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过程一、课堂导入兄弟四人同乘一艘小船,决心飘洋过海,去寻找理想的圣地。
途中,忽然狂风大作,电闪雷鸣,暴雨如箭……老大吓得灵魂出窍,颤抖着说:“快点掉头,退回去吧!”老二吓得面如土色,结结巴巴地嚷着:“快!快改变方向,另选目标!”老三蜷缩着身子,躲在船舱里,死也不肯出来。
只有老四,依然紧握船舵;决心乘风破浪,坚定不移地向前。
1这时候,一个巨浪卷来,把小船劈成了碎片,兄弟四人一同葬身大海……等到太阳重新照耀海面的时候,人们看到了一幅奇异的景象:老大变成了一尾虾,喜欢向后退着游走;老二变成了一只蟹,总是横着爬行;老三变成了一只鳖,时时躲在甲壳里面;只有老四,变成了一条大鱼,始终迎着风浪,面向阳光。
义无反顾地勇往直前!感悟:遇到困难坚持到底,一定会迎刃冰解。
二、复习预习1、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对偶、反问、设问2、表达方式:记叙、议论、说明、抒情、描写3、表现手法:借景抒情、托物言志、以小见大、欲扬先抑、衬托、对比、动静结合、虚实结合三、知识讲解知识点1表达方式记叙、议论、说明、抒情、描写本段(本句)运用了……表达方式。
2记叙中议论的作用:引发读者思考,突出中心,升华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记叙中抒情的作用:抒发作者的……感情,引发读者共鸣,使文章更具感染力。
1、描写及作用a肖像、神态交代了人物的……身份、……地位、……处境、经历以及……心理状态、……思想性格等。
b语言、行动形象生动地表现人物的……心理(心情),并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
有时还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c心理形象生动地反映出人物的……思想,揭示了人物的……性格或者……品质。
2、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自然环境:交代时间、背景,渲染……环境气氛,烘托人物的……心情,表现人物……性格品质,预示人物的……命运,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社会环境:交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渲染……环境气氛。
衬托人物心情;推动情节发展。
3、细节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人的的……心理(心情),并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或……精神3品质。
4、其他描写作用描写角度:下面描写(直接)、侧面描写(间接)衬托、突出……特点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写出了人物……性格特征描写的感官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生动形象,使人身临其境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生动形象,较好地写出……特点知识点2 词语的含义及作用一、词语在文章中的含义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修辞义修辞义涉及到比喻义、借代义、移觉义、比拟义、讽刺义等,理解含有修辞格的词语应从修辞本身的特点出发,如比喻的相似性,借代的相关性,比拟的形象性,反语的讽刺性等。
2、隐含义隐含义即词语的深层含义,就是常说的“弦外之音”、“言外之意”,它是相对于字面义而言的。
理解隐含义应注意象征义。
3、临时义临时义是相对于词语的固定意思而言的,它是指词语在特定的语境中派生出来的意思,离开了这个语境,这个词语的临时义也就消失了。
44、情感义作者从情味、感情色彩等方面给词语附加的含义。
词语是有感情色彩的,词语中按感情色彩分为褒义词、贬义词、中性词。
但是某些褒义词、贬义词、中性词,在某种特定的语境中,他们的感情色彩不是一成不变的,甚至还会发生很大的变化。
二、句子的含义及作用理解句子的含义及作用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分析:1、从内容上看思想感情句子在文章内容上所起的作用,做此类题时最重要的一点是结合文章的思想感情与中心思想来理解句子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2、从结构上看作用句子在文章内容上所起的作用。
一般情况下,统领句起总起全文的作用,结论句起归结全文的作用,转承句(过渡句)起承上启下的作用,还需注意的是有的情况下,尾句还会起提示主题、点明中心的作用,注意根据不同情况来区分。
3、从艺术手法上看表达效果句子在文章中所起的艺术效果(表现手法及效果)。
这类题有这么几类,如运用修辞手法、设悬生疑、对比映衬、烘托渲染、欲扬先抑、情景交融、小中见大等,有的升华(深化)、有的象征寓意等。
这就要求我们把握好各种表达方式,做到心中有数,有备无患。
句子的含义一般有基本义、特定义、深层义。
句子的基本义即表层意义,往往不难理解。
5有些句子的特定含义往往是指句子的警策意义,这样的句子须在总揽全篇整体把握的基础上去理解。
阅读文章时,还会遇到一些含义深刻、耐人寻味的句子,这样的句子双往往起重要作用。
这样的句子往往具有隐含意义(象征、比喻)和附加意义(双关、言外之意、语法意义)。
答题技巧:解答这类题目,最主要的是要联系具体语言环境,借助上下文去推测,判断词语或句子的特殊含义。
知识点3赏析句子方法1、抓关键词语赏析句子。
很多重点句的含义,往往是通过一、二个动词、形容词、副词、数量词等关键词语传递出来的。
抓住句中关键词语去深入理解句子,是常用的可取的一种赏析句子的方法。
2、从修辞的角度赏析句子。
修辞手法的运用,能使句子表达的意思更形象、生动、传神。
修辞常见的有八种(即比喻、比拟、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它们在不同的语境中所起到的作用各不相同。
如比喻,是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具体的、浅显的、熟知的事物来说明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
其作用表现在能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
又如排比,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相关联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
作用:增强语言气势,加强表达效果。
用它说理可使论述详尽,条理清晰;用6它抒情,能激发读者的感情,增强文章的感染力;用它叙事写人,能使描写细腻深刻。
3、从结构作用的角度赏析句子。
一个句子在结构上的作用有承上启下、前后呼应、总结上文或总结全文等。
我们应该抓住总领句、过渡句、总结句分析其在结构上的作用。
4、从写作艺术手法的角度赏析句子。
艺术手法是作家在创作中为塑造艺术形象,表达审美情感时所运用的各种具体的表现手段,如衬托、对比、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联想、想象、象征等。
5、从句式特点入手赏析句子。
常见的句式特点有:长短句结合、句子对仗工整、双重否定句.排比句、反问句、倒装句等。
6.把握内容及思想情感。
准确把握内容及思想情感每个句子本身都可提炼出一定的内容,也有的饱含作者的某种思想情感。
在赏析句子的答案中,内容及思想情感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四、例题精析【例题1】嘱托格·鲍姆特就在彼得动身前往华沙参加一九五五年世界青年联欢节的前一晚,有人来敲门。
原来是一位邻居。
他从衣兜里掏出一个红色的小包包,然后摆在桌面上,摊开来。
里头是一张相片、一封信和一张字条。
7他讲述了有关这个小红包的一段经历——一九三九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德国法西斯的第一个目标就是波兰。
这样,大批的波兰人被弄到德国去,那时候,这位邻居正在一家锯木厂当工人,他曾答应帮助一个波兰囚犯实现他的托付。
一天,锯木厂的一个工棚失火了。
人们都在交头接耳,心里明白是囚徒们干的好事,他们想用这样的方式把斗争进行下去。
一群身穿黑制服的党卫队员朝工厂一拥而入,带走了许多做苦工的囚犯。
当党卫队员冲进邻居工作的那个车间时,他正与那位囚犯在干活,这位波兰人迅速地从裤兜里摸出一个红色的小包包,塞到德国工人的手里,“老婆和孩子……多替我问候——要是战争完蛋了。
”他脸急得煞白,压低嗓门刚说出这几句话,党卫队就把他带走了,作为对这次纵火的报复。
一九四六年夏天,这位邻居发了一封信给囚犯的太太,她的地址就写在那张纸条上。
可是,他并没有得到回音。
一年之后,他又试图再投一次——然而,一切依旧是徒劳的。
现在好了,终于有了这一天,他可以托人将这个小包包直接带到波兰去。
这位邻居郑重地递给彼得。
彼得注视着这张相片。
相片上是一位妇女,手里抱着一个大约两岁左右的小姑娘。
信呢,不言而喻是遇害者留给他家属的最后诀语。
在那个小小的纸片上,用大大的字迹写着这样一个地址:“Z和M·尼波耶夫斯卡华沙斯巴索夫斯基大街十八号”。
“一定的,我会找她的,并将事情的一切转告她,这件事您完全可以信赖我。
”彼得说。
那时候,当这位邻居把这个小红包交给他的时候,彼得觉得一切都很简单:只要去到华8沙,把事情一讲,东西一交,不就完了嘛!然而,当彼得后来抵达那条街的时候,十八号的门牌怎样找也找不到。
在那块空地上,从前确实有过十二至二十六号门牌的房子,现在只见一群孩子在空地上踢着足球。
在警察所,彼得也得不到一点答复。
她们现在究竟住在哪儿呢?这样,彼得反而横下一条心,非找到她们不可了。
来到华沙,彼得有一种难以形容的求知的渴念,他见得越多,什么活动都想参加一下的要求就更大。
大约在联欢节开始后一个星期,他的朋友们建议他去与一些波兰小伙子和姑娘相会一下,开头他想不太好吧,但朋友们干脆连拉带扯地把他推拥走了。
跳舞的时候,每个人都得找个舞伴,这时在彼得面前就站着一位姑娘,她羞赧地望着他,并且邀请他跳舞。
就这样,德国、波兰的小伙子和姑娘们相聚在一起。
他们尽力地用手势比划着交谈,大伙笑着,欢快地跳着。
自这个晚上相遇后,彼得与玛留莎每天都要相会。
世界青年联欢节的最后一天终于到来了,整个华沙城都陷入一片欢腾之中。
在大广场上,阿拉伯青年与瑞典青年,中国青年与黑人青年,伊朗青年与德国青年都在纵情地载歌载舞地狂欢,然后他们慢慢地拥向火车站。
彼得伴随玛留莎在火车站台上来来回回地溜达,广播员用广播催促大家赶快上车,彼得才恋恋不舍地攀上了车厢,将身子从车窗里探出来。
他们相互凝视着,一时无言以对。
“地址,”玛留莎突然想起来,她的喊声就像呼救那样。
彼得摸出笔记本,撕下一页,将他的地址记在上面。
这时,他一下子才想起了那个小红包,于是赶忙把它掏出来。
9“玛留莎,请帮助找一找,”他说,然后把这个小红包按在她的手心上。
“打开看看!”他大声说,他见她一时还未领悟他的意思。
她打开这个小红包,念起来了。
火车慢慢地挪动了。
玛留莎脚下像是生了根似的,粘住了。
她几乎要被那些跟着火车而跑的人撞倒。
“玛留莎,”彼得喊了她一声。
玛留莎抬起头来一望,开始随着火车跑起来,接着她停下脚来,摆着手,手里的那块红包纸就像一方告别的红头巾。
彼得还在望着她,一时间留给他最深的印象是,她整个脸庞都叫泪水湿透了。
“为什么她哭得这样厉害?”彼得思忖着,这时他已缩在一个角落里。
“我将给她写信,”他这样想着。
彼得拿出她的地址来,他念着念着,脸色越变越白,一直白到额头。
原来,上面留下这样的名字:“玛留莎·尼波耶夫斯卡”,也就是那个小红包里的纸条上写着的名字。
【题干】1.谈谈本文以“嘱托”为题的含义。
【答案】以“嘱托”为题,高度概括了本文的主要故事情节,表现了波兰人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通过完成“嘱托”表达了对反法西斯战士的尊重和敬意。
【解析】本题考查标题的含义及阅读感悟表达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