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子厚墓志铭人教版高三下册语文教案《柳子厚墓志铭》是唐代文学家韩愈的一篇散文,在袁州任刺史时所作。
题中柳子厚即柳宗元。
文章综括柳宗元的家世、生平、交友、文章,侧重论述其治理柳州的政绩和文学风义。
以下是作者整理的柳子厚墓志铭人教版高三下册语文教案,欢迎大家鉴戒与参考!《柳子厚墓志铭》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墓主一生主要经历和事迹,知道有识之士在封建社会的倾轧中生存的痛楚和愤慨。
2、认识文章既重叙事、又重议论,两者相得益彰地表现人物特点和作者思想感情的写作特点。
3、领会作者概括的“士穷乃见节义”的生活哲理和“文穷而后工”的艺术规律。
教学重点:认识文章夹叙夹议的写法特点。
教学难点:体会“士穷乃见节义”“文穷而后工”的哲理。
第一课时教学要点:指导学生读懂文句,理清文章思路。
教学进程:一、简介。
1、介绍柳宗元:参见教材P92“柳宗元小传”。
2、介绍碑文:碑文自古以来,在情势上不拘一格,几种常用的碑文有:(一)墓碑墓碑通常有抬头、正文、题名三部分组成。
1.抬头:抬头主要写死者的生前职务、职业等,有的也能够省去不写。
2.正文:正文主要写明立碑者对死者的称谓及死者的姓名。
如“先考王君大人之墓”。
3.题名:题名写明立碑人的身份、姓名。
立碑时间可写可不写。
(二)墓志铭墓志铭常常由标题、正文和题名三部分组成。
1.标题:一样由死者名和文种名组成。
如《柳子厚墓志铭》。
2.正文:一样分为“志”“铭”两部分。
“志”用散文,记述死者姓氏、仕履及一生主要事迹;“铭”用韵文,表示对死者的赞美和哀悼。
起先,一样将墓志铭刻石,埋入墓中,后来则立石于墓前,成为墓碑。
3.题名:注明立碑的单位名称、撰文者姓名,同时署上成文日期。
有的墓志铭立碑单位名称或撰文者个人姓名已写在标题下,所以题名只注明成文日期即可。
(三)功德碑:通常也有标题、正文、题名三部分组成。
1.标题:通常由功德人姓名称谓和文种名称构成。
如《某某先生捐资建校纪念碑》。
2.正文:叙述在何时、何地、为何原因、何人作了什么好人好事,同时正文也要阐明立碑单位或个人的感激之情。
3.题名:署上立碑者名称或姓名,并署明立碑日期。
二、疏通文句。
1、自读、掌控每段重点词句(提示以下):第一段:皇考以第二段:逮有子俊杰廉悍踔厉风发屈第三段:用事者例出泛滥停蓄第四段:是岂不足为政邪? 因其教禁顺赖以男女质钱子本相侔没与设方计令书其佣比一岁衡、湘以南为进士者,皆以子厚为师。
其经承子厚口讲指画为文词者,悉有法式可观。
第五段:亦在遣中吾不忍梦得之穷,无辞以白其大人,且万无母子俱往理。
拜疏士穷乃见节义诩诩强笑语以相取下此宜禽兽夷狄所不忍为,而其人自视以为得计,闻子厚之风,亦可以少愧矣。
第六段:勇于为人贵重顾藉推挽穷裔道不行于时也自持有出于人自力以致必传于后虽使子厚得所愿,为将相于一时,以彼易此,孰得孰失,必有能辨之者。
第七段:立然诺尽竟第八段:是惟子厚之室,既固既安,以利其嗣人。
2、朗诵、翻译全文。
三、理清文章思路1、摸索:文章各段分别写什么?可分为几部分?2、讨论:全文八段,可分为三部分;(一)(1)写死者家世。
(二)(2—6)选取柳宗元一生五个主要方面叙写:少年才俊、出仕被贬、柳州政绩、以柳易播及文学成绩。
(三)(7—8)写子厚之死、归葬及铭辞。
布置作业:第二课时教学要点:认识韩愈墓志铭的创新写法,体会“士穷乃见节义”的哲理教学进程:一、浏览与探讨1、文章从哪几个方面写柳宗元的为人的?摘出具体语句。
(文后练习一)讨论;主要从他为人的品行、学业成绩和做官的政绩等方面加以介绍。
2、给你印象最深的是柳宗元怎样的为人?选取文章杰出语段,说说柳宗元令你佩服的地方,赏析作者写人的方法。
提示:第四段——为政才能高,选取典型事例;传播文化的功劳,他人拜其为师,衬托手法。
第五段——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行,选取典型细节,对照写法。
3、赏析多处对照的具体作用。
(文后练习二)4、贯穿文章诸多材料的主线是什么?文章第7段是否为闲笔,为何?铭文有何深意?提示;以朋友之义为主线。
第7段并非闲笔,回应了前面议论交谊的话,再比衬柳生前为人之正直,借以鞭挞世俗的丑陋风习,使文章更进一步,突出了文章主旨。
第8段铭文语短情深,由于死者生前曾以无后为忧,而死后孩子又特别小;所以铭文是对死者最大的安慰,同样表现作者对柳的一往情深。
二、赏析韩愈墓志铭的创新写法。
1、墓志铭常规写法①从内容上,“直述世系、岁月、名字、爵里”,对死者一生的德行、事业有一个完全的介绍。
②从章法上,开头叙述死者的世系、爵里,中间叙述死者一生经历,最后扼要交代后人;写作时以叙事为主,作者的态度是隐含其中的。
③墓志铭一样要“论列德善功劳”,并且“称美弗称恶”。
2、比较本文的创新“变体”写法。
①开头不叙姓氏、里居。
②中间以较大篇幅发了两次议论:一是议论世俗交情,二是柳的曲折经历与文章必传于世。
摸索:这些议论的用意何在?如何知道“士穷乃见节义”“文穷而后工”的哲理?作者说“虽使子厚得所愿,为将相于一时,以彼易此,孰得孰失,必有能辨之者。
”你能“辨之”吗?(文后练习一)③对柳一生因支持王叔文改革而遭贬斥的大事采取淡化处理的叙述方式。
3、小结韩愈文章的特殊写法。
三、拓展浏览士穷乃见节义——读韩愈《柳子厚墓志铭》韩愈为柳宗元(字子厚)撰写的《柳子厚墓志铭》中记述了柳宗元的这样一件事:元和十年(815),柳宗元由礼部员外郎贬为永州司马期满进京又外任为柳州刺史。
同时,他得知刘禹锡(字梦得)也被贬为播州刺史。
柳宗元落着泪说:“播州非人所居,而梦得亲在堂,吾不忍梦得之穷,无辞以白其大人,且万无母子俱往理。
”其意是说,播州不是个人住的非常荒远之地,而梦得是个孝子,家有老母亲,我不忍心梦得身陷逆境,又没有可以安慰老母亲的话语,且没有母子同去播州的道理。
于是,柳宗元“请于朝,将拜疏,愿以柳易播,虽重得罪,死不恨。
”即向朝廷要求,上奏疏给皇帝,愿用自己任所的柳州与刘禹锡对换,就是再加一重罪,也死而无怨。
恰好有人把梦得的事上报给皇上,梦得被改任连州刺史。
韩愈在记述柳宗元的上述事实后,大发了一通感叹。
韩愈说:“呜呼,士穷乃见节义。
今夫平居里巷相慕悦,酒食游戏相征逐,诩诩强笑语以相取下,握手出肺肝相示,指天日涕泣,誓生死不相背负,真若可信;一旦临小利害,仅如毛发比,反眼若不相识,落陷阱,不一引手救,反挤之又下石焉者,皆是也。
此宜禽兽夷狄所不忍为,而其人自视以为得计,闻子厚之风,亦可以少愧矣。
”其意是说,唉,读书人到了穷困落难的时候才能看出节操和义气。
现在一些人日常家居彼此表示敬慕友好,置酒晏设游戏相约频繁往来,夸言阿谀,强作笑颜,争相表示谦恭卑贱,拉着手表示愿意取出肺肝给对方看,流着眼泪指着青天与太阳宣誓:生死与共,永不背叛,真好像可以信任的样子;一旦遇到小小的利害冲突,即便是头发丝般的小事,也会翻脸如素不相识,对方落到陷阱里,不仅不伸手相救,反而又推又挤,还有落井下石的,这种情形几乎处处可见。
落井下石的行动是禽兽和蛮横人都不忍心做的,可他们却自以为做得很好。
如果听到子厚的风格,这些人是应当有所惭愧的。
可以说,韩愈对柳宗元的事迹、人品、文章给予的高度评判,对世风、时弊的辛辣抨击,对人生哲理的深入阐发,就是到了十多个世纪后的今天,也是无以复加的了。
柳宗元的事迹,由韩愈记入碑文并加以评说,已流芳百世。
其实,为柳宗元作传的韩愈的高风亮节更是难能宝贵。
柳宗元与刘禹锡同属以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集团,又同时被贬,可以说柳宗元与刘禹锡是志同道合。
但是,韩愈与柳宗元作为同期为文者,共同提倡古文运动;作为同朝为官者,政治主张和思想信仰却截然不同。
柳在政治态度上属于变革派,韩则是守旧的,他对柳宗元参与以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集团所推行的一系列改革,很不赞同,严格指责。
柳是信仰佛教的,而韩愈一生以儒家道统观念的“卫道者”自居,极力排挤佛老,他曾因上《论佛骨表》反对宪宗迎接佛骨进宫供奉而被宪宗命令处死,幸得人相救才免于一死,但被贬到距长安七千六百多里的潮州任刺史,直至穆宗即位才又内召为国子监祭酒。
韩柳作为同朝的不同政见者,丝毫没有影响他们作为朋友和文友的关系。
在《柳子厚墓志铭》中,韩愈对柳宗元的事迹、人品、文章给予了高度的评判,这实是“同心协力”、“和而不同”、“兼容并包”的典范。
韩柳等名家之所以能胸怀大度、贞操节义,与他们所处的时期、出身、学识、经历不无关系。
他们都熟知六经、百家之学,为官几上几下,横涉各个方面,深谙国家和地方治理之道,以及良好的个人天赋,形成了他们崇高的品德。
《柳子厚墓志铭》原文和译文子厚,名宗元。
七世祖柳庆,北魏时官至侍中,封济阴公。
曾伯祖柳奭,在唐朝曾出任宰相,与褚遂良、韩瑗一同得罪了武后,死于高宗朝。
父柳镇,为就便侍奉母亲,舍弃了太常博士的任命,要求到江南去做县令。
后来又由于不能逢迎权贵,失去了殿中侍御史的官职,直到那个权贵死了,才重新被用为侍御史。
为人以刚直著称,所交往的朋友都是当时很着名望的人。
子厚小时候就精锐灵敏,通达事理。
当他父亲还在世时,他虽然年纪轻,已经独立成人,能够考中进士,显露出超凡的气象,众人都说柳家有了个好儿子。
以后又应博学宏词科考试合格,授集贤殿正字。
他才能出众,端方坚决,每有议论常常引据古今事典为证,贯通经史百家学说,识见高远,意气风发,常常使在座的人为之折服。
他的名声因此大振,一时间人人都向往和他交游。
那些公卿显要们,也争着要把他收到自己的门下,异口同声地赞誉推荐他。
贞元十九年,他由蓝田县尉晋升为监察御史。
顺宗即位后,出任礼部员外郎。
这时遇上当权的人获罪,他被视为一党,同被遣出京城做州刺史。
还未到任,又一道被贬为州司马。
居官清闲,愈加刻苦自励,专心读书记诵,写作诗文,如江河泛滥,湖海蓄积,其成绩可谓精深博大无有止境,但只能恣意寄情于山水之间罢了。
元和年间,曾将他和一道被贬的人召回京城,又再次一道出京为刺史,这次子厚分在柳州。
到任之初,他感叹系之地说:“这里难道就不值得实行政教吗?”于是依照当地的风俗,制定了劝谕和制止的政令,赢得了柳州民众的顺从和信任。
此地人借钱时习惯用子女作为人质相抵押,如不能按约期赎回,等到利息与本钱相等时,子女就要沦为债主的奴婢。
子厚为借钱的人想尽办法,让他们全都能把子女赎回去。
其中特别贫困实在无力赎取的,就让债主记下人质当佣工所应得到的酬劳,等到酬劳和所借钱数相当时,便要债主归还人质。
视察使把这个办法下到达其他的州,刚到一年,免除了奴婢身分而回来自己家里的就有近千人。
衡山飞湘江以南考进士的人,都以子厚为老师。
那些经过子厚亲身指导而撰写文词的人,从他们的文章中都可以看到很好的章法技能。
原文子厚,讳宗元。
七世祖庆,为拓跋魏侍中,封济阴公。
曾伯祖奭,为唐宰相,与褚遂良、韩瑗俱得罪武后,死高宗朝。
皇考讳镇,以事母弃太常博士,求为县令江南;其后以不能媚权贵,失御史;权贵人死,乃复拜侍御史;号为刚直,所与游皆当世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