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柳子厚墓志铭》教案1

《柳子厚墓志铭》教案1

《xx墓志铭》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墓主一生文章震世,轻躁被斥的主要事迹,理解有识之士在封建社会的倾轧中生存的痛苦和愤慨。

2、认识文章夹叙夹议的写法特点。

3、领会作者概括的"士穷乃见节义"的生活哲理和"文穷而后工"的艺术规律。

文言整理:重点实词虚词:因、逮、坐、率、比;古今词义:证据、出入等。

第一课时教学要点:指导学生读懂文句,理清文章思路。

教学进程:一、简介。

1、简介柳宗元。

早年为考进士,文以辞采华丽为工。

贞元九年(793)中进士,十四年登博学鸿词科,授集贤殿正字。

一度为蓝田尉,后入朝为官,积极参与王叔文集团政治革新,迁礼部员外郎。

永贞元年(805)九月,革新失败,贬邵州刺史,十一月加贬永州(今湖南零陵)司马。

元和十年(815)春回京师,又出为柳州(今属广西)刺史,政绩卓著。

十四年十一月逝于任所。

被贬期间,写了大量的山水游记、寓言和人物传记。

山水游记中以“永州八记”最为著称,其中不但描绘了当地的自然景物的,更融入了遭受政治挫折后内心的苦闷。

寓言以《三戒》等最为著名,篇幅短小,文字犀利,极力鞭挞社会丑恶现象。

为文主张“文者以明道”,强调文章针砭时弊的作用,致力于文体文风及语言的革新。

为人正直,所交皆当世名人。

2、介绍碑文:碑文自古以来,在形式上不拘一格,几种常用的碑文有:墓碑通常有抬头、正文、落款三部分组成。

1.抬头:抬头主要写死者的生前职务、职业等,有的也可以省去不写。

2.正文:正文主要写明立碑者对死者的称谓及死者的姓名。

如“先考王君××大人之墓”。

3.落款:落款写明立碑人的身份、姓名。

立碑时间可写可不写。

墓志铭墓志铭常常由标题、正文和落款三部分组成。

1.标题:一般由死者名和文种名组成。

如《柳子厚墓志铭》。

2.正文:一般分为"志""铭"两部分。

"志"用散文,记述死者姓氏、仕履及一生主要事迹;"铭"用韵文,表示对死者的赞颂和哀悼。

起先,一般将墓志铭刻石,埋入墓中,后来则立石于墓前,成为墓碑。

3.落款:注明立碑的单位名称、撰文者姓名,同时署上成文日期。

有的墓志铭立碑单位名称或撰文者个人姓名已写在标题下,所以落款只注明成文日期即可。

功德碑:通常也有标题、正文、落款三部分组成。

1.标题:通常由功德人姓名称谓和文种名称构成。

如《某某先生捐资建校纪念碑》。

2.正文:叙述在何时、何地、为何原因、何人作了什么好人好事,同时正文也要阐明立碑单位或个人的感激之情。

3.落款:署上立碑者名称或姓名,并署明立碑日期。

(三)与韩愈的交情。

柳宗元与刘禹锡同属以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集团,又同时被贬,可以说柳宗元与刘禹锡是志同道合。

但是,韩愈与柳宗元作为同期为文者,共同倡导古文运动;作为同朝为官者,政治主张和思想信仰却截然不同。

柳在政治态度上属于变革派,韩则是保守的,他对柳宗元参与以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集团所推行的一系列改革,很不赞同,严厉指责。

柳是信仰佛教的,而韩愈一生以儒家道统观念的"卫道者"自居,极力排斥佛老,他曾因上《论佛骨表》反对宪宗迎接佛骨进宫供奉而被宪宗命令处死,幸得人相救才免于一死,但被贬到距长安七千六百多里的潮州任刺史,直至穆宗即位才又内召为国子监祭酒。

韩柳作为同朝的不同政见者,丝毫没有影响他们作为朋友和文友的关系。

在《柳子厚墓志铭》中,韩愈对柳宗元的业绩、人品、文章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这实是"和衷共济"、"和而不同"、"兼容并包"的典范。

(四)本文在“重情义”上处处有所突显,是文章一条线索。

二、疏通文句。

1、自读、掌握每段重点词句(提示如下):第一段:皇考以事第二段:逮有子证据率俊杰廉悍踔厉风发xx第三段:用事者例出务记览泛滥停蓄第四段:不足因其教禁质钱子本相侔令书其佣比一岁第五段:亦在遣中白其大人拜疏以柳易播改刺连州士穷乃见节义亦可以少愧矣。

第六段:勇于为人故坐废退贵重xx推挽穷裔自持第七段:立然xx尽竟第八段:嗣2、朗读、翻译全文。

三、理清文章思路1、思考:文章各段分别写什么?可分为几部分?2、讨论:全文八段,可分为三部分;(一)(1)写死者家世。

(二)(2-6)选取柳宗元一生五个主要方面叙写:少年才俊、出仕被贬、柳州政绩、以柳易播及文学成就。

(三)(7-8)写子厚之死、归葬及铭辞。

布置作业:通译全文,整理重点实词。

第二课时教学要点:重点体会本文议论与叙述相结合的特点,体会柳宗元的为人正直重情的高尚品"以及“士穷乃见节义”的哲理教学进程:讨论一:文章从哪几个方面写柳宗元的为人的?摘出具体语句。

(文后练习三)(一)小结:主要从他为人的品格、学业成就和做官的政绩等方面加以介绍。

(二)给你印象最深的是柳宗元怎样的为人?选取文章精彩语段,说说柳宗元令你敬佩的地方,赏析作者写人的方法。

1、第五段――以柳易播这一典型事例,柳宗元自身被贬,处境困窘,――据说这次他被贬还是因为刘禹锡写了一首诗,叫《玄都观看花诗》,触怒了执政,柳宗元也跟着倒霉,但柳不但不怨刘,而是关心朋友,真诚体贴到神情――为之“泣”下,举动――冒死以请,为朋友如此笃情重义,如此舍己为人,怎不让人感动。

难怪作者称赞之余要借题发挥,写下一段抨击世态人情的话。

对比柳年轻时“名声大振,一时皆慕与之交,诸公要人,争欲令出我门下,交口荐誉之”,现在被斥了,无人愿意出面为他讲一句话,世风不古,人情浇薄,世态真真炎凉至极!作者在这里活画出那些唯利是图、重利轻义的小人的丑陋嘴脸,出语严峻,痛快淋漓。

作者虽然对柳宗元参与的改革持反对意见,但不影响他跟柳宗元之间的个人感情。

他对柳在重情重义品格高尚这一方面是多么敬重啊!2、齐读体会作者寓于其中的感情、感慨、感叹。

二、贯穿文章诸多材料的主线是什么?文章各段是怎样体现这一脉络的?提示;以朋友之义为主线:第一段写死者家世中对其父柳镇强调了两点:一是孝道,这与下文对刘禹锡母亲的关切相呼应;二是刚直,表明品格,这是暗为柳宗元参与王叔文改革辩白。

第二段,写他俊杰廉悍,踔厉风发,率常屈其座人等语,都写暗示他的为人正直磊落。

第三段,写他骤升,远贬。

升,不是柳钻营得来,得罪用事者,一贬再贬,同样不是他的过错。

写他的为人正直。

第四段,写他设计赎归奴婢,关心百姓疾苦,写他给衡、湘地区士子口讲指画为文,写他关心人,乐助人的品性。

第六段,写他少年勇于为人,坐废退,没人举之,没人推挽,暗写他不愿与权贵交结,没人提携,“故卒死于穷裔,材不为世用,道不行于时。

”第七段并非闲笔,回应了前面议论交谊的话,裴行立和卢遵在费用和人力方面的帮助,紧扣朋友之义这一主线,比衬柳生前为人之正直,借以鞭挞世俗的丑恶风习,使文章更进一步,突出了文章主旨。

第8段铭文语短情深,因为死者生前曾以无后为忧,而死后孩子又特别小;所以铭文是对死者最大的安慰,同样表现作者对柳的一往情深。

三、略议文学创作的规律“文穷而后工”这一规律。

作者说“虽使子厚得所愿,为将相于一时,以彼易此,孰得孰失,必有能辨之者。

”你能“辨之”吗?和同学交流你的意见。

作者是倾向于“为将相于一时”未必是得。

如果被排斥的时间不长,如果困厄不沉重,柳未必能下苦功学习,寄情于文章,取得流传于后世的成就,这是毫无疑问的。

司马迁说过,富贵而名摩灭者,不可胜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说的正是这一道理。

文穷而后工,这是文艺创作的一条规律。

历史多少豪杰志士的成就证明了这一点,你能举出一些例子吗?――屈原、xx、xx、xx等等。

四、作业:整理本文重点实词。

xx墓志铭译文子厚,名宗元。

七世祖柳庆,北魏时官至侍中,封济阴公。

曾伯祖柳奭,在唐朝曾出任宰相,与褚遂良、韩瑗一同得罪了武后,死于高宗朝。

父柳镇,为就便侍奉母亲,放弃了太常博士的任命,请求到江南去做县令。

后来又因为不能迎合权贵,失去了殿中侍御史的官职,直到那个权贵死了,才重新被用为侍御史。

为人以刚直著称,所交往的朋友都是当时很有名望的人。

子厚小时候就精锐敏捷,通达事理。

当他父亲还在世时,他虽然年纪轻,已经独立成人,能够考中进士,显露出超凡的气象,众人都说柳家有了个好儿子。

以后又应博学宏词科考试合格,授集贤殿正字。

他才能出众,端方坚毅,每有议论往往引据古今事典为证,贯通经史百家学说,识见高远,意气风发,经常使在座的人为之折服。

他的名声因此大振,一时间人人都向往和他交游。

那些公卿显要们,也争着要把他收到自己的门下,异口同声地赞誉举荐他。

贞元十九年,他由蓝田县尉晋升为监察御史。

顺宗即位后,出任礼部员外郎。

这时遇上当权的人获罪,他被视为一党,同被遣出京城做州刺史。

还未到任,又一道被贬为州司马。

居官清闲,愈加刻苦自励,专心读书记诵,写作诗文,如江河泛滥,湖海蓄积,其造诣可谓精深博大无有止境,但只能恣意寄情于山水之间罢了。

元和年间,曾将他和一道被贬的人召回京城,又再次一道出京为刺史,这次子厚分在柳州。

到任之初,他感慨系之地说:“这里难道就不值得实施政教吗?”于是按照当地的风俗,制定了劝谕和禁止的政令,赢得了柳州民众的顺从和信赖。

此地人借钱时习惯用子女作为人质相抵押,如不能按约期赎回,等到利息与本钱相等时,子女就要沦为债主的奴婢。

子厚为借钱的人想尽办法,让他们全都能把子女赎回去。

其中特别贫穷实在无力赎取的,就让债主记下人质当佣工所应得到的酬劳,等到酬劳和所借钱数相当时,便要债主归还人质。

观察使把这个办法下达到其他的州,刚到一年,免除了奴婢身分而回归自己家里的就有近千人。

衡山飞湘江以南考进士的人,都以子厚为老师。

那些经过子厚亲自指点而撰写文词的人,从他们的文章中都可以看到很好的章法技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