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8年人教版高中历史一轮复习题:罗斯福新政

2018年人教版高中历史一轮复习题:罗斯福新政

1.富兰克林·罗斯福曾经明确表示:“从来在美国没有另外一个人比我对于资本主义制度的私人企业、私有财产和私人利润有着更坚强的信仰……当这个私人利润和自由企业的制度临到毁灭的边沿的时候,是这个政府挽救了它。

”这反映出他()A. 领导美国彻底摆脱了经济危机B. 局限于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局部调整C. 坚定捍卫垄断资本集团既得利益D. 决心把美国经济纳人政府的全面管制2.论文的关键词可以让读者更快地了解论文的主题内容。

某篇论文有以下关键词:国家干预、社会保障制度、阿登纳、社会市场经济。

这篇论文阐述的是下列哪个国家的经济发展状况()A.德国B.日本C.苏联D.美国3.在20世纪30年代,美国“一块内陆的土地价格从8000美元上升到20190美元,面向大海的土地则从15000美元升至25000美元,而海滩边的土地更是从20190美元跳到75000美元。

”这段材料实际上揭示了()A.美国房地产正处于发展的高峰B.美国房地产业存在较多的发展泡沫C.房地产是美国经济发展的支柱D.房地产业对美国经济发展贡献越来越大4.1933年美国前总统胡佛在《国家工业复兴法》通过之后说“这简直是法西斯”,对这句话最准确的理解是()A. 剥夺了美国公民的自由民主的权利B. 规定民主党是美国唯一合法政党C. 采取政府干预经济手段调整工业D. 将资本主义企业纳入计划经济体制5.罗斯福说:“低收入的工人是我们人数最多的消费集团,可是今天他们却无法维持像样的生活水准,不能购买食品、衣服和其他必需品——保持我们工厂和农场充分运转。

”为此,罗斯福新政采取了()A.整顿财政金融体系B.改革收入分配制度C.建立社会保障体系D.举办救济和公共工程,保护劳工权利6.1933年,美国在西部和西南部毁掉了1000万英亩的棉田,这种做法有利于()A.恢复银行信用B.调整企业关系和劳资关系C.稳定农产品价格D.增加就业7.1930年2月17日,日内瓦关税休战会议召开,会议拟定的两个休战文件,因各国利益冲突,未能得到一致批准,会议以失效告终。

这给世界带来的主要影响是()A. 世界留易体系遭冲击B. 普遍实行国家干预经济C. 加剧了世界紧张局势D. 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8.1935年5月27日,美国最高法院宣布《全国产业复兴法》无效。

1936年1月6日,又判决《农业调整法》违反宪法。

最高法院创立140年中,总共宣布废止的法律不过60种,但现在不过一年,最高法院竟一口气把罗斯福的新法取消了11种之多。

这一现象说明()A.美国最高法院法官不须经过总统任命B.美国最高法院的权力凌驾于总统之上C.罗斯福新政在推行中受到重重阻力D.罗斯福新政的推行没有缓解经济危机9.罗斯福总统在就职典礼上发表演说:“我准备在宪法所赋予我的职责范围内,提出在一个危难的世界中,一个危难的民族所需要采取的各种措施。

这些措施,……是我在宪法权限之内力求迅速实施的”。

下列不属于“这些措施”的是()A.推行财政紧缩政策B.鼓励农民减耕减产,帮助农业复苏C.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C.进行大规模社会救济10.1933-1939年美国联邦资金在全美各地区的分配中,美国西部17个州获得的资金在各州中名列前茅。

有人认为“在促进密西西比河以西的经济发展中,公共资金正在取代私人资本,使一些西部人关注点从华尔街转向了华盛顿”。

这说明了罗斯福政府()A. 扩大了在西部的影响力B. 把西部开发作为新政的核心C. 推动了西部的经济转型D. 打击了私人垄断资本的扩张11.大前提: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由于生产社会化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这一基本矛盾产生的。

小前提:罗斯福新政将美国私人垄断资本主义推向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结论:罗斯福新政从根本上消除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这个三段论的推理属于()A. 大前提是正确的,小前提正确,结论正确B. 大前提错误,小前提错误,结论错误C. 大前提错误,小前提错误,结论正确D. 大前提是正确的,小前提正确,结论错误12.美国罗斯福新政和中国改革都是对原有社会治理模式不完美的改革和拯救,前者是给资本主义找上一个政府干预的氧气面罩,后者是给社会主义加上一个市场经济的发动机,从而使单纯的制度趋于一种混合经济状态,它们都由此解决了旧问题,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据此不能得出()A. 美国借鉴了计划经济,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B. 通过改革,美国和中国的经济管理模式趋向一致C. 中国借鉴了市场经济,开创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D. 美国和中国通过社会治理模式的改革都推动了社会的发展13.美国国内对罗斯福“新政”评价:一种认为罗斯福“新政”抛弃了美国传统的、至为宝贵的自由主义经济模式,走上了一种类似社会主义国家的“计划经济”……是终会使美国走上政治“非民主化”道路;另一种观点则认为罗斯福的改革不够彻底,激进派人士最初对罗斯福抱有很大期待,他们希望通过“新政”,罗斯福不仅能解决美国当前的危机,更能解决诸如阶级、贫困、种族等美国社会深层次的问题。

对这两种不同观点分析不正确的是()A.前者观点代表社会上层利益,后者观点代表社会底层利益B.前者观点不利于新政的实施,后者观点极大推动了改革进程C.前者观点从经济制度角度分析,更接近问题的本质D.后者观点从关注民生角度考虑,更有利于社会进步14.我国供应粮油等的票证制度是计划经济时代的特殊产物,一直到1993年才退出流通。

然而,凭票供应不是中国特有的现象,在二战中,美国和欧洲许多国家都曾凭票配给一些生活必需品。

下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 美国在二战中放弃了市场而实行计划经济B. 欧美国家此举旨在刺激社会消费C. 票证是物质匮乏的产物而非计划经济特有D. 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具有优越性15.罗斯福“新政”(New Deal)的核心称为三“R”——复兴(Recovery)、救济(Relief)和改革(Reform)。

其时国会通过法案规定了工人的最低工资和最高工时标准,承认劳动者有组织起来与雇主集体谈判的权力。

该规定属于哪个领域()A. 经济复兴(Recovery)B. 社会救济(Relief)C. 财经改革(Reform)D. 农业改革(Reform)16.16.1935年,美国政府实施联邦艺术计划,成千上万的艺术家参与了进来。

这不同于纯粹的单向施舍,正如雕塑家格曾·博格勒姆说,“公家的援助从冷漠的事务变成了对人有益,又进面使人有用的活动。

除了振奋精神之外,还带来了长久性的物质利益”。

艺术家的感慨,主要缘于政府()A. 关注民众艺术需求B. 对失业者提供紧急教济金C. 全面推行以工代赈D. 以立法形式调整劳资关系17.由于新政多个法案被最高法院否决,1936年民主党总统罗斯福提出把大法官人数由9人增加为15人。

民主党控制下的参议院以该做法会使宪法成为“立法和执法部门为自己利益服务的T具”而予以否决。

这说明当时美国()A. 新政措施招致了普遍的反对B. 党派利益成为政党的优先选择C. 事实上形成一党独大的状态D. 国会维护权力制衡的宪政原则18.下列选项中不能体现继承与发展关系的是()A. 智者学派思想——人文主义思潮B. 君权神授说——社会契约论C. 牛顿经典力学——爱因斯坦相对论D. 罗斯福新政——二战后西方国家经济调整19.20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危机的发生是生产和销售之间的矛盾加剧直接导致的结果,加剧这一矛盾的因素()①国民收入分配不均②分期付款和银行信贷③股票投机活动猖獗④工商企业大量破产倒闭A. ①②③B. ②③④C. ①②④D. ②③20.“1933年3月,罗斯福政府雇佣了25万失业男靑年投入植树造林工程中去•到1942年时,造林大军增加到275万人,这个计划可谓一箭双雕。

”对材料中“一箭双雕”的含义理解有误的是()①扩大了救济面②保护了环境③减少了政府支出④消除了失业现象A. ①②B. ①③C. ②③D. ③④21.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经济危机与社会福利制度)1933年,美国政府颁布《紧急救济拨款法》,实行“劳动福利政策”,国家提供50 亿美元的失业救济,组织失业者进行公路、堤坝、桥梁、公共建筑等公用事业的建设。

1935年又颁布《社会保障法》,该法规定:“本法案旨在增进公共福利,通过建立一个联邦的老年救济金制度,使一些州得以为老人、盲人和残废儿童提供更为可靠的生活保障,为妇幼保健、公共卫生和失业补助法的实行作出妥善的安排。

”罗斯福政府对富人征收重税,提高了遗产税,征收赠予税,对数额巨大的个人净收入征收累进税,使国民收入得到了更为合理的分配。

材料二(福利制度与欧美债务危机)二战后,随着经济的发展,西方发达国家普遍建立了所谓“从摇篮到坟墓”的“福利国家”制度。

在一些国家,如德国,失业工人享受的福利待遇甚至超过正常工作的低收入者,使得过多的公民宁愿领取社会福利金而不去工作。

很多国家的社会福利支出是其财政总支出中的最大项目,一般在30%以上,德国甚至达到71.49%。

2019年社会福利在希腊政府总支出中的占比达41.6%。

截至今年2月份,希腊的债务高达2 940 亿欧元,人均负债2.67 万欧元左右,债务危机空前加剧。

20世纪70年代起,改革福利制度的呼声逐渐高涨,联邦德国总理科尔说:“我们太贵了,这些既得利益现在都需要打破。

”请回答:(1)依据问题一归纳当时美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特点,并结合有关背景知识分析这些措施的时代意义。

(2)根据问题二反映的问题,结合20世纪70年代经济形势的变化,谈谈改革福利制度的必要性。

答案1.B2.A3.B4.C5.D6.C7.C8.C9.A10.A11.D12.B13.C14.C15.A16.C17.D18.B 19.A20.D21.(1)特点:以立法的形势建立;由政府主导,实行“以工代赈”;关注弱势群体;致力于缩小贫富差距意义: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有利于解决失业问题,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有利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2)20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出现“滞涨”现象,需要削减社会福利开支走出困境;福利制度本身的弊端。

过度的福利降低了劳动者的积极性;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是导致债务危机的主要原因。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