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五年级传统文化教案
第二单元交友
7.友其德也
一、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经典诵读中的句子。
了解“友其德也”的含义。
2.了解传统文化中更多关于交朋友的典故并学习。
3.能在生活中学会选择交什么样的朋友,怎样交朋友。
择良友,弃损友。
养成良好的交友习惯。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两幅图片对比导入,问学生会和哪张图片中的学生交朋友。
并谈一谈为什么选择他?
(二)读典明理
1、读文、理解。
出示《经典诵读》中的原文,学生对照注释和点睛自由读并理解课文意思。
(1)教师范读,要求学生认真听。
(2)学生自由读及同位互读,读准确。
2、古文的朗读不仅要准确,还要诵出节奏、韵律。
师范读,注意节奏变化,引导学生读出韵律美。
3、尝试背诵。
4、想一想:我们应该交什么样的朋友?不应该交什么样的朋友?
5、学生自读“倒屣相迎”典故。
读完故事,你是怎么理解“倒屣相迎”的?(三)忆事思辨
1、小组合作:出示导入的两张图片,如果你作为他们的朋友,你会怎么劝
说他们?
2、找学生上台表演。
(四)博学研思
1、自读广闻博识的说文解“朋”,你还知道其他关于“朋”的文化吗?
2、查看资料卡。
说一说你知道的关于朋友的历史典故。
(五)学以致用
1、搜集关于“朋友”的名言警句,和朋友交流分享。
2、写一写,你喜欢交什么样的朋友,怎样交朋友?
3、小调查:你周围的同学是怎样交朋友的?
8.君子慎交
一、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经典诵读中的句子。
了解“君子慎交”的意思。
结交朋友要谨慎,不要交结那些比自己差的人作朋友。
2.了解传统文化中更多关于交朋友的典故并学习。
3.能在少年时期谨慎选择自己的朋友,并和德行高尚的良友一起进步。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墨子悲染丝”的故事导入:有一回,墨子见人染丝,感慨于(丝)染了青颜料就变成青色,染了黄颜料就变成黄色。
染料不同,丝的颜色也跟著变化。
他认为,不但丝会很容易地被染成各种颜色,一国之君也会受到各方面的影响,无论是功名蔽天地的仁义显人,还是为天下谬的不义辱人,无不是外来的影响所致。
士也不例外,如果所交的朋友都爱好仁义,都淳朴谨慎,
慑于法纪,那么他的家道就日益兴盛,身体日益平安,名声日益光耀;如果所交朋友都不安分守己,结党营私,那么他的家道就日益衰落,身体日益危险,名声日益降低……
交友不慎,是人生最大的不幸。
因此,墨子发出了“故染不可不慎也的”感叹!
(二)读典明理
1、读文、理解。
出示《经典诵读》中的原文,学生对照注释和点睛自由读并理解课文意思。
(1)教师范读,要求学生认真听。
(2)学生自由读及同位互读,读准确。
2、古文的朗读不仅要准确,还要诵出节奏、韵律。
师范读,注意节奏变化,引导学生读出韵律美。
3、教师重点词语讲解:款狎:亲近、亲昵。
操履:操守德行。
鲍鱼之肆:卖咸鱼的店铺,有腥臭味。
4、想一想:人在少年时,为什么更需要谨慎交友?
5、学生自读“割席断交”典故。
读完故事,谈一谈为什么管宁与华歆要“割席断交”?
(三)忆事思辨
1、小组讨论交流:选择朋友对人的一生至关重要,我们应该怎样对待朋友呢?
2、找学生上台演绎不同类型的朋友:学生选择自己的朋友。
(四)博学研思
1、自读广闻博识的“筵与席”,说一说筵与席的区别,了解古文中筵与席的意思及地位象征。
2、查看资料卡。
说一说你知道的关于朋友的历史典故。
(五)学以致用
1、分享你在交友方面受到哪些启示?
2、写一写,在学校外面,你一般选择哪些人交朋友?为什么选择与他们交朋友?
9.益者三友
一、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经典诵读中的句子。
了解“益者三友”的含义。
2.了解并搜集传统文化中关于朋友的成语、俗语、名言警句。
3.能在生活中学会以友观人,选择良友共同进步。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图片导入:朋友叫着小刚不去学校,去网吧玩。
如果你是小刚,遇到这样的朋友,你该怎么做?学生说一说。
(二)读典明理
1、读文、理解。
出示《经典诵读》中的原文,学生对照注释和点睛自由读并理解课文意思。
(1)教师范读,要求学生认真听。
(2)学生自由读及同位互读,读准确。
2、古文的朗读不仅要准确,还要诵出节奏、韵律。
师范读,注意节奏变化,引导学生读出韵律美。
3、教师重点词语讲解:谅:诚信。
便辟:谄媚奉承。
善柔:阿谀逢迎。
便
佞:花言巧语。
4、想一想:什么样的朋友对自己是有益的?什么样的朋友对自己是有害的?我们应该如何对待这两类朋友?
5、学生自读“管鲍之交”典故。
读完故事,谈一谈你有什么感受?
(三)忆事思辨
小组合作:古人说:“不知其人观其友。
”你觉得“以友观人”有道理吗?(四)博学研思
1、自读广闻博识的“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了解这个俗语的比喻含义:比喻学生胜过老师,后人胜过前人。
2、搜集并分享关于朋友的成语或者俗语或者名言警句。
(五)学以致用
想一想,写一写,你和你的朋友都有哪些优良品质,哪些缺点?
你可以向他们学习什么?
10.以友辅仁
一、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经典诵读中的句子。
了解“以友辅仁”的含义。
2.了解传统文化中更多关于古代朋友的称谓及来历。
3.能在生活中与朋友相互勉励,共同进步。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陈蕃下榻故事视频导入:陈蕃在郡府不接待宾客,却特为徐稚设一张榻,徐离去时就把榻悬挂起来。
后遂用“下榻、解榻、挂榻”等表示对贤才的器
重或对宾客的礼遇。
学生谈一谈感受。
(二)读典明理
1、读文、理解。
出示《经典诵读》中的原文,学生对照注释和点睛自由读并理解课文意思。
(1)教师范读,要求学生认真听。
(2)学生自由读及同位互读,读准确。
2、古文的朗读不仅要准确,还要诵出节奏、韵律。
师范读,注意节奏变化,引导学生读出韵律美。
3、教师重点词语讲解:道:通“导”,引导。
(三)忆事思辨
1、小组合作:想一想:朋友出现了过失,你该怎么办?
(四)博学研思
1、自读广闻博识的“古代朋友的称谓”,了解这个古代的称谓。
考一考这些称谓的具体用法。
2、以前好友又称“金兰”,老师又称“西宾”,查阅资料,找出这两个称谓的来历。
(五)学以致用
想一想:清代文学家袁牧路过扬州弘济寺时,看到同时代的另一位文学家蒋士铨的题壁诗,大为赞赏,非常想结交他。
终于,在友人的帮助下,两人得以互通书信,成为挚友。
根据本课所学内容,我们应该称他们是什么样的朋友呢?
11.四海之内皆兄弟
一、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经典诵读中的句子。
了解“四海之内皆兄弟”的含义。
2.感受古人诗句中体现的结交四海朋友的广阔胸襟。
3.培养学生恭敬有礼,以诚待人。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展示四海之内皆兄弟的小视频解说,生谈感受。
(二)读典明理
1、读文、理解。
出示《经典诵读》中的原文,学生对照注释和点睛自由读并理解课文意思。
(1)教师范读,要求学生认真听。
(2)学生自由读及同位互读,读准确。
2、古文的朗读不仅要准确,还要诵出节奏、韵律。
师范读,注意节奏变化,引导学生读出韵律美。
3、教师重点词语讲解:亡:通“无”,没有。
4、想一想:什么样的人才会朋友遍天下?
5、学生自读“三英亲如兄弟”典故。
6、生看“桃园三结义”视频小片段,感受“刘备、关羽、张飞”三人在历史中留下的精诚团结,患难与共的兄弟情义。
(三)忆事思辨
小组合作:好朋友亲如兄弟,是我们成长的良师益友。
结合生活,小组内讨论一下你的理解。
(四)博学研思
1、自读广闻博识的“古代兄弟的排行”,了解伯、仲、叔、季的称谓。
想一想这些称谓的具体用法。
2、搜集古人结交朋友展现的伟大情怀与胸襟的诗句。
(五)学以致用
想一想,谈一谈:下面的诗句体现了人们结交四海朋友的广阔胸襟,请认真体会并谈谈你的感受。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