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母亲――他人的区分要比自体――母亲的区分出现得早。
也就是说,分辨不同客体的能力要比了解到自体是一个独立个体的能力出现早* 在许多边缘型病人(borderline patients )的心目中,存在很强烈的“全好”(all-good )和“全坏”(all-bad )的客体关系。
这样的病人无论在面对怎样的客体,都会把它们归结为单纯“好”的或者完全“坏”的简单关系。
例如,一个建立了“全坏”客体关系的病人,见到他的家人会觉得他们粗心大意,不懂得关心人,完全和自己作对,见到外人也会有各种不好的猜疑,表现为愤怒、忧郁的个体。
他所具有的自我和客体之间的关系就是以愤怒的情绪连接着的坏的自我和坏的客体* 马勒(Mahler et al.,1975 )是一位儿科医生,她运用自然观察法直接观察亲子关系。
她认为婴儿初期分不清“自我”(self )和“非我”(nonself ),而是在心理上将其合二为一的“共生体”(symbiosis )。
婴儿最初是将自己和母亲融合为一,6 个月左右,婴儿才能分辨出母亲的乳头不是自己身体的一部分。
这是孩子会体验到一种矛盾冲突:一方面他希望继续和母亲保持依恋关系,受到母亲的照顾;另一方面他又盼望着自己能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不被所爱的人控制住。
这时母亲的表现将是决定孩子今后能否适应的重要因素。
总之,想与他人建立关系是人格发展的推动力, 人格发展就是切断这种“混和”的关系,使自己成为一个独立个体的历程。
* 客体关系理论是精神分析学派里的最近发展出的新兴理论,它仍在不断地变化和发展整合之中,并在治疗精神疾病的实践当中不断应用、总结经验* 1 、经典精神分析重视先天自我的作用,而新精神分析则强调后天自我的价值。
他们认为自我具有自己的能量来源和它的动机和目的,把自我看成是一个理智指导下的系统和人格中最富于独立性的部分。
例如自我心理学的杰出代表艾里克森在承认他的自我心理学是建立在弗洛伊德学说的“磐石”之上的时候,就公开宣称他与弗洛伊德的主要区别就是重视自我。
2 、经典精神分析坚持本能论和泛性论,这是其反社会因素的生物学化倾向的集中表现,而新精神分析的先驱阿德勒就已明确肯定“社会生活逻辑”决定着人的心理的发展,并主张应从社会环境中去寻找人类行为动机的根源。
3 、经典精神分析主张性恶论,认为人的潜意识里装满了不可告人的罪恶性欲,坚持先天生物决定论的悲观主义态度,认为人注定要成为自己性欲和本能的牺牲品,这是人生悲剧的根源。
但是,新精神分析则不同,他们认为人的发展有弹性,相信自己有能力克服冲突和挫折,不断的想积极的方面发展。
* 1 、迄今为止,潜意识理论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里程碑:1 、弗洛伊德冲破了漠视和否定潜意识领域的理性主义的禁锢,创立了个体潜意识理论体系。
2 、荣格冲破了弗洛伊德的个体潜意识的狭隘性观念,创立了集体潜意识学说,沟通了个体与群体在心理上的内在联系,肯定了包含着人类祖先在内的各个世代经验的社会遗传和历史沉淀的可能性及其重要功能。
3 、弗洛姆在吸收弗洛伊德的个体潜意识和容格的集体潜意识的思想的基础上,把精神分析潜意识移植于人类社会的结构之中,创立了社会潜意识的理论,强调了潜意识的个体所有性和群体共有性,突出了潜意识在产生和发挥作用过程的社会性。
2 、创立了自我心理学和性格类型学的理论体系,促进了人际关系学、跨文化心理学、比较心理学、心理历史学的发展。
3 、新精神分析学者则根据大量临床实践的经验和科学研究的成果,日益重视社会、文化因素在精神疾病致病中的作用,把生物―心理―社会这一现代模式更加具体化,进一步丰富了精神病中心因学的理论和心理治疗的方法技术* 1 、新精神分析和古典精神分析经有明显的区别,但两者又有内在联系。
这不仅表现在他们仍然保持了弗洛伊德学说中一些基本概念,如潜意识、压抑、抵抗、自由联想和防御机制等,还表现在他们所提出的一些基本理论和框架,尽管具体说法不同,但归根结底仍坚持潜意识的驱力和先天潜能的主导作用。
因此,新精神分析并没有超越潜意识心理学的范畴,最终仍没有完全脱离精神决定论的唯心主义的境地。
2 、本来精神分析运动就带有半宗教的性质,弗洛伊德把潜意识奉为神灵,对梦境、口误、笔误等过失行为的解释也表现出神秘主义的色彩。
新精神分析依然大量沿袭了这些方法,在治疗中广泛使用,终究没有脱离神秘主义的槽臼。
* 自我心理学-精神分析的发展心理学,代表正统的精神分析运动的新发展,根据著名的自我心理学家拉波帕特的看法,自我心理学的历史有四个阶段* Anna Freud (1895 ~1982 ),S. 弗洛伊德最小的女儿,生于奥地利,1938 年随其父移居英国,后来成为一位著名的儿童精神分析学家。
先后获得美国杜克大学、奥地利维也纳大学、英国剑桥大学授予的名誉博士学位。
担任过《儿童精神分析研究》的主编和国际精神分析协会名誉会长。
她进一步继承和发展了其父后期的自我心理学思想,对自我心理学的建立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她系统总结和扩展了其父对自我防御机制的研究。
她是用精神分析方法研究儿童发展的创始人之一,并较早应用游戏疗法,对儿童期和青春斯的心理治疗技术的改进起过积极作用。
著有《儿童的心理分析治疗》(1946 )、《儿童期的常态和病态》(1965 )等书。
在1947 年她同一个临床和研究中心一起组织了对儿童精神分析的培训,该中心以汉姆浦斯忒得儿童治疗课程和临床教学(Hampstead Child Therapy Course and Clinic )而知名,在她去世后重新命名为安娜. 弗洛伊德中心并继续提供临床工作、研究工作和培训。
安娜关于防御机制的研究对自我心理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因为尽管自我的功能很多,但其防御功能却是主要的。
它们直接和自我的强度、性质紧密相关,具有重大的临床意义。
自我发展总离不开防御机制的作用,通过防御机制的活动可以看到自我的影子。
* 海因兹?? 哈特曼(Heinz Hartmann ,1894 一1970) 生于德国,早年学医获博士学位,后在维也纳随安娜学习精神分析。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移居美国,主办《儿童精神分析研究》杂志,致力于创立精神分析的自我心理学。
曾任纽约精神分析学会会长和国际精神分析协会主席。
哈特曼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在精神分析方面最著名的理论家,发表了一系列有关自我心理学的论文。
他根据自己在维也纳精神分析学会上所作的演讲概括而成的《自我心理学与适应问题》(1939) 一书,可与弗谘伊德的《自我与伊底》(1923) 相提并论,是自我心理学发展的第二座里程碑,标志着自我心理学的建立。
后来他又出版有《自我心理学文集》(1964) 。
如同米切尔(Mitchell )和布莱克(Black )(1995 )所提出,当弗洛伊德这位考古学家探究关于婴儿性欲和攻击埋葬极深的遗物时,象哈特曼这样的追随者对弗洛伊德未发掘且放置一边的精神生活更普通特征感兴趣。
哈特曼提出了没有冲突的自我领域,标志着精神分析的自我心理学的真正建立,所以他被誉为自我心理学之父。
他明确将这一概念纳入精神分析,扩大了精神分析的范围,引起了精神分析的实质性变化。
* 退休之后,艾里克森居住在旧金山,他的卓越成就博得了心理学界及大众的肯定,《时代》杂志甚至将他评为最突出和最具影响力的精神分析学家之一。
Erik Erikson (1902 ~1994 )艾里克?? 洪伯格?? 艾里克森(Erik Erikson ,1902 ~1994 )1902 年6 月15 日生于德国法兰克福,父母都是丹麦人,原来住在哥本哈根。
艾里克森的父亲在他出生之前抛弃妻儿离家出走,他的母亲随即迁居德国,三年之后改嫁给了一个犹太医生瑟尔多?? 洪伯格。
从小,艾里克森的母亲便告诉他,洪伯格是他的亲生父亲。
不过随着艾里克森渐渐长大,他发现自己有着不同于其它犹太人的外貌特征:金发、高大。
于是,在犹太人眼里,他是一个“非犹太人”,而在他的德国同学眼里,他又是一个犹太人,两边都不欢迎他。
就这样,艾里克森小小年纪便体会到了深深的“同一性混乱”。
到了青春期的时候,艾里克森已经隐约觉察到了自己的父亲是谁,于是在一战爆发的时候,他曾经在自己丹麦人的身份与对德国祖国的效忠之间苦苦挣扎。
艾里克森没有获得任何大学文凭,这或许说明他只是一个平庸的学生,又或许是由于他追求自我认同的渴望过于强烈,因为当他的继父要求他进入医学院时,他却决定要成为一个艺术家。
其后的几年,艾里克森流浪于欧洲各地,以给孩子们画像为生。
1927 年<a name=baidusnap0></a>夏天</B>,他终于在心目中的艺术圣地维也纳落下脚来,任教于一所为弗洛伊德的朋友及病人的孩子们开办的小学校。
在那里,艾里克森认识了弗洛伊德的女儿――安娜?? 弗洛伊德,这位知名的精神分析师不仅帮助艾里克森继续学业,更授予他精神分析的训练,并以相当低廉的价格亲自对他进行个人分析。
艾里克森一生出版了许多著作,主要有《儿童与社会》(1950 ,1963) 、《同一性与生命周期》(1959) 、《理解与责任》(1964) 、《同一性:青春期与危机》(1968) 、《新的同一性维度》(1974) 、《生命历史与历史时刻》(1975) 、《游戏与理由》(1977) 、《生命周期的完成》(1982) 等。
* 已远非是需索的本我、严厉的超我、约束的环境之间的调节者这么简单,它的作用也不仅仅是防御不耻的本能和焦虑,因此被称为自我心理学* (1 )个体性(individuality )。
一种独一无二的,作为一个独立且与众不同的个体而存在的清晰感觉。
(2 )整体性和整合感(wholeness & synthesis )。
一种内心完整、不会四分五裂的感觉,这种感觉源于潜意识中对于自我的整合。
成长中的儿童会形成各种各样的自我形象的片断,比如可爱的、强壮的、独立的等等,健康的自我能够将这些零碎的形象整合成一个有意义的整体。
(3 )一致性和连续性(sameness & continuity )。
指我们潜意识里想要追求一种过去、现在和未来之间的内在一致和连续感,追求一种人生是延续的、目标是有意义的感觉。
(4 )社会团结性(social solidarity )。
一种内心的理想和价值观跟某个群体相一致的感觉,一种受到社会支持和肯定的感觉。
* 艾里克森认为同一感最初起源于婴儿时重要他人的认可,但一直要到青春期才能正式形成。
另外,同一感同时包含有积极和消极的方面,对某些特定的人群来说,例如生活在家长制社会中生活的妇女,以及受歧视的少数民族成员,要发展出一个主要是积极的自我同一感是很困难的,但是艾里克森认为,即便是一个消极的自我同一感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