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生产性服务业&生活性服务业的专题研究

关于生产性服务业&生活性服务业的专题研究

关于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的专题研究一、服务业概述服务业的发展状况与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也反映了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的发展阶段。

在社会转型升级进程中,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也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而不断地上升,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加速器和增长点。

因此,深刻认识服务业的发展规律、状况、特点,分析服务业发展优势,把握服务业发展方向,对于促进企业国际竞争力,实现产业升级,提升国民经济发展水平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现代服务业,是指那些依靠高新技术和现代管理方法、经营方式及组织形式发展起来的、主要为生产者提供中间投入的知识、技术、信息密集型服务部门,其核心是现代生产者服务,特别是高级生产者服务,如金融服务、商务服务、政务服务、信息技术与网络通信服务、教育培训服务、物流服务,以及一部分被新技术改造过的传统服务等。

现代服务业大体相当于现代第三产业。

现代服务业是指以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网络技术为主要支撑,建立在新的商业模式、服务方式和管理方法基础上的服务产业。

现代服务业既包括随着技术发展而产生的新兴服务业态,也包括运用现代技术对传统服务业的改造和提升。

现代服务业有别于商贸、住宿、餐饮、仓储、交通运输等传统服务业,以金融保险业、信息传输和计算机软件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研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房地产业及居民社区服务业等为代表。

从产业性质看,产品具有无形态性、中间消耗性以及经验性商品而非搜寻性商品的特征,是现代服务业的三个重要产业特性;从企业战略活动的方向看,随着社会专业化分工的不断深化和泛化,生产者服务逐步从企业价值链中分离出来,成为增值最大、也最具战略性的高级环节;从产业的市场结构看,由于其供给多是“量体裁衣”式的“订制化”生产,因而差异性极强、替代性较差,产业竞争呈现出垄断竞争的特征;从生产要素和产出性质看,由于其提供者是生产过程中的重要专家组,且多以人力资本、技术资本和知识资本为主要投入,因而其产出中包含密集的知识要素,可以说是生产者服务将日益专业化的知识技术导入了商品生产过程;从空间载体看,生产者服务具有高度的空间集聚特性,因而是调整城市功能以及增强城市辐射功能的重要手段。

二、全球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趋势1.新的生产性服务业类型不断涌现生产性服务业在许多国家大都市区的大规模迅猛发展是产业结构高级化和经济服务化的产物。

迈克尔·波特(Michael E. Porter,1999)指出“工业革命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是金融、运输和通信等服务业的发展”。

不可否认,不同类别的服务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存在着差异,不同性质的生产性服务业的作用也各不相同。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内涵的不断深化和细分,在金融、保险和房地产等行业继续发挥作用的同时,会计、审计、管理咨询、工程咨询、资产评估、环境评估和房地产评估等专业中介服务业为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而创生和涌现,并在聚集和配置区域资源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对服务需求的多样化和多元化,预计在未来还会有更多的新型生产性服务行业出现,新的生产性服务业类型的不断涌现是维持和提高区域竞争力和生命力的重要保障。

2.服务外包化服务外包(Outsourcing)是指企业将生产或经营过程中的某一个或几个环节委托给专业服务商,由他们进行合作、管理并提供企业所需的信息技术服务。

目前服务外包发展的状况是发达国家对外服务外包的范围和规模正在不断扩展,发展中国家接受服务外包的规模不断扩大,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分别成为服务外包的主要客户和承接者。

这种服务外包现象在空间形态上表现为服务业的国际转移:一是项目外包,即企业把非核心辅助型业务委托给国外其它公司;二是跨国公司业务离岸化,即跨国公司将一部分服务业业务转移到低成本国家;三是一些与跨国公司有战略合作关系的服务企业,为了给给跨国公司在新兴市场国家开展业务提供配套服务而将服务业进行国际转移,或是服务企业为了开拓东道国市场和开展国际服务贸易而进行国际转移[11]。

鉴于经济全球化、科技发展、追求低成本和高利润等原因以及年龄结构变化和科技人员短缺等问题,这些因素会推动国际性服务外包向广度和深度发展,由此形成一个以生产性服务外包为载体的全球网络,这个网络可以把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紧密的联系在一起。

可以认为,作为一种新的生产和商务模式,服务外包将成为生产性服务业未来发展的趋势。

3.生产层级化、发展集聚化从国际层面上分析,目前世界上大部分大城市的中心区都已由过去的“工业中心”转型为“生产性服务业中心”。

在全球范围生产性服务业在世界城市表现出明显的集聚性,如纽约、伦敦和东京等大都市,在区域范围生产性服务业在大都市地区表现出明显的集聚性,其集聚化程度要明显高于规模较小的城市。

而在世界的大都市地区内部,生产性服务业大多呈现出集聚化发展的趋势,尤其在大都市的中央商务区出现了一系列的群落,生产性服务业有在大都市核心区不断增长和集中发展并呈现集群化发展的趋势。

在城市内部生产性服务业又主要集中于中心城区或中央商务区(CBD)内(如伦敦金融街),或者是受区位条件的影响(特别是交通条件、大学研究机构),并高度集聚于城市的某一个或若干个点上,或者集聚于某一条或几条带状区域内,如硅谷的信息服务业集群、华尔街的金融业集群、印度班加罗尔的软件产业集群以及我国的北京中关村信息产业集群、北京金融街金融业集群、上海陆家嘴金融业集群等,都市中心区已成为生产性服务业的主要集聚地。

由此在集聚化发展的基础上,形成具有层级化特征的全球生产性服务业分布态势,即在生产性服务业价值链的控制上体现为全球城市——国家城市——地区城市——中小城市发展程度和空间水平等级差异明显的格局。

2/ 174.服务协同,融合发展生产性服务业通过加速向制造业生产前期的研发、设计领域,中期的管理、融资领域以及后期的物流、销售、售后服务、信息反馈等全过程的渗透,不断趋向与制造业的融合发展,而且生产性服务业也只能在与制造业的融合发展过程中才能获得发展的动力。

在产业边界日益模糊和企业生产向多元化和单一化两个方向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的协同发展和融合发展将成为产业深化的必然选择。

协同与融合发展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制造业企业内部的产业融合,制造与服务功能相互叠加,将使一些制造业企业的服务性功能和收入占据主导地位,如美国通用电气公司的服务收入已占总收入的三分之二以上;二是产业链上制造业与服务业的协同与融合发展,研发、采购、售后服务等服务环节占产业链的比重将越来越大、时间越来越长。

随着区域内的产业融合的加快,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将通过特定空间上的集群式发展来实现协同发展与融合发展的要求。

三、目前我国服务业发展不协调之处1.服务业对外开放与对内开放步伐需进一步协调加入WTO后,我国服务业对外开放的领域不断扩大,到目前为止,已涵盖了《服务贸易总协定》12个服务大类中的10个,涉及总共160个小类中的100个。

其中,银行、保险、证券、电信、分销等服务部门均已向外资开放。

相对于对外开放而言,我国服务业的对内开放却明显不足。

近几年来,虽然民营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日益改善,但仍面临不少问题。

主要是:地方、部门观念转变滞后,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市场准入方面还存在一些不适当的限制,民营企业的行业准入问题还存在着“玻璃门”现象,即“看得见、进不去”,或者即使费尽周折进去了,由于垄断企业的非市场化操作,民营企业还是无力抗衡。

另外,中小民营企业融资难一直是个老问题,尽管政府出台了许多政策,但由于金融机构还是按照自己的规矩开展业务,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问题任重而道远。

总体来看,我国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仍以国有投资为主导。

从制造业的情况看,近年来私人控股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比例上升迅速,由2004年的14.2%上升到2006年的51.4%。

2006年私人控股企业首次成为制造业领域固定资产投资比例最高的类型。

与制造业相比,我国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仍以国有投资为主。

2004年以来国有控股投资比例有所下降,由76.7%下降到2006年的62.3%,同期私人控股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由14%上升到30.4%。

但从服务业内部看,多数行业依然是国有投资主导,主要包括金融业,交通运输仓储业,信息传输和计算机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电力燃气和水的供应设施,教育、卫生以及文化体育领域等。

特别是在信息传输和计算机服务业,私人控股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甚至低于外资企业。

从2006年的数据看,私人投资比例比较高的行业只有房地产业、批发零售业和住宿餐饮业,在服务业的其他领域均是国有投资为主导。

3/ 172.服务业吸引外资与服务贸易国际收支平衡间的不协调与制造业相比,中国服务业吸引外资长期处于从属地位。

入世后,服务业吸引外资的增长速度开始明显提升。

从全球500强在中国投资设立的企业来说有两种趋势:一方面服务业跨国公司进入中国的数量越来越多,另一方面非服务业跨国公司在中国设立的企业中,从事商业、金融保险、资产管理、研发、咨询、技术培训等服务业务的也越来越多。

我国服务业吸收外资主要集中于运输服务业、计算机应用服务业、分销服务业、旅游和与旅游相关的服务业、建筑业及金融服务业等领域。

据初步测算,2006年中国境内非金融领域外国附属机构境内销售收入达到913.2亿美元,同比增长23.5%。

从服务业与服务贸易的关系来看,服务业对外开放在促进服务贸易扩大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服务贸易逆差,而且未来服务业进一步扩大开放,服务业吸引外资将继续保持快速增长的趋势,有可能使我国服务贸易逆差进一步扩大。

从服务业FDI对服务贸易国际收支的作用看,近年来我国外资企业服务贸易跨境收支规模不断扩大。

2001-2006年,外资企业服务贸易收支总额从115亿美元增长到480亿美元,增长了3倍多。

服务贸易收入从44亿美元上升到254亿美元,年均增速为41.9%。

服务贸易支出从2001年的71亿美元上升到2006年的226亿美元,年均增速为26%。

从外资企业跨境服务贸易行业来看,交通运输仓储业及通信业、制造业外资企业的服务贸易构成了外资企业跨境服务贸易的主体。

2001-2006年,外资企业在制造业,交通运输仓储业及通信业,社会服务业,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等跨境服务贸易进口所占比重较大,并且增长迅速。

外商制造业企业跨境服务贸易逆差有扩大趋势。

这说明我国与制造业相关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

3.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不足导致我国服务贸易结构不平衡目前全球生产性服务业的国际转移趋势正在加快,跨国公司成为生产性服务业国际转移最重要的载体。

生产性服务业投资已成为国家直接投资的主流之一,发达国家生产性服务业转移趋势尤为明显,流向发展中国家的部分也在明显增加。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