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釉工艺方法
这种上釉的方法,就是可以把釉药很均匀的敷于坯体表面,即使再复杂的形体也不例外。 同时具备了省时,和容易操作的好处。但是,在使用这种方法时,为了使坯体能整个的 浸入釉浆中,需要较多量的釉浆,因此并不适用与大型坯体。至于将坯体浸入釉浆中的 时间,该是多久才合宜呢?通常是等整个坯体浸入釉浆时,约停2~3秒,即可取出,若是 嫌釉药上的太薄。可以等到釉药干后,再来一次;但是千万不要在釉浆中浸泡过久以致 釉上得太厚,形成烧成品时的釉层缺陷。这一种方法是陶瓷上釉方法中用得最普遍最多 的一种方法。
最早的人类是无意中发现釉药的,因为烧制原始窑炉,燃料是用柴草, 那么,柴草的灰,与泥坯在一定的温度以上,会产生反应,形成玻璃 质的釉层,这个情况被发现后,最原始的釉药也就如此产生,那么, 在这种原始条件下,制作粗陶器,对于技术、质量,没有要求,就随 机将草木灰(掺上粘土)用手或简单的工具涂抹在坯体表面,我们可 以认为,最早的施釉法应该就是“抹釉” 或“涂釉” 或“刷釉”;
这种方法将要施釉的陶坯,置于转盘之上,施釉者在边规律性的转动转盘时,边以喷雾器 将釉浆直接喷射於陶坯上的方法,即是喷釉法。喷雾器的种类甚多,从清代陶匠所使用的 口吹或手堆式,直到现代陶艺者所使用烫衣时喷水器作为代替品者,均可视为喷雾器,但 在一般工厂,多是直接使用喷枪。
如果坯体较大,在采用浸釉法上釉时,势必会遇到容器体积不够大,或是操作程序上的 困难。而上釉者又希望能够在短时间内,以不太费事的方法,得到釉层均匀的效果;此 时,便可以采用淋釉法来上釉了。同时,淋釉法更能制造出具有流动感的特殊效果,是 一种广被先民所采用的上釉法,尤以唐代三彩器为其中翘楚,现代的许多陶艺家也喜欢 采用这种方法,在陶坯上淋下数种不同的色釉,或是利用泼洒的手法,或是不同厚度的 釉层变化,来制造出独特的趣味。
后来制陶法演进为制瓷法,那么就开始有了研磨得比较细腻的釉药, 而且为了快速大量生产,出现了效率很高、质地均匀的“浸釉”(大 工业生产最具在陶瓷坯体上浇出简单纹样);
在陶瓷业技术进入相对较高的程度时,对于施釉均匀度要求较高的或者 体量较大、脆弱,不易进入浸釉容器的复杂物件,开始使用“吹釉”或 者叫“喷釉”(用喷壶或喷枪将浓度适当的釉浆喷涂在坯体表面)
据资料,在现代洁具生产工艺中,有一种“静电真空管道施釉”工艺, 估计是利用真空技术,将快速釉浆吸入结构复杂的管道,以完成洁具 的多死角内侧的施釉过程,技术原理特性上,认为这仍然属于“浸 釉”。
这种上釉法,最适合于小面积的涂布,或是用釉色来作画时采用,但也同样的可用于制 造特殊效果。可是在选择刷釉的工具时,最好选择能吸附较多釉浆的羊毫毛笔。当我们 在采用这种施釉法时,要注意到是否会因为工具的运用不当,而在器表上产生刷纹,或 是因担心釉面不匀、太薄而多刷数次后,造成釉面过厚,导致在未烧之前,釉就开裂脱 落了。通常,有经验的陶艺家,在解决刷釉法涂釉不均的问题时,大多采用在釉中加入 少量的胶水;或是遇到吸水性较强的坯体,便将它浸入水中后立即取出让坯体在略呈潮 湿的状况下,再行刷釉,这样都可以改善釉药涂刷不均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