展要有明确的目的性和针对性,要取得实际的教育效果。
2.每开展一次德育活动,都要有活动计划、活动方案和活动效果评价。
3.德育活动开展情况纳入先进班级、优秀班主任评比考核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