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素质教育下的作文教学方法

论素质教育下的作文教学方法

论素质教育下的作文教学方法《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

”我觉得这为素质教育下的作文教学指引了方向。

近年来,我在作文教学中,边学习,边借鉴,边积累,渐渐地走出了自己的路子,尽管这条路还是歪歪扭扭,甚至可能走不到成功的尽头,但是我觉得蛮好;我的学生不再怕写作文,而我批阅作文也变成了一种乐趣,一种享受。

我的具体做法如下;一从培养兴趣入手兴趣是学生作文的驱力,对唤起学生作文的兴趣至关重要。

教师要循序渐进,逐步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写作欲望,达到进一步提高写作水平的目的。

(1)积累-激发兴趣在作文写作时,唯有“厚积”才能“薄发”。

因此我没有单纯加大学生的作文训练。

我要求学生每人准备一个笔记本。

用于从所读作品中摘录自己需要的东西,那么如果把学生手中的积累本变成写作教学的肥田沃土,学生的作文热情就会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对于如何运用积累本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我认为应该在以下几方面下功夫;引自古至今,引用就是一个常见的写作方法,如;引用他人之说为“我”的论点服务,引用名言警句为“我”的文章增色,引用诗歌做小标题,引用歇后语使文章生动等等。

仿同学们学习了商隐的《无题》后仿写了《挤车难》;上车时难下也难,浑身无力陷泥潭。

车道终点力方进,上课迟到泪始干。

一心但愿时间改,更怕老师目光寒。

书山此去无多路,壮胆窗前去探看---老师在。

这是一个由模仿创造的奇迹。

如果每个学生都有这种意识,他们怎么会缺乏作文的热情呢?鉴写作中无论遇到怎样的难点,只要知道较多的同一类容的优秀例对这些容认真玩味,一定能碰出新的思维火花。

如学校要求学生观看航天飞行实况后写读后感,我趁热打铁为他们朗读了相关的一些文章,要求借鉴其文题及角度写出个性化的观后感,学生热情极其高涨,很快都交上了很有见地的文章。

散在一个点上辐射开来,可以由一句话或一个词作为引子,进行发散思维。

在一条线上延伸开来,对一篇言虽尽而意无穷的文章,接着续篇。

在一个面上荡漾开采,面对铺天盖地的广告,我们可以或褒或贬或自创。

变如对《春望》一诗,可在熟背的基础上进一步联想和想象,将诗歌写成散文,为作文教学注入一剂清新剂。

创是在广泛阅读的基础上的自用创作,不仅仅限于常规的作文,如;编写谜语、对联、课文剧、班组词典等等(2)教师经常练笔,正确评定成绩,使之感到作文有趣俗话说,不会“游泳”怎么当“教练”。

教师自己经常练笔,对作文拥有浓厚的感情,是培养学生作文兴趣的源泉。

教师可采用与学生同题作文的方式,把自己的作文当众宣读;也可以将自己平时的练笔编订成册,在学生中传阅。

这样做并非为了炫耀。

而是让那些写作兴趣不浓厚的学生知道原来他们的老师是这样地爱好和重视作文,并让他们通过读老师的文章,对老师产生由衷的信任感,相信老师能使他们的作文水平提高,从而在感情上摆脱掉写作的阴影,领略到作文之趣要使学生感到作文有趣,一个有效的办法就是正确评定作文成绩,鼓励他们作文的成功点。

对一个写作处于弱势的学生来说,经过努力写出的作文,如果教师给他较高的成绩,他就会由衷地体验到在作文中取得成绩的欢乐和自信,感到作文有趣,从而更努力的写好作文:如果教师评分过严,学生在作文中期待不到什么成绩,作文经常不及格,就会失去信心,讨厌作文。

对暂困生的作文,我们应尽力找出成功点给成功分。

有时遇到实在太差的作文,则可以让学生按要求修改后上交,再给分,从不给不及格分,决不让学生花费了心血而看不到成绩。

这样,原来对作文丧失了信心的学生,也觉得有了希望,慢慢地会喜欢上作文。

(2)组织各种活动,打造文学氛围,使之形成作文志趣。

志趣,是兴趣发展的高级阶段。

如果学生作文目的明确,又有了浓厚的兴趣,作文志趣就形成了。

为了给学生多创造“自我表白”的机会,教师可以组织一些活动,在活动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志趣。

可以借助文学社开展文学讲座、作文竞赛、演讲论辩等丰富多彩的文学活动。

也可以出文学期刊,形成人人参与的十分浓郁的文学氛围,让那些原先写作的“门外客”由此登堂入室,得到精神的满足。

而这种喜悦和满足,反过来又成了作文的直接动力,促使学生更自觉地作文。

其实,情感和兴趣这两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

相信一句话:不怕做不到,只怕想不到。

只要我们认清而不是回避学生作文水平的层次差异现状,重视之、关心之、帮助之,不仅让情感教育贯穿于作文教学全过程,而且积极采用多种方法去培养学生作文的兴趣,学生的作文水平就能得到较大的提高。

二感悟——在感悟中萌芽做了大量的读书笔记,积累了不少的语文材料,就一定能提高写作能力吗?未必,语文材料的积累如果是静态的罗列、堆积,那它对于作文能力也不会有太大的帮助。

法国作家法朗士在《乐园之花》中曾经说过这么一段话:“一本书是否呆板乏味,或是生趣盎然,感情是否热如火、冷如冰,是要靠读者自己的体验。

”这里的“体验”就是感悟,而且法朗士认为阅读作品要用“心灵”去“感悟”.那什么是感悟、我认为“感”即感受,“悟”即领悟,感悟就是在感受中领悟,就是学生通过观察事物阅读材料,联系实际生活有所感触、领悟。

怎样才算有所感悟?写作的根本在于情感,在于思想,引导学生感悟,就是引导学生用心体验,激发情感,用脑思考,产生认识。

“感悟的大境界,要像林黛玉读<西厢记》,嘴角不禁生出缕缕的清香来”随着感悟的深化,学生从心灵深处迸发出来的情感、认识不断的堆积,“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这时,写作就成了自然而然的事了。

抒怀的冲动,表达的欲望推动着学生的写作,不吐不快,水到渠成。

从哪些方面引导学生的感悟?我主要从两方面下手一是悟文本,一是悟生活。

悟文本就是悟语言,就是学生在阅读,摘录过程中感受领悟作品的语言以及语言所蕴含的思想文化,即“在阅读中思考”。

豁然开朗了,触动心扉了,震撼心灵了,引起共鸣了,高兴了,愤怒了,悲伤了,在阅读中产生的一切情绪体验,都是对文本的感悟。

我要求学生每隔一段时间,对自己所做的读书笔记进行反刍,反复去读、品、思,若有思维的火花产生,则要随时记录。

即便是阅读新文本,也要边读边品味,边思考,随时记录灵感的形式不拘一格,可圈点,可勾画,可批注,可点评,也可写心得。

一般来说,学生开始只能做一些圈点批注,因为他们的感悟还比较浅薄,还是零零碎碎的,老师这时不可急于求成,而要多鼓励他们,引导他们做更深层次的思考。

由此渐进,学生思想在感悟中深刻,人格在感悟中升华,写作能力也就在感悟中自然萌发。

只悟文本是不够的,还得悟生活。

“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以培养学生写作能力为宗旨的作文教学,自然也不能离开生活而空谈。

悟生活就是体验生活,深入生活,在生活中观察、思索,从中获取鲜活的生活素材,形成自己作文的源头活水,让作文“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我指导学生记日记,写随笔,其实质就是要学生学会悟生活—用心去观察,用心灵去感受、体验,然后用笔记录。

我对日记、随笔的要求只有一条;说真话。

至于容和形式,一切随意,爱写什么就写什么,爱怎么写就怎么写。

学生的点评、心得随笔等,我都要定期或不定期检查,主要看他们做了多少,日记涉及到隐私愿意给我看我欢迎,不愿意给我看我不勉强。

另外,学生每周交一次自由练笔本,我就常在上面读到学生对生活、对文本的感悟。

读着学生的感悟,我就知道;无须我做写作理论的灌输,无须我做写作技巧的指导,学生的写作能力已经在蓬蓬勃勃的萌发了。

三创新——在创新中成长我们的时代日新月异,我们的生活蒸蒸而上,这是一个充满幻想和创造的时代。

作文教学要适应时代要求,树立教学新理念,把培养创新意识,发扬创新精神,发展创新能力放在首位。

何谓创新?创新,就是独立思考,标新立异;创新,就是独立创造,推出新;创新,就是打破常规,另走新路;创新,就是破旧立新,创造特色。

对作文来说,有丰富的想象力,善于在文章中创造出鲜活的新形象是创新,敢于质疑批判,拥有自己的独特价值观及独立的审美判断是创新,能运用发散思维,敢于突破思维定式大胆求异也是创新。

作文中培养创新精神,创新中发展写作能力,这是并行不悖而且是相得益彰的。

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我主要引导学生做到“三突破”——观念突破,题材突破,表达方式突破。

观念是一种意识动态,是社会实践的产物。

从发展的观点看,社会不断进步,观念相应更新,这是符合认识发展规律的。

我鼓励学生不要“尽信书”,不要“尽信师”,不要“尽信权威”,在作文胆提出新的观念或对传统的观念提出异议,此之谓“观念突破”。

譬如学了《孔乙己》,就有学生写了《我看孔乙己悲剧命运的原因》,小作者在文中挑战教材教参,指出;造成孔乙己悲剧的原因不仅有封建科举制度的原因,更有孔乙己自身的原因。

诸如此类的还有《当真“先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吗?》《我对当前教育说不满》《早恋有害?》《对一句格言的异议》等等,这些文章旗帜鲜明的对传统观念提出了异议,推出新,蕴含着小作者自己的独立思考和独立创造。

长期以来,学生的写作题材实际相当有限。

看看我给他们的作文题目就知道了,什么“我的老师”“我的爸爸”“记一件有趣的事”“一件难忘的事”等等。

从小学写到中学,甚至有的一年中要写二三回。

写作的容局限于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狭窄的围,呆板而少得可怜的题材,把那些枯燥乏味的生活反复书写,久而久之,学生提笔无话可说,不知道写什么,怎么写,年级越高,作文越糟,有何兴趣可言?我提倡“题材突破”,就要最大限度的开拓学生写作的题材领域。

我告诉学生,你感受最深的,最想说而且有话要说的,不管是哪方面,都可以写进作文。

正是由于少了这样那样的要求,少了条条框框的限制,学生写起作文反而得心应手,应对自如,作文也异彩纷呈,显示出一片蓬勃的生机。

有坦露中学生青春心理的,如《我想交个男朋友》《第一次收到的“情书”》;有写中学生交友的,如《朋友是一杯茶》《友情悲歌》;有充分发挥想象的,如《“广寒宫”的打工者》,还有以鬼为题材的,如《零点尖叫》,从文章体裁看,有议论时弊的,有创作小说的,有抒情写景的等等、四广泛阅读,获取写作信息。

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现代写作学研究也表明,读是写的基础,读可以促进写,读写关系密不可分。

然而,当我们冷静的反思,作文教学走不出费时低效的泥潭时,却陡然发现读写结合早已变成了读写分家。

一方面,学生在繁重的课业负担下,几乎不读课外书,另一方面,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往往又把整体的作品肢解的支离破碎,让学生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于是,学生写作时只能套用所谓的写作知识,做凑文字的游戏。

没有读的积累,哪有写的升华?为了不让作文是件苦差事,不再搜肠刮肚地挤牙膏,必须强调读,以读为起点,以读为其写作铺垫基础。

1 广泛阅读除不健康的读物外,学生所读的文章不宜限定,凡是能抓到手的,都可以读,天文地理、文史、小说、散文等,甚至兵器、烹饪等,不求什么深刻的理解,只要有些印象,有些感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