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中物理欧姆定律教案

初中物理欧姆定律教案

初中物理欧姆定律教案初中物理欧姆定律教案「篇一」一、教材分析欧姆定律编排在学生学习了电流、电压、电阻等概念,电压表、电流表、滑动变阻器使用方法之后,它既符合学生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认识规律,又保持了知识的结构性、系统性。

通过本节课学习,主要使学生掌握同一电路中电学三个基本量之间的关系,初步掌握运用欧姆定律解决简单电学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了解运用“控制变量法”研究多个变量关系的实验方法,同时也为进一步学习电学知识,打下基础。

1.本课时在初中物理课程系统中的地位:欧姆定律(初中学习的是部分电路欧姆定律)作为一个重要的物理规律,反映了电流、电压、电阻这三个重要的电学量之间的关系,是电学中最基本的定律,是分析解决电路问题的金钥匙。

欧姆定律是本章的教学重点,也是初中《物理》中重点内容之一。

2.本课时的特点:十分重视探究方法教育,重视科学探究的过程。

让学生在认知过程中体验方法、学习方法,了解得出欧姆定律的过程。

教学内容的编排是根据提出的问题,设计实验方案,通过实验和对实验数据分析、处理得到定律以及数学表达式。

二、教学目标依据《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要求和学生学习的实际,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1.认知目标: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初步认识欧姆定律及其表达式,能用欧姆定律进行简单的计算2.能力目标:学习用“控制变量法”研究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运用欧姆定律解决问题的能力。

进一步学会电压表、电流表、滑动变阻器的使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严谨细致、一丝不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探索精神;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通过联系欧姆定律的发现史,在教学中渗透锲而不舍科学精神的教育。

三、重点、难点分析新课标中要求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初步认识科学研究方法的重要性,学习信息处理方法,有对信息的有效性作出判断的意识。

有初步的信息处理能力;学习从物理现象和实验中归纳简单的科学规律,尝试应用已知的科学规律去解释某些具体问题。

有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

本节课的重点为实验的设计及数据的处理和分析,并应用所归纳简得出的欧姆定律进行简单的计算。

而难点就是实验的设计及数据的处理和分析。

四、教学设计(一)复习设疑,启发探究欲望。

复习:1、电流是怎样形成的?是什么原因使电荷作定向移动的?2、导体的电阻对流有什么作用?猜想:1、既然电压是形成电流的原因,那么导线中的电流与两端的电压有何关系呢?2、既然电阻对电流起阻碍作用,那么导体中的电流与它本身的电阻有何关系呢?设疑:学生对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提出了各种各样的猜想,那么这三个量究竟有什样的数量关系呢?点出本节课题“欧姆定律”。

这样通过简单回顾、分析,使学生很快回忆起三个量的有关概念,通过猜想使学生对这三个量关系的研究产生了兴趣,激发了求知欲望,并使学生的注意力很快指向本节课。

(二)展开探究活动,深入研究实践1、预备知识:向学生介绍“控制变量法”,即研究电流与电压、电阻之间的关系,是通过保持其中一个量不变,看电流与另一个量之间的关系,在研究电流与电压关系时,保持电阻不变,通过改变电压,观察电流是如何变化的。

在研究电流与电阻关系时,保持电压不变,通过改变电阻,观察电流是如何变化的。

2、同桌同学讨论:根据研究的目的和方法,利用我们学过的仪器,设计一个实验。

通过讨论使学生对实验方法有了进一步理解,而且,使学生了解科学实验的设计过程:①明确研究目的。

②确定研究的方法。

③设计合理的实验方案。

在对学生讨论作简单的分析和评价的基础上,教师投影实验电路图,介绍有关仪器,特别强调滑动变阻器在实验中的作用。

3、实验:教材是通过演示实验,来研究电流与电压电阻关系,从而得出欧姆定律。

虽然,这样安排教师的主导作用能发挥得比较好,但演示实验可见度不大,学生动手参与率不高,学生主体作用不能很好发挥。

另一方面,学生已初步学会了电压表、电流表、滑动变阻器使用,具备做此实验的基本技能。

因此,本节课我把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分组实验,使学生在实验中进一步体验“控制变量法”,同时也使学生通过实验,对欧姆定律有了感性认识。

4、各小组根据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归纳得出初步结论。

(三)交流探究成果,及时矫正这一环节的操作要点,以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为主。

其目的是对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进行反馈,对学生参与实验态度和效果进行反馈,这一阶段学生的认识将在教师的引导下,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飞跃,学生的情感将在教师对学生参与分组实验,小组论和各小组在班级中汇报情况中得到升华。

具体做法是:1、各小组在教师指导下,对实验数据进行数学处理,理解数学上“成正比关系”、“成反比关系”的意思。

2、各小组汇报实验结果,最后分析得到二个结论:在电阻不变的情况下,导体中的电流跟这段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

在电压不变的情况下,导体中的电流跟这段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3、进一步引导得到欧姆定律及其表达式。

4、说明:在欧姆定律中的两处用到“这段导体”,这两个这段导体却是指同一导体而言,即电流、电压、电阻对应同一导体,而且具有同时性。

这样做能真正把学生推到学习的主体地位上,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

提高了学生实验能力和运用数学方法分析问题的能力。

(四)巩固和反馈,知识迁移训练1、例题:一个电灯泡工作时的灯丝电阻是484Ω,如果电灯两端的电压是220V,求灯丝中通过的电流大小。

分析:本题已知的两个量,电阻、电压都是针对同一导体电灯灯丝而言的,可直接应用欧姆定律的数学表达式计算,但在解题时,一定要注意解题的规范性,强调电流、电压、电阻“同一段导体”,“同时性”等。

2、小结:突出欧姆定律的内容,强调“同一导体”五、作业设计1、课后练习编制两类练习题目:一类是直接应用欧姆定律进行简单的计算,达到巩固欧姆定律内容和表达式;另一类是了解在研究欧姆定律实验中滑动变阻器作用,进一步体验“控制变量法”。

2、作业:(1)、作业本作业巩固性练习。

(2)、讨论题:怎样用学过的知识和仪器,来测定一未知的电阻值,请说出实验方案。

使学生产生新的问题.新的求知欲望。

初中物理欧姆定律教案「篇二」在观察实验的基础上引出欧姆定律;理解欧姆定律的内容、公式、单位及其应用。

在教学中注意对学生进行研究方法(控制变量法)的传授,使学生通过对德国物理学家欧姆的了解,受到其刻苦钻研精神和严谨科学态度的感染和熏陶。

重点是欧姆定律所揭示的物理意义及其数学表达式;难点是欧姆定律的实验及其设计;关键是做好本节的实验。

演示用电源、电流表、电压表、开关、滑动变阻器及定值电阻(5欧、10欧、15欧各一个)、导线若干根。

以实验引导、分析比较、讲授为主一、新课引入:通过前面的学习同学们知道了电流、电压、电阻的概念。

那么,电流、电压、电阻三者之间有什么关系呢?这就是本节课我们所要学习和研究的问题。

其实,这个关系早在十九世纪初时已被德国物理学家欧姆经过十年的艰辛探索总结出来了,成为电学中最重要的规律之一,即后来人们所称的欧姆定律(板书课题)二、讲授新课:为了学习、研究欧姆定律,同学们,今天我们就试着用堂上短短几十分钟,借助于比欧姆时代先进得多的现成仪器,踏着平坦的道路重复一次欧姆及前人的研究工作,又来学当一次科学家,行吗?(话音刚落,学生们都高兴地同声叫:行!)好!今天我们研究电流、电压、电阻三者间关系的方法与物理学中常用的方法一样,即先使其中一个量(如电阻)保持不变,研究其余两个量(电流和电压)间的关系;再使另一量(如电压)保持不变,研究剩下两个量的关系;最后通过分析、综合,就可总结出三个量之间的关系。

(一)实验与分析(板书)1、实验目的:研究电流、电压、电阻三者之间的变化关系。

2、实验器材:电源一个、演示电流表一个,演示电压表一个、开关一个、滑动变阻器一个、定值电阻5欧、10欧、15欧各一个,导线若干根。

3、实验步骤:①设计电路图和实物连接图。

(出示小黑板,如图1所示,但先用两张纸分别横向盖住电路图、实物图和表格)要求学生根据所给的器材和学过的(串、并联)电路思考:应取哪种电路连接?并动手设计电路图。

与此同时,教师巡视并选出两个代表性电路图,再揭下小黑板电路图盖纸进行对照。

可能出现跟小黑板上教师设计的电路不同,这时应因势利导地说明,在串联电路中电流只有一条通路,器材所接位置不同,不受影响。

并向学生强调:无论哪种设计方法,都不能把仪表正、负极接反;在连接实物时应断开开关,并将滑动变阻器滑片放到最大电阻位置。

待多数同学都完成设计后,请两位同学上讲台(他们是以后分组实验的小组长),按照电路图连接实物图,布置其他同学设计表格。

然后揭下小黑板上表格的盖纸,让同学们自己订正。

(师生共同检查、分析、订正上面两位同学连接的实物图。

)②保持电阻R不变,研究电流I随电压U的变化关系。

(实验并板书)条件:在图(b)中接入5欧的定值电阻。

操作:按照表一做三资助实验,每次都使电阻R两端电压按1伏、2伏、3伏递增。

记录:观察电流表示数并记在表一电流栏内。

分析:同学们对三次实验数据作分析比较后,可得“电压增大几倍电流也增大几倍”的感性认识。

结论:当电阻不变时,电流跟电压成正比关系。

(板书)③保持电压U不变,研究电流I随电阻R的变化关系。

(实验并板书)条件:在图(b)中,保持定值电阻R两端电压为3伏不变。

操作:按照表二做三次实验,依次分别接入5欧、10欧、15欧电阻。

记录:观察电流表的示数、记录在表二电流栏内。

分析:同学们对三次实验数据作分析比较后,可得到“电阻增大几倍电流就减小几倍”的感性认识。

结论:当电压不变时,电流跟电阻成反比关系。

(板书)(二)、欧姆定律(板书)①文字表述: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这个规律叫欧姆定律。

(板书并讲解)②公式:I=U/R(板书)③单位:U—伏、R—欧、I—安(板书)④说明:欧姆定律是从实验中总结出来的规律,它适用于任何情况下的电流计算。

⑤强调:欧姆定律公式中各个物理量只能是同一导体在同一时刻所具有的量,也就是说不能用甲导体的电压、电阻去求乙导体的电流。

(三)、欧姆定律公式的变形(板书)讲解:上述欧姆定律公式的变形反映了一段导体中电流、电压和电阻三者之间的定量关系,知道了其中的两个量就可以算出第三个量。

应特别注意,I=U/R和R=U/I属于形同实异。

也就是说,R=U/I式中的R不能理解为:电流一定时,电阻R与电压U成正比,或电压一定时,电阻R与电流I成反比。

因为导体电阻的大小是由导体的长度、横截面积和材料决定的,所以R=U/I,只能用来计算电阻的大小,而不能用作电阻的定义式。

三、课堂小结:欧姆定律是今后学习电学中常用的定律,通过本节的学习我们应掌握以下几点:①要学会物理学的研究方法;②要掌握欧姆定律的实验与设计;③要了解电流、电压、电阻三者之间的变化关系;④要掌握欧姆定律的公式、单位及公式的变形。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