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名校联盟2019~2020年度高三模拟仿真考试理科综合考生注意: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30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 1 B 11 C 12 N 14 O 16 Na 23 Mg 24 P 31 S 32 K 39 Fe56 Ni 59 Cu 64 I 127第Ⅰ卷(选择题共126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3小题,每小题6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稻瘟病是水稻生产上的毁灭性病害。
研究发现,水稻体内的PsbS蛋白能激活叶绿体内专门的抗病基因,使水稻免于患稻瘟病。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水稻细胞合成PsbS蛋白的过程中,有RNA聚合酶等多种酶的参与B.水稻叶表皮细胞的叶绿体中含有核糖体,核糖体参与合成PsbS蛋白C.PsbS蛋白的生物活性与其空间结构有关,温度过高会导致PsbS蛋白失活D.叶绿体内的抗病基因复制的过程中,会出现DNA—蛋白质复合物2.201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发现了一种蛋白质——缺氧诱导因子(HIF)在细胞感知和适应氧气供应中的作用。
当体内氧含量正常时,细胞中几乎不含HIF;当氧含量减少时,HIF的含量增多。
HIF能促进肾脏细胞中促红细胞生成素基因的表达,从而促进红细胞的生成。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促进贫血病人缺氧诱导因子基因的表达,可能会缓解贫血症状B.体内氧含量的变化是影响缺氧诱导因子基因表达的关键因素C.促红细胞生成素基因能促进肾脏中的细胞增殖、分化生成红细胞D.肾脏细胞合成促红细胞生成素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3.线粒体和叶绿体是细胞能量代谢的重要场所,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叶绿体合成的葡萄糖进入线粒体中被彻底氧化分解B.若定向破坏线粒体的内膜,则细胞呼吸不能进行C.若定向破坏叶绿体的内膜,则水的光解反应不能进行D.向离体的叶绿体基质中添加A TP、[H]和CO2,暗反应能进行4.下列关于生长素的叙述,错误的是A.生长素可作为信号分子来调节植物的生命活动B.同一植株的芽对生长素的反应敏感度高于根对生长素的反应敏感度C.环境中氧气浓度的变化可能会影响生长素的极性运输D.单侧光照会使植物幼苗尖端的生长素分布不均匀5.隐球菌是单细胞真核生物,当隐球菌进入人体后会寄生在人体细胞内,进一步感染组织和器官而危及生命。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隐球菌侵入人体后,人体只能通过特异性免疫将其清除B.隐球菌首次侵入人体后,可能会诱发机体产生过敏反应C.浆细胞分泌的抗体可以进入宿主细胞内消灭寄生的隐球菌D.可以通过检测人体内抗隐球菌的抗体来诊断隐球菌感染6.下图为甲、乙两家族关于甲、乙两种单基因遗传病的系谱图,其中乙家族所患疾病为伴性遗传病,且两家族均不携带对方家族遗传病的致病基因(不考虑突变和交叉互换)。
下列相关分析错误的是A .甲病属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控制甲病和乙病的基因在遗传时能自由组合B .在甲家族中,Ⅲ—8的基因型与Ⅱ—6的基因型相同的概率是2/3C .若乙家族中的Ⅲ—8与正常女性婚配,则生育的女儿均患乙病、儿子均正常D .若甲家族中的Ⅱ—6与乙家族中的Ⅱ—4婚配,则生育的男孩中患两种病的概率是1/27.中国制造彰显中国力量,在电影《厉害了,我的国》中重点介绍了中国制造的重点工程,下列所涉及的材料不属于无机非金属材料的是8.中国科技大学改进Pd /Al 2O 3催化H 2还原CO 2制备甲醇的生产工艺,其机理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 .金属钯是优良的贮氢材料B .①−−→②为CO 2发生加成反应C .④中CO 被氧化为CH 3OHD .生成甲醇的总反应方程式是CO 2+3H 223Pd Al O−−−−→/CH 3OH +H 2O9.环丙烯基甲酰氯(甲)是合成查尔酮抑制剂的中间体,可由甲在一定条件下制备乙。
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 .该反应属于取代反应B .甲分子中的所有碳原子处于同一平面C .丙是乙的同分异构体,丙可能属于芳香族化合物D .甲和乙均能使溴水和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10.2019年我国合成了多种抗癌新药。
一种抗癌药中间体的分子结构如图所示,其中W 、X 、Y 、Z 为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短周期主族元素,X 与Y 位于不同周期,Y 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等于W 原子的核内质子数。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 .原子半径:Y >Z >W >XB.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Z>Y>WC.Z的单质与足量的X的氢化物反应可生成一种单质和一种离子化合物D.X、Y、Z分别与钠元素形成的化合物中均只含有离子键11.一种提取溴的新工艺反应之一为6H2SO4+5BaBr2+Ba(BrO3)26BaSO4↓+6Br2+6H2O,利用此反应和CCl4得到液溴的实验中不需要用到的实验装置是12.用H2消除酸性废水中的2NO-是一种常用的电化学方法,其反应原理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Fe3O4在该反应中作催化剂B.Pd上发生的反应为H2-2e-2H+C.总反应为3H2+22NO-N2+2OH-+2H2OD.Fe(Ⅱ)与Fe(Ⅲ)之间相互转化起到了传递电子的作用13.25℃时,往二元弱酸的钠盐Na2A溶液中通入HCl,溶液中()lg()c Hc HA+--和-lgc(A2-)的关系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通入HCl的过程中,水电离出的c(H+)不断增大B.K(HA-)的数量级为10-7C.在Na2A溶液中:c(OH-)=c(H2A)+c(HA-)+c(H+)D.当通入的HCl的物质的量与Na2A的物质的量相等时:c(Na+)+c(H+)=c(HA-)+2c(A2-)+c(OH-)二、选择题:本题共8小题,每小题6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第14~18题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第19~21题有多项符合题目要求。
全部选对的得6分,选对但不全的得3分,有选错的得0分。
14.学习物理要特别注重物理概念的理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由vat△=△可知,加速度a与△v成正比,与△t成反比B.由FEq=可知,电场强度E与F成正比,与q成反比C .点电荷概念的建立采用了理想化模型的方法D .质点概念的建立采用了等效的方法15.爱因斯坦提出了光量子概念并成功地解释了光电效应的规律,获得1921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在入射光照射下,金属钠、锌发生光电效应。
已知金属钠的逸出功为2.29 eV ,金属锌的逸出功为3.38 eV 。
下列四幅图中,能正确反映金属钠、锌逸出的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E k 与入射光频率v 的关系的是16.金星被誉为地球的姐妹星,直径是地球的95%,质量是地球的82%。
金星与地球的第一宇宙速度大小之比为A .95 :82B .82 :95C .95 :82D .82 :9517.如图所示,木箱通过轻绳Ob 悬挂在天花板下,木箱内有一竖直轻弹簧,弹簧上方有一物块P ,竖直轻绳Pc 上端与木箱相连,下端与物块P 相连,系统处于静止状态。
已知木箱和物块P 的质量均为m ,重力加速度大小为g ,弹簧表现为拉力且拉力大小为14mg 。
现将Ob 绳剪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剪断Ob 绳前,Pc 绳的拉力大小为34mg B .剪断Ob 绳的瞬间,弹簧的弹力为零 C .剪断Ob 绳的瞬间,物块P 的加速度大小为14g D .剪断Ob 绳的瞬间,Pc 绳的拉力大小为14mg 18.如图所示,水平放置的平行金属板与电源相连,间距为d ,两金属板间有垂直纸面向里的匀强磁场,磁感应强度大小为B ,圆心为O 的圆形区域内存在垂直纸面向里的匀强磁场。
一束带电粒子沿两金属板中轴线以速度v 射入金属板间,然后沿直线运动,从a 点射入圆形磁场,在磁场中分成1、2两束,两束粒子分别从e 、f 两点射出磁场。
已知ab 为圆形区域的水平直径,∠aOf =60°,∠aOe =120°。
不计粒子重力和粒子间的相互作用。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两金属板间匀强电场的电场强度大小为vB ,方向竖直向上B .两金属板间的电压为12Bdv C .1、2两束粒子的比荷之比为3 :1D .1、2两束粒子在圆形磁场中运动的时间之比为3 :219.甲、乙两质点在平直轨道上运动,它们的速度—时间图象分别如图中a 、b 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在0~2s 内,甲、乙的平均速度大小分别为0.5 m /s 、2 m /sB .在0~2s 内,甲、乙的加速度大小之比为1 :4C .t =2s 时,甲、乙的距离一定为1 mD .t =1.2s 时,甲、乙的速度大小均为0.4 m /s 20.如图所示,a 、b 两端接有电压瞬时值()2202sin100u t V π=的交变电流,理想变压器原、副线圈的匝数比为1 :2,定值电阻R 1的阻值为100Ω,可变电阻R 2的取值范围为0~500Ω,电表均为理想交流电表。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通过R 2的交变电流的频率为50 HzB.电压表的示数为2202VC.当R2的阻值为400Ω时,R2的电功率最大D.当R2的阻值为500Ω时,a、b两端的输出功率最大21.如图所示,绕过光滑轻质小定滑轮的轻绳,一端连接物块,另一端系一圆环,圆环套在倾角为θ的光滑直杆上。
与滑轮等高的A点到滑轮的距离为d,重力加速度大小为g。
现将圆环从A点由静止释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圆环的加速度大小不可能为gsinθB.当圆环下滑距离为dcosθ时,圆环的机械能最大C.当圆环下滑距离为dcosθ时,物块的速度为零D.当圆环下滑到最低点时,物块恰好回到初位置且速度为零第Ⅱ卷(非选择题共174分)三、非选择题: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
第22~32题为必考题,每道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
第33~38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一)必考题:共129分。
22.(5分)某同学利用图甲所示DIS装置探究滑块加速度与合力的关系,同时测量滑块与轨道间的动摩擦因数。
重物通过光滑的定滑轮用细线拉滑块,在滑块和细线左端之间固定一力传感器,位移传感器(接收器)固定在轨道一端,位移传感器(发射器)随滑块一起沿水平轨道运动。
实验中,保持滑块(包括位移传感器发射器和力传感器)的质量M不变,改变重物的质量m,重复实验若干次.得到滑块的加速度a与力传感器的示数F的关系如图乙所示。
(1)本实验__________(填“需要”或“不需要”)满足滑块(包括位移传感器发射器和力传感器)的质量远大于重物的质量。
(2)滑块(包括位移传感器发射器和力传感器)的质量为__________kg;取g=10m/s2,空气阻力不计,滑块与轨道间的动摩擦因数为__________。
23.(10分)某物理兴趣小组欲将电流表G(量程为300μA,内阻约为100Ω)改装成直流电压表(量程为6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