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Question 1 : 什么是空间经济效应?空间经济效应应该分为那些类别?一.空间经济效应的含义:空间的经济效应是指通过对空间区位的选择实现对人力、资金、交通成本等经济要素的节约。
其中的“空间”是指劳动力、资本、原材料运作的经济空间,它并不局限于地理上的空间。
对于一个经济空间而言,空间的经济效应是指空间中的经济要素通过或集聚或扩散的方式实现要素的节约,从而提高经济效益。
对多个经济空间(一个以上)而言,空间的经济效应是指各个经济空间通过跨空间的或主动或被动的协作(距离效应、关联效应)实现资源配置的优化和经济效益的提高。
二.分类:空间内部的效应:空间集聚效应空间扩散效应空间的之间的效应:空间的距离效应效应空间的关联效应Question 2 : 空间距离效应对于区域经济运行的影响。
积极的影响:空间距离的远近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对一个空间内部而言,各个经济主体(或者经济要素)之间保持较远的空间距离有利于实现产业的合理布局。
以城市规划为例,城市的各个功能区的设置为城市经济的未来的发展方向埋下了伏笔。
上图是纽约的城市规划地图。
从另一方面来讲,经济空间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也可以为各自保留一定的发展空间,同时减缓经济发展对环境造成的压力。
上图是上海及其周边地区的城市分布图上图是重庆的城市分布图消极的影响:需要再一次说明:空间距离的远近是一个相对概念。
在最开始对这个话题进行分析的时候我尝试过把积极和消极影响细分为远距离的影响和近距离的影响,但是实际操作之后发现这是不可能办到的。
对于一个经济空间的发展,空间距离并不是越小越好。
虽然空间距离的缩小可可以节约交通运输成本和实现资源的聚集,但是同时过度的聚集又会引发很多的经济和社会问题。
交通拥堵,环境污染,房价畸形等问题,实际上都可以通过对空间距离的调整,来缓和或者解决。
关键:交通运输等基础设施的建设第二次1.外部性与集聚效应外部性(externality):外部性又称为溢出效应、外部影响或外差效应,指一个人或一群人的行动和决策使另一个人或一群人受损或受益的情况。
经济外部性是经济主体(包括厂商或个人)的经济活动对他人和社会造成的非市场化的影响。
即社会成员(包括组织和个人)从事经济活动时其成本与后果不完全由该行为人承担。
分为正外部性(positive externality) 和负外部性(negative externality)。
正外部性是某个经济行为个体的活动使他人或社会受益,而受益者无须花费代价,负外部性是某个经济行为个体的活动使他人或社会受损,而造成负外部性的人却没有为此承担成本。
集聚效应(Combined effect):“集聚效应”是指各种产业和经济活动在空间上集中产生的经济效果以及吸引经济活动向一定地区靠近的向心力,是导致城市形成和不断扩大的基本因素。
集聚效应是一种常见的经济现象,如产业的集聚效应,最典型的例子当数美国硅谷,聚集了几十家全球IT巨头和数不清的中小型高科技公司。
2.增长极理论由法国经济学家佩鲁在1950年首次提出,该理论被认为是西方区域经济学中经济区域观念的基石,是不平衡发展论的依据之一。
增长极理论认为:一个国家要实现平衡发展只是一种理想,在现实中是不可能的,经济增长通常是从一个或数个“增长中心”逐渐向其他部门或地区传导。
因此,应选择特定的地理空间作为增长极,以带动经济发展。
PS:经济增长极的意义:经济增长极作为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的新的经济力量,它自身不仅形成强大的规模经济,对其他经济也产生着支配效应、乘数效应和极化与扩散效应。
这三种效应的产生,充分显示了经济增长极的重大意义3.极化效应极化效应又称回波效应,是指迅速增长的推动性产业吸引和拉动其他经济活动,不断趋向增长极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首先出现经济活动和经济要素的极化,然后形成地理上的极化,从而获得各种集聚经济,即规模经济。
规模经济反过来又进一步增强增长极的极化效应,从而加速其增长速度和扩大其吸引范围。
佩鲁认为,极化效应促成各种生产要素向增长极的回流和聚集;即出现发达地区越来越发达,不发达地区越来越落后,经济不平衡状态越来越突出,甚至形成一个国家内地理上的二元经济局面。
4.扩散效应扩散效应。
扩散效应是指增长极的推动力通过一系列联动机制不断向周围发散的过程。
扩散作用的结果,是以收入增加的形式对周围地区产生较大的乘数作用。
扩散效应促成各种生产要素从增长极向周围不发达地区的扩散,即通过建立增长极带动周边落后地区经济迅速发展,从而逐步缩小与先进地区的差距。
在发展的初级阶段,极化效应是主要的,当增长极发展到一定程度后,极化效应削弱,扩散效应加强。
增长极效应是一种多种效应的复合体,如上游下游效应、集聚效应和互利效应等。
如果增长极的扩散效应大于回波效应,就会带动周边地区经济共同发展。
然而由于积累性因果循环的关系,回波效应往往大于扩散效应,导致增长极地区越来越发达,周边地区越来越落后,形成地理空间上的二元经济,使地区经济差距扩大,甚至形成独立于周边地区的“飞地”。
5.核心-边缘理论(中心外围理论)——Core and Periphery Theory核心区是社会地域组织的一个次系统,能产生和吸引大量的革新;边缘区是另一个次系统,与核心区相互依存,其发展方向主要取决于核心区。
核心区和边缘区共同组成一个完整的空间系统。
一个空间系统发展的动力是核心区产生大量革新(材料、技术、精神、体制等),这些革新从核心向外扩散,影响边缘区的经济活动、社会文化结构、权力组织和聚落类型。
因此,连续不断的产生的革新,通过成功的结构转换作用于整个空间系统,促进国家的发展。
中心外围理论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这个角度来阐述核心-边缘理论:中心-外围理论,是由阿根廷经济学家劳尔·普雷维什提出的一种理论模式,它将资本主义世界划分成两个部分:一个是生产结构同质性和多样化的“中心”;一个是生产结构异质性和专业化的“外围”。
前者主要是由西方发达国家构成,后者则包括广大的发展中国家。
“中心”与“外围”之间的这种结构性差异并不说明它们是彼此独立存在的体系,恰恰相反,它们是作为相互联系、互为条件的两极存在的,构成了一个统一的、动态的世界经济体系。
第三次6.新增长理论——New Growth Theory理论核心:新增长理论最重要的突破是将知识、人力资本等内生技术变化因素引入经济增长模式中,提出要素收益递增假定,其结果是资本收益率可以不变或增长,人均产出可以无限增长,并且增长在长期内可以单独递增。
技术内生化的引入,说明技术不再是外生,人类无法控制的东西,而是人类出于自身利益而进行投资的产物理论背景:近半个世纪以来,现代经济增长理论经历了一条由外生增长到内生增长的演进道路。
在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以罗默、卢卡斯等人为代表的一批经济学家,在对新古典增长理论重新思考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组以“内生技术变化”为核心的论文,探讨了长期增长的可能前景,重新引起了人们对经济增长理论和问题的兴趣,掀起了一股“新增长理论”的研究潮流。
新增长理论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它全力解决经济科学中一个重要且令他人困惑的主题:增长的根本原因。
新增长理论的出现标志着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向经济发展理论的融合。
这一融合的显著特点是,强调经济增长不是外部力量(如外生技术变化),而是经济体系的内部力量(如内生技术变化)作用的产物,重视对知识外溢、人力资本投资、研究和开发、收益递增、劳动分工和专业化、边干边学、开放经济和垄断化等新问题的研究,重新阐释了经济增长率和人均收入的广泛地跨国差异,为长期经济增长提供了一幅全新的图景。
这一理论自1980年代产生以来,迅速成为理论关注的焦点,对世界经济增长,尤其对发展中国家经济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7.钱纳里的经济发展阶段理论钱纳里即根据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将不发达经济到成熟工业经济整个变化过程划分为三个时期六个阶段,从任何一个发展阶段向更高一个阶段的跃进都是通过产业结构转化来推动的。
初期产业——是指经济发展初期对经济发展起主要作用的制造业部门,例如食品、皮革、纺织等部门。
第一阶段是不发达经济阶段。
产业结构以农业为主,没有或极少有现代工业,生产力水平很低。
第二阶段是工业化初期阶段。
产业结构由以农业为主的传统结构逐步向以现代化工业为主的工业化结构转变,工业中则以食品、烟草、采掘、建材等初级产品的生产为主。
这一时期的产业主要是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
中期产业——是指经济发展中期对经济发展起主要作用的制造业部门,例如非金属矿产品、橡胶制品、木材加工、石油、化工、煤炭制造等部门。
第三阶段是工业化中期阶段。
制造业内部由轻型工业的迅速增长转向重型工业的迅速增长,非农业劳动力开始占主体,第三产业开始迅速发展,也就是所谓的重化工业阶段。
重化工业的大规模发展是支持区域经济高速增长的关键因素,这一阶段产业大部分属于资本密集型产业。
第四阶段是工业化后期阶段。
在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协调发展的同时,第三产业开始由平稳增长转入持续高速增长,并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
这一时期发展最快的领域是第三产业,特别是新兴服务业,如金融、信息、广告、公用事业、咨询服务等。
后期产业——指在经济发展后期起主要作用的制造业部门,例如服装和日用品、印刷出版、粗钢、纸制品、金属制品和机械制造等部门。
第五阶段是后工业化社会。
制造业内部结构由资本密集型产业为主导向以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导转换,同时生活方式现代化,高档耐用消费品被推广普及。
技术密集型产业的迅速发展是这一时期的主要特征。
第六阶段是现代化社会。
第三产业开始分化,知识密集型产业开始从服务业中分离出来,并占主导地位:人们消费的欲望成现出多样性和多边性,追求个性。
8.增长极模式增长极模式是这样的一种经济增长模式:由于受到资本、人力和资源等要素的限制,一个国家或地区难以实现均衡发展,因而经济增长从一个或数个增长中心逐渐向其他部门或地区传导。
增长极包括了两个明确的内涵:一是作为经济空间上的某种推动型工业;二是作为地理空间上产生集聚的城镇,即增长中心。
增长极开发模式较适合发展中和不发达国家和地区。
中国的先发展沿海沿江地区和先发展部分重点产业的开发思路就是增长极模式的具体运用。
第四次9.配第-克拉克定理配第—克拉克定理是有关经济发展中就业人口在三次产业中分布结构变化的理论。
产业结构理论中,“配第—克拉克定理”表述为: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第一产业国民收入和劳动力的相对比重逐渐下降;第二产业国民收入和劳动力的相对比重上升,经济进一步发展,第三产业国民收入和劳动力的相对比重也开始上升。
10.库兹涅茨产业结构演化规律产业结构的变动受人均国民收入变动的影响。
结合产业经济学教材的叙述,我们这样解释人均国民收入对产业结构的影响:第一产业的相对国民收入在大多数国家都低于1,而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相对国民收入则大于1.从时间分析来看,农业相对国民收入下降的趋势说明,在劳动力相对比重和国民收入相对比重下降的情况下,国民收入比重下降的程度超过了劳动力比重下降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