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快发展生活性服务业促进消费结构升级的实施意见为进一步加快我省生活性服务业发展步伐,促进消费结构升级、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充分发挥生活性服务业在推动全省经济持续稳定增长中的支撑作用,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生活性服务业促进消费结构升级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85号)精神,结合我省实际,制定以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国务院部署要求,把加快发展生活性服务业作为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举措、推动经济增长动力转换的重要途径、促进消费结构升级的重要抓手,以商贸物流、文化旅游、现代金融、信息消费、保健养生等生活性服务业重点领域为突破口,积极培育新业态新模式。
把加快发展生活性服务业与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紧密结合,推进生活性服务业精细化、个性化、高品质发展,全面提升生活性服务业发展质量和效益,为经济新常态下扩大消费需求、拉动经济增长、转变发展方式、促进社会和谐提供有力支撑和不竭动力。
(二)基本原则。
坚持消费引领,强化市场主导。
充分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规划、政策引导和市场监管作用,挖掘消费潜力,激发市场活力,努力适应居民消费升级的新要求。
坚持突出重点,带动全面发展。
以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为突破口,加强分类指导、示范带动,引导生活性服务业快速发展。
以城带乡,着力改变农村生活性服务业落后面貌,促进城乡生活性服务业协调发展。
坚持创新供给,推动新型消费。
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发展模式创新、管理制度创新、服务内容创新,开发适合高中低不同收入群体的多样化、个性化潜在服务需求。
坚持质量为本,提升品质水平。
进一步建立健全生活性服务业质量管理体系、质量监督体系和质量标准体系。
坚持质量第一、诚信经营,打造服务品牌。
坚持绿色发展,转变消费方式。
注重保护生态环境,促进服务过程和消费方式绿色化、环保化。
科学合理利用各类资源,积极转变生产生活方式,提高生活性服务业发展水平,加快消费结构升级。
二、主要任务以居民和家庭服务、健康服务、养老服务、旅游服务、文化服务、体育服务、法律服务、批发零售服务、住宿餐饮服务、教育培训服务等贴近人民群众生活、需求潜力大、带动作用强的生活性服务领域为重点,推动生活性服务业便利化、精细化、品质化发展,促进传统生活消费方式向现代型、服务型转变。
(一)居民和家庭服务。
健全城乡居民家庭服务体系,推动家庭服务市场多层次、多形式发展。
引导家庭服务企业多渠道、多业态提供专业化服务,实现规模化经营、网络化服务,创建一批知名家庭服务品牌。
整合、充实、升级家庭服务业公共平台,健全服务网络,实现一网多能、跨区域服务。
完善社区服务网点,鼓励发展集婴幼儿看护、养老、家政服务、洗衣、家电维修、美容美发、快递服务等于一体的社区生活综合服务中心。
促进房地产中介、房屋租赁经营、物业管理、搬家保洁、家用车辆保养维修等生活性服务规范化、标准化发展。
加快城镇生活性服务网络向农村延伸,在有条件的乡村建立综合性服务网点,提高农村居民生活便利化水平。
支持有办学能力的机构开设家政培训专业,实现分级持证上岗服务,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和服务能力。
(省商务厅、省人社厅,各市州政府)(二)健康服务。
加快建设功能完善、规模适度、覆盖城乡的医养融合健康服务体系。
鼓励发展健康体检、健康咨询、健康文化、健康旅游、体育健身等多样化健康服务。
优化医疗资源配置,推进社会办医,加快形成多元化办医格局。
推动形成基层首诊、分级诊疗、双向转诊的就医秩序。
全面发展中医药健康服务,尽快出台《甘肃省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积极发展康复护理、老年护理、家庭护理等适应不同人群需要的护理服务。
积极推广社区和乡村医生签约服务,以医院为支撑、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提高对长期卧床患者、晚期姑息治疗患者、老年慢性病患者等人群提供的康复、健康教育、临终关怀等服务质量。
积极发展健康保险,开发长期护理商业险以及与健康管理等服务相关的商业健康保险产品,发展多样化健康保险服务。
(省卫生计生委、甘肃保监局,各市州政府)(三)养老服务。
认真落实《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实施意见》(甘政发〔2014〕50号),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养老服务需求为重点,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进一步健全功能完善、规模适度、覆盖城乡的养老服务体系,加快推进以市场化方式发展养老服务产业工作。
鼓励养老健康家政消费,探索建立产业基金等发展养老服务。
统筹发展居家养老、机构养老、社区养老等养老服务,支持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机构。
积极探索政府投资、公建民营、民办公助、购买服务等多种形式的医养融合发展模式,推动以老年健康服务、文化娱乐、体育健身、休闲旅游等为主的健康养老服务全面发展。
加快推进国家中医药产业发展综合试验区建设,在做大做强陇药产业同时,积极发展特色保健养生产业,将定西、张掖等地建设成为全国中医药养生保健和健康养老服务基地,加快平凉“中华崆峒养生地”和陇东南中医药养生保健旅游创新区建设。
打造天水麦积、张掖甘州全国综合养老示范基地,完善服务设施,规范服务标准,提高服务质量。
建立居家养老服务网络,积极运用互联网、物联网等现代网络信息技术和服务平台,发展生活照料、家政服务、健康管理、紧急救援等适合居家老年人的便捷服务项目。
积极开发符合农村实际需求的养老服务方式。
(省民政厅、省卫生计生委,各市州政府)(四)旅游服务。
以提升旅游服务能力为重点,推进旅游设施完备化、旅游产品多元化、旅游线路贯通化、旅游推介整体化、旅游效益综合化。
加快20个大景区、30个精品景区、50个特色景区建设步伐,构建“235”布局的100个重点旅游景区体系。
围绕吃、住、行、游、购、娱,大力培育旅游产业要素,壮大旅游产业规模,开发参与性、体验性、娱乐性、互动性旅游产品,延伸旅游消费产业链条。
进一步推动旅游与文化、体育、农业、工业、科技、养生养老等相关产业、相关行业融合发展,依托各地丰富的旅游资源,策划推出戈壁自驾游、寻根访祖游、民族风情游、中医养生游、高原避暑游、朝觐礼佛游、探险励志游、冬春冰雪游、摄影创作游、艺术采风游等特色主题产品,增强对不同消费群体的吸引力。
推进河西走廊丝绸之路精品旅游区、黄河风情旅游区、陇东南寻根访祖及养生保健旅游区建设,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绿色旅游示范基地、人文旅游示范基地、康养旅游示范基地和旅游休闲示范城市。
加快国家级重点红色旅游区、重点宗教旅游区、原生态民俗文化体验和自然观光旅游区建设。
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加快推进康养旅游,积极开展研学旅游,创新发展“互联网+旅游”,着力培育自驾、低空、户外、探险、演艺等新型旅游业态,提升旅游文化内涵和附加值。
加大旅游商品开发力度,大力发展旅游商品购物店和购物街,引导鼓励旅游商品在线销售,加快建设兰州、敦煌国际口岸旅游商品退(免)税店。
进一步加强城市旅游集散中心建设,完善旅游集散换乘、食宿、购物、信息咨询、票务、金融等服务功能。
加快连通景区道路和景区停车场建设,合理布局建设服务区、观景台、停车场及旅游交通引导标识系统。
加大旅游厕所建设力度,全省新建、改扩建旅游厕所3000座,星级农家乐厕所全部达到卫生厕所建设要求。
实施旅游床位工程,大力发展经济性快捷酒店、商务酒店,加快发展农家客栈、城乡民宿等设施,提升旅游住宿接待能力。
鼓励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根据自身实际,将带薪休假与地方特色活动、民族传统节日相结合,安排错峰休假,鼓励弹性作息,刺激旅游消费。
(省旅游局、省文化厅、省体育局,各市州政府)(五)文化服务。
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兴办文化实体,不断壮大文化市场主体。
加快“乡村舞台”与“农家乐”等村级旅游示范点的融合发展及城市街道(社区)综合文化活动中心建设,满足广大群众多元化文化需求。
积极发展具有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的传统文化艺术,鼓励民族原创出版产品、优秀原创文学作品、网络视听节目精品等创作生产,推进文溯阁《四库全书》影印出版和数字化处理精品出版工程。
开展全民阅读活动,打造“书香陇原”阅读品牌。
以国家级和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园区为平台,推进文化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培育创意设计、数字出版、网络传媒、动漫游戏等新文化业态实施文化数字化、精细化、网络化服务工程,引导文化企业利用淘宝网、腾讯网、京东商城等开设文化产品网络旗舰店、专卖店,大力发展网络营销。
实施“宽带广电”战略和“新闻出版广电+”行动计划,推动广播、电视、图书、报刊、网络等媒体融合发展。
利用数字电影、3D电影等高新技术,推行在线选票、电商销售和网上营销。
办好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中国嘉峪关国际短片电影展和中国崆峒养生文化旅游节,推动我省特色民俗民间文化产业走出去,提升文化产业国际化水平和市场竞争力。
(省文化厅、省新闻出版广电局,各市州政府)(六)体育服务。
推动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协同发展,加速形成门类齐全、结构合理的体育服务体系。
加快“甘肃丝绸之路体育健身长廊”建设,创新发展具有地域特色的体育健身休闲产业,在兰州和河西地区、中部地区、陇东南地区打造一批集体育训练、竞赛表演、健身休闲、场馆服务、中介培训、体育旅游观光为一体的户外体育营地、汽车露营地、徒步骑行营地、冰雪运动场地、航空飞行营地、船艇码头、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表演场所等体育产业基地。
支持兰州、白银、陇东及河西五市建立综合性冬季体育活动中心。
加快嘉峪关、酒泉、张掖滑翔基地建设,发展航空体育运动。
大力发展群众参与度高、市场空间大、带动能力强的体育项目,以足球、篮球项目为重点,抓好“三大球”运动的普及与提高,结合我省实际组建“三大球”专业队,鼓励高校和社会力量积极参与。
健全完善社会体育指导员注册制度,大力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群众健身活动。
继续办好兰州国际马拉松赛、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甘肃段)、“丝绸之路”中国越野拉力赛等精品赛事,探索完善市场开发和运作模式,形成一批有较大影响、参与面广、延续性强的体育赛事。
推动体育与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培育一批体育旅游精品线路。
鼓励企业加强产品开发和服务创新,促进体育旅游、体育物业、体育传媒、体育会展、体育广告、体育影视、体育文学创作、体育衍生产品等新型业态发展。
积极推动公共体育设施开放利用,结合城市化发展统筹规划体育设施建设,在城市社区全面建设10—15分钟体育健身圈,合理布点布局,建设、改造一批便民利民的中小型体育场馆、全民健身活动中心、笼式足球场、户外多功能运动场、体育公园(广场)、健身步道等场地设施。
促进文体教育行政管理和学科建设法制化、规范化,加强文体教育大纲、教材等基本建设工作,形成完整的学科教育体系。
鼓励高校、社会组织等开展体育培训和健身服务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