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研究生的创新思维培养

研究生的创新思维培养


•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知识创新周期框架
•提出新战略新任务 •信息收集和知识发掘
•传播、普及 •生产、销售 •新市场机遇
•预见 •应用
•提问题 •学习
•分析 •协同
•分解任务 •集中资源 •组织力量 •合作研发
•文献、专利 •技术、理论 •系统集成
•总结 •集成
•创新 •论证
•新想法新知识 •新技术和完成
• 自然科学的重大科学发现过程不仅是科学家以严谨的科学态 度,严格的科学方法,敏锐的思维和观察对自然现象和规律 进行的探索,又表现出科学家的个性、爱好和观点在竞争与 合作中形成的学术思想上的碰撞、冲突和融合,也反映出社 会的评价、政策和学术群体的文化氛围带给科学界的鼓励、 包容和压力。
• 我们不仅应当从自然科学本身的规律出发去了解这一过程, 而且应当从人文和社会的角度去研究知识创新过程的管理, 创造促进科技创新的条件笃行”的榜样
•研究生培养
•分类、因人制宜, 掌握 硕士生的培养和博士生的培养特 点
•开放性培养
•学科交叉性培养
•科学与技术兼顾性培养
•创造条件:了解学科发展、了解科学问题、了解国际动向

探索解决科学问题的方法
创造性
• 创造性思维能以常人想不到的方式将不同知识领域的概念对 比和分析,找到其中的相互关系,综合起来形成独特的新想 法、新概念、新技术、新理论、新方法以及新作品等。学术 争论和学科交叉常常在形成创造性思维中发挥重要作用。
— 1995年,在国家授予专利总数中发明专利 仅占3.7%,若扣除其中国外机构、企业在我国 申请的专利,则我国的发明专利仅占总数的 1.9%;2001年我国的发明专利也仅占授予专利 总数的4.7%。
中国科技论文数量及其影响
• SCI,2001年底收录论文3.5万篇,第6位, 占世界总量3.5%,2003年占4.38%;
• 知识管理的核心是知识创新,为此要着重建立群体创新 的环境、氛围和机制,物色、培育和激励富于创造性的 人才。 研究生规模的增大,要从培养质量着手。分析不同类型 的学生,有针对性地培养。
知识
• 公开的知识(explicit knowledge):以文字或多媒体形 式发表,可为他人共享的知识
• 隐藏或个人特有的知识(tacit knowledge):未公开发表 或不可能发表的知识,如经验、技巧、诀窍,个人独特的 观点、判断、认识事物的方法以及美感等,这部分知识是 产生创造性最重要的源泉
中国虽然有相对完整的科学技术 基础和规模庞大的科技人员队伍,但 科学技术总体能力和水平还存在较大 差距。
— 成果数量不断增加,但是国家科技三大奖高 等级奖项在减少;
— SCI收录的我国论文数量居世界第6位,论 文实际引文率却从1986年的0.56下降到1995年 的0.26,2003年的0.3,且在影响因子高的杂志上 发表的论文不多;
• 有多种才干,又有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掌握科学方法, 眼界既高,手又灵巧,能在实践中证实或推翻自己的猜想 。
•集体组织中影响创造性的因素
• 科技
• 商务 •个人知识 •创新技巧
•信息库
•团队知识
•信任
•提升创造力 •TRIZ
•共同研讨•工具
•共享看法 •共同攻关
•远见
•对职位满意
• 激情
•个性
•内在动力
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
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
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爱因斯坦《物理学的进化》
•慎思之


“举一反三”

“一以贯之”

“叩其两端而竭焉”
——《论语〈述而〉篇》 ——《论语〈卫灵公〉篇》 ——《论语〈子罕〉篇》
组织内部知识共享的障碍
• 为信息技术所困惑 • 危及中层领导的权力 • 太忙 • 不尊重知识产权 • 内部竞争 • 纵向组织抑制横向联系
• 克服知识交流和共享过程中存在的障碍是知识管理的重 要内容。主要障碍在于局部和个人利益不同,不愿进行 交流和共享,其次有个人性格差异,面子观念等产生的 障碍。
研究生的创新思维培养
2020年7月22日星期三
•变化的全球形势
•世界经济和科技走向全球化,没有国际竞争力,就没有国内竞争力。
•科学技术发展和应用的速度加快,产品开发和生命周期缩短。有人说:人 们在大学学到的知识和新技术,到工作岗位上几年后就已经过时了。创新 能力和终身学习才成为就业的主要保障
•地区和单位发展不平衡,世界市场不稳定。突发机遇和突发危机并存,快 速应对的正确与否决定单位、企业、地区和国家的命运。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教育
追溯历史,可以说,中科院研究生教育 与新中国研究生教育是同步发展的 ➢ 中科院参与了全国研究生教育事业发展的各 个重要阶段和重大改革,在国内培养研究生 方面始终站在最前沿、走在最前列,是新中 国研究生教育的创始单位和见证者。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教育
作为一种高级人才,研究生既是知识创新工 程的成果,同时又是创造科技成果的生力军,逐 渐从知识传播的受体向知识创新的主体过渡。
•任务途经
• 知识创新常常来源于知识的交流、共享和融合。将一个学科 发展成熟的知识、技术和方法应用到另一学科的前沿,能够 产生重大的创新成果。学科交叉产生的知识流动和人员流动 是创新思想的主要源泉。加快知识的交流和共享,是一个群 体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下,快速应对,快速决策,快速适应必 须加以解决的课题。
•明辨之
• “思之慎,则精而不杂,故能有所自得而可以施其辨。辨
之明,则断而不差故能无所疑惑而见于行。”
——朱憙《中庸或问》
• “言必有三表(有历史事实做依据,符合一般的感性知
识,于国于民有利)”

——《墨子 〈非命〉》
•笃行之
• 自“博学之”至“明辨之”为致知之事,

“笃行”则为力行之事。
• 在知与行关系上,毛泽东认为“行”更重要。
创新环境和氛围
• 有临界规模和相关学科齐全的科学家群体、技术熟练的辅 助人员、热心服务的管理人员和起领导作用的杰出科学家 ,主动迎接挑战和积极参与,并能够持续地吸引最优秀的 青年加入
• 在共同目标下,进行自由探索 • 开展学术争论的基础上支持独特新颖的创意 • 不急于求成,给与宽裕的思考和探索时间 • 没有内部个人之间的利害冲突
• 挖掘组织中成员的隐藏知识,使之成为创造性的源泉是知 识管理的重要任务。
创造性和创新的对比
• 创造性-能以常人想不到的方式将不同知识 领域的概念对比和分析,找到其中的相互 关系,综合起来形成独特的新想法
• 创新– 将创造性思维转化为有用的产品、 服务或者操作方法
•发现新现象 •发展新方法 •创建新理论
•领导能力
• 承认和奖励

•内部
网络 •外部

• 去挑战
机会 •有时间
•走路
•思考
•去改变
• 去问
• 作试验
• 受权

•被组织
•被领导 •被团队
• 自信
了解
•信仰
•自身 •他人
•需求
•机遇
一个对现状适应得最好的 组织和个人在环境大变迁下, 产生的创造性障碍最多,
生存机会最小。
人文和社会环境对科技创新的影响
高层次科学人才匮乏
缺乏世界级的科学家以及以杰出科学家为核心的 基础研究人才群落或研究学派,不仅是制约我国 科学创新能力提高的关键因素,而且对我国未来 杰出科学家的培养与成长将产生长期不利影响
• 从国际性权威科学院外国会员人数的国别排序来 看,中国处于第18位
• 在158个国际一级科学组织及其包含的1566个主 要二级组织中,我国参与领导层的科学家有206 人,占总数(9073人)的2.26%,其中一级组织 担任主席仅1名,占0.4%,二级组织主席仅24人 ,占1.1%
•好奇心想象力 •需求推动
•提问题提看法
•通过学术争论 •学科交叉明确 •问题难点所在
•分析集成并重 •理论实验结合 •坚持唯实求真 •反覆科学验证
•创新过 •程环节
•形成研究课题 •发展团队协作 •实现知识共享
•思想新颖原创 •方法切实可行 •实验结果可靠
•通过思考辩论 •探索问题本质 •寻求解决途径
自己独特的路实现超越 • 对事物的观察细致入微,不放过任何可疑之点,对事物的思考从
大处和全局着眼,追求对现象和事物系统的合乎逻辑的理解
创造性强的个人具有的品质(续)
• 有远大抱负,不贪图小利,不急于求成,一心深入实际, 追求真理。
• 善于发现问题和选择方向,一旦决定就实干苦干,一追到 底,不得到明确科学结论决不休止。
➢ 研究生参与发表的论文已占到相当大的比例。流 动的研究生队伍还为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试 点带来了新活力;
➢ 这支流动大军进入社会后,还将对我国科技创新 、高新技术产业、科技管理和全社会科技素质的 提高产生大的影响,将对我国未来的科技教育发 展做出大的贡献。
•导师的责任与素质
•在研究生的培养中导师起着主导作用
•知识的运用和创新的能力已经成为单位 和国家的核心竞争力

我国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已经走到
尽头,

必须全面协调可持续地
发展


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和经济社会发展的
矛盾日益突出。2003年中国的GDP占世界4%,
原油、原煤、铁矿石、钢材、水泥消耗量分
别占7.4%,31%,30%,27%和40%。 •
中国现有的科技创新能力 难以为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公开游戏规则,提倡公平竞争,形 成相互尊重的道德风尚和互助的人际关系都有助于知识 的传播和共享
• 高影响因子期刊比例不高; • 引证率下降,86年0.56,94年0.44,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