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看》优秀PPT课件

《我看》优秀PPT课件

Fra bibliotek合作探究
作者为什么要描写春天的优美画卷?
作者运用了情景交融的手法。通过 写景,来烘托自己的美好情感,为后文 抒情奠定基调。
合作探究
诗人由眼前的景物展开了怎样的想象 呢?
诗人由眼前的景物想到了自己逝 去的“欢乐和忧戚”,想到远古哲人 的“热望”“叹息”,想到他们的咏 叹再怎么伟大,在自然面前仍然是一 缕静流。
“枉然”一词写出了大自然的博大 与万物的丰润,以及“我”的渺小。
合作探究
“随着季节的起伏而飘逸”说明了什 么?
说明季节的更替,时间流逝得快。
合作探究
诗人在第五节中因自然的激发而生 出了怎样的愿望?
大自然蕴蓄着蓬勃的新生与无限 的希望,诗人热切地想将自己青春的 生命融于自然之中,和天风一起坦荡 地漫游,和自然万物同呼吸共命运, 生于斯,奋斗于斯,葬于斯。
温馨、美丽、和谐。
合作探究
“吸”“沉醉”两个词用得很生动, 试作简析。
这一节借“飞鸟”“流云”的意 象,表达诗人对自由、美好的渴望。 “吸”字形象地表现了展翅滑翔的飞 鸟仿佛已经同天空融为一体,静止在 这片蔚蓝的背景板上。红艳的晚霞流 动着,染红了大地,诗人却用拟人的 手法,说“沉醉”了大地,表达高明 而富有感情。
意象:春风、青草、绿潮、飞鸟、 晴空、流云、大地。
意境:向晚的春风悄悄地吹过丰润 的草地,荡起一片片绿潮,飞鸟在深远 的晴空中静静的平展翅翼飞翔,天空中 的白云在夕阳的映照下泛着红晕无意的 流动。
整体把握
后三节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诗人希望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坦然 面对生活中的欢笑和哀愁,做到淡然和 洒脱,充满信心和希望地去生活。
朗读停顿
我看 我看/一阵/向晚的/春风 悄悄揉过/丰润的/青草, 我看/它们低首/又低首, 也许远水/荡起了/一片/绿潮;
我看/飞鸟/平展着翅翼 静静吸入/深远的晴空里 我看/流云/慢慢地红晕 无意/沉醉了/凝望它的大地。
哦,逝去的多少欢乐和忧戚, 我/枉然/在你的心胸里/描画! 哦!多少年来/你丰润的生命
学习目标
1、了解诗人及所属的流派。 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找出诗中的意象, 分析意境美。 3、品味语言,把握诗歌意蕴,体会诗作 的艺术魅力。 4、感受作者澎湃的激情和卓越的精神境 界,从中受到热爱和追求生命的熏陶。
作者简介
穆旦(1918-1977),诗人、翻译家。 原名查(zhā)良铮(zhēng),著名爱国主义 诗人、翻译家。出生于天津,祖籍浙江省 海宁市。与著名作家金庸(查良镛)为同 族的叔伯兄弟,皆属“良”字辈。20世纪 80年代之后,许多现代文学专家推其为现 代诗歌第一人。穆旦将西欧现代主义和中 国传统诗歌结合起来,诗风富于象征寓意 和心灵思辨,是“九叶诗派”的代表诗人。 穆旦是一位思想艺术都达到相当高度的中 国现代诗人。他一生坎坷,但是诗是他人 生的火炬。主要作品有《赞美》《冬》等。
合作探究
主旨
这首诗通过描绘大自然的美好景 象,表达了诗人对美好自然和充满生 机的万物由衷的咏赞以及对生命真谛 的思索。
合作探究
有人说,阅读这首诗歌,能够感受到 穆旦隐约感到了外部世界的压力,这 种说法合适吗?
合适。此诗写于1938年,当时中国正 处于抗日战争时期,国人的抗战情绪和各 种思潮袭扰着他的平静。虽然诗人表达的 是对自然生命与和谐的渴望,但诗歌营造 的安稳气氛似乎也开始动荡起来,这种气 氛已被诗人以含蓄、稳健的笔调不动声色 地烘托出来,如诗歌“哦,让我的呼吸与
合作探究
“去吧,去吧,哦生命的飞奔,叫天 风挽你坦荡地漫游。”这两句运用了 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反复、拟人,语言生动形象,强烈 地表达了诗人对自由的热切盼望,置身 于如此的风景之中,诗人沉醉的生命仿 佛已经飞腾,与春之神韵一同漫游。
合作探究
“像鸟的歌唱,云的流盼,树的摇曳” 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板书设计
我看
所看 所思
春风揉青草 飞鸟入晴空 红霞染大地
柔美恬静 充满生机
万物勃发感悟人的渺小 致敬哲人的赞美被流传 愿生命飞奔去拥抱自然
咏赞美好自然 思索生命真谛
拓展延伸
请写出关于“春”的古诗词名句,并 注明作者和出处,不少于三句。
(1)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杜牧《江南春绝句》
背景链接
本诗选自《穆旦诗文集》,是穆旦在 联大初期创作的诗歌作品。这首诗创作于 1938年滇南小城蒙自。 1938年6月,满腔 爱国热血的诗人,以自己最深沉的情感描 写了眼中的大自然和万物,在深情的咏唱 中,蕴蓄着希望和新生。
知识链接
“九叶诗派”是抗战后期和解放战争时期 的一个具有现代主义倾向的诗歌流派。“九叶 诗派”因《九叶集》而得名。穆旦是四十年代 “九叶派”诗人的一个代表,他的创作被誉为 “最能表现现代知识分子那种近乎冷酷的自觉 性”。穆旦以独立不倚的立场通过充分个人化 的主题方式来表达民族意志与时代情绪。四十 年代的穆旦,对自我的易变和破碎、人无法拥 有一个确定的自我,特别是社会、制度、权力 等强大外力,对个体自我的决定性的影响和掌 控,有着深刻的思考。
合作探究
自然合流”用了顿呼“哦”,说明“合 流”的愿望可能出现危机。果然,这种 可能性被紧跟着诗句证实,诗人美好的 愿望被洒上“欢笑”与“哀愁”交织的 波动思绪。诗人感受到了外部世界的压 力,正是这种压力使他要站出来保家卫 国。
写作特色
( 1 ) 用丰富的意象来隐喻和暗示诗人 的内心世界。
这首诗以鲜明深邃的诗歌意象传达 情感,阐述思想。诗歌中的大量意象可 谓是形 、 神兼备,形、情兼备,形、理 兼备。如:这首诗中的意象主要有向晚 的春风、丰润的青草、展翅的飞鸟、深 远的晴空、被夕阳染红的流云、沉醉了 的大地。
合作探究
第三节诗中的 “大自然”有什么特点? 是通过哪些词语表现出来的?
“大自然”包容一切,能给人带来 欢乐,又能驱除人的烦恼。“大自然” 给人带来心理的慰藉,通过“欢乐和忧 戚”“在你的心胸里描画”表现出来。 “大自然”充满生机和活力,通过“丰 润”和“勃发”表现出来。
合作探究
“逝去的多少欢乐和忧戚,我枉然在 你的心胸里描画”中“枉然”有什么 含义?
朗读停顿
永在/寂静的谐奏里/勃发。
也许/远古的哲人/怀着热望, 曾向你/舒出/咏赞的叹息, 如今/却只见他/生命的静流 随着季节的起伏/而飘逸。
去吧,去吧,哦生命的飞奔, 叫天风/挽你/坦荡地漫游, 像/鸟的歌唱,云的流盼,树的摇曳; 哦,让/我的呼吸/与自然合流! 让/欢笑和哀愁/洒向我心里, 像季节/燃起花朵/又把它吹熄。
课堂小结
这首诗诗人借助大自然中的春风、春草、 飞鸟、流云等意象,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 爱以及要与大自然合为一体的思想感情。
有激情有思考,有大胸怀大境界。这是青 年诗人通过诗歌传递出来的。不久,他参加远 征军为抗战九死一生就是明证。他经历过政治 运动的折磨,又是一个九死一生。但他仍一直 写诗,当不知不觉中人生的冬天来临时,他写 得更加炉火纯青。诗伴随了他的一生。他真正 做到了诗与生命同在。尽管人的生命在大自然 面前渺小无比,我们还是要活出精彩。
字音字形
丰润(rùn) 揉过(róu) 忧戚(qī) 谐奏(xié) 挽(wǎn)
红晕(yùn) 翅翼(yì) 枉然(wǎng) 飘逸(yì) 摇曳(yè)
词语释义
丰润:丰满滋润。 沉醉:比喻深深地沉浸在某种气氛或思想活动中。 凝望:目不转睛地看,注目远望。 忧戚:忧伤。 枉然:白白地。 勃发:焕发,蓬勃生发。 飘逸:漂浮,飘散。 漫游:随意游览。 流盼:转动目光看。 摇曳:摇荡,晃动。
课堂检测
2、对这首诗歌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诗歌的标题采用第一人称,自然亲切,便于抒 发感情;同时,设置悬念,能够引起读者的阅读 兴趣。 B.诗歌第一、二节是平行结构,反复渲染和谐的 气氛,婉转柔和的语气与诗人看到的景色是一致 的。 C.“多少年来你丰润的生命永在寂静的谐奏里勃 发”中的“你”指大自然。 D.诗人通过写自己的所看、所思,展现了大自然 和谐而美好的图景,是为了表达对春天的热爱。
导入新课
春天是一年四季中最迷人的季节,许多 文人墨客们都写下了对春天的美好感受,比 如,李白的“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 文章”,杜牧的“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 郭酒旗风”,朱熹的“等闲识得东风面,万 紫千红总是春”,还有朱自清的“春天像小 姑娘,花枝招展的”……
那么,现代诗人穆旦又是怎样来描写春 天给人的感受的呢?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 《我看》一诗。
文题探讨
“我看”一题告知了诗歌的写作视 角“我看”和诗歌主人“我”。而且这 一题目能够给读者广大的想象空间:我 看什么?看到了什么?怎么看?等等。
整体把握
诗歌的内容分为两部分,请概括这两 部分的内容。
一(1-2):我所看:大自然的美。 二(3-5):我所思:人生的意义。
整体把握
找出前两节诗中的意象,分析所描绘 的意境。
合作探究
第一节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运用 了什么表现手法?
第一节描绘了一幅春风掠过青草, 青草随风起伏的画面。
本节诗歌在写法上虚实结合,首先 描绘了春风掠过青草,青草随风起伏的 画面,之后生发联想:想象风掠过远水 时,水面微波乍起的情状。
合作探究
第一节诗采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 么作用?
“悄悄揉过丰润的青草”:运用拟 人的修辞手法,将无形的“风”拂过青 草的情景写得形象生动,表现了春风的 柔和和小草的生机勃勃。
写作特色
(2)富有节奏美和音乐美。 全诗一共五节,第一节押ao韵;第二
节押i韵;第三节第一句承第二节的i韵, 又换韵为a韵;第四节又换韵为i;第五节 又换韵为iu和i。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 音乐美。
写作特色
(3)首尾照应,结构严谨。 第五节的“天风”和“鸟的歌唱,云的
流盼,树的摇曳”照应了第一节和第二节; “欢笑和哀愁洒向我心里”又照应了第三节 的“逝去的多少欢乐和忧戚”;“像季节燃 起花朵”又照应了第一节的“春”。处处照 应,使全诗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又使情感 抒发得很强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