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9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小说“4选1”选择题与分析情节作用题含解析

2019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小说“4选1”选择题与分析情节作用题含解析

小说“4选1”选择题与分析情节作用题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15分)会飞的福字李丰狗娃想起那架纸飞机时,纸飞机正朝着墙头飞去。

狗娃迅速跑到墙根伸手去拦,可还是晚了一步,他眼巴巴地看着纸飞机擦着他的指尖,飘过了半人高的墙头,巧妙地越过一垄柿子架,又快速躲过一只母鸡的飞扑,最终钻进牛棚。

当它抵达目的地的当儿,隔壁串秧子家的奶牛毫不客气地上去,用大牛蹄子踩了一脚,之后又转身在上面浇了一泡尿,还把屁股撅得老高,尾巴一甩一甩地向狗娃示威。

随着这泡尿,狗娃的脸色由好看的粉柿子变成了白角瓜,又由白角瓜变成了紫皮茄子,鬓角渗出的豆大汗珠被正午的阳光晃得闪着金星星,旁边的狗娃媳妇也霎时间明白是咋回事了,她嗷唠一嗓子扑向七岁的儿子豌豆。

“你个养不熟的败家子,看我怎么打你!”豌豆见娘疯了似的扑过来,忙躲到爹的后面:“爹……爹……咋了?咋了?是你让的啊!”豌豆不知道自己咋把娘气成了这样,自己不就用一张福字叠了个小飞机吗?可这又咋了,年早都过完了,这福字留着还有啥用啊?再说,叠飞机是爹同意的,怎么飞机飞到隔壁,娘就疯成了这样了?狗娃一把把媳妇推开,回头瞪了一眼豌豆,又转身抓住媳妇的胳膊把她拽进屋。

豌豆被爹瞪得心里发毛,他想跟进去,可门被爹在里面插上了。

“你咋呼啥,怕隔壁不知道啊?”狗娃连忙捂住媳妇的嘴巴。

“你个葫芦脑袋,你脑子咋不拿事呢?那不是串秧子家给咱打的欠条吗?五千块呀,都让牛尿泡花了,串秧子还能认账吗?”狗娃媳妇急得眼里汪起两团蒙蒙的雾。

“我哪儿知道是那张福字啊,咋这么巧呢?”狗娃背着手在屋里踅着弯弯,他来回走得急,碰倒了椅子,碰翻了米篓,踅了不知多少圈也没能想出个好招儿来。

最后他一跺脚:“唉!该着,没就没了吧,串秧子家也不容易,他得了重病下不了炕,媳妇又是个哑巴。

这两年要不是他媳妇脑筋活,四处借钱买了这奶牛,卖牛奶给串秧子买药维持着,串秧子早就没了,咱就当做善事扶贫了吧!”“放屁!”狗娃媳妇上去给了男人一杵子。

狗娃没提防,一下子闹个仰八叉。

“那可是五千块呀!是我一分一分攒的呀!”狗娃媳妇恨不得用眼里的雾水把狗娃淹了。

狗娃看媳妇急成这样,忙从地上爬起来,换一种语气:“你急啥,依我看啊,串秧子媳妇还真不一定丧良心。

”“欠条都没了还认啥账啊?这一年,咱这汗珠子算白摔了。

”两口子在这儿闷着不言语,冷不丁屋外的豌豆打破了沉默:“爹……爹……快开门,飞机又飞回来了!”狗娃两口子一听赶忙打开门。

豌豆手里拿着个纸飞机高兴地蹦到屋里:“噢,又飞回来喽!”欢快得像林间的小鹿。

狗娃觉得很奇怪,他赶紧抢过纸飞机,发现那也是用一张红红的福字叠的,却不是让奶牛踏了的那张。

狗娃忙展开,只见福字背面写着字,是一张欠条。

确切地说,是一张和飞到串秧子家那张内容一模一样的欠条。

只是欠条下面多了几行字:狗娃哥,我在牛棚里发现欠条弄花了,就又写了一张,再次谢谢你们能借钱给我。

还有那些好心人,我都一一记着呢。

东头柱子哥扛来过两袋米,我给他钱他没要;西头宝根叔去年开春时,用四轮子帮我们犁地,也不收钱;还有月桂嫂偷偷放在我家院子里的一筐鸡蛋,我都忘不了。

这些债我都是要还的……他们看时,豌豆也在看,他见爹娘不再像刚才那么焦急发怒了,就把红扑扑的小脸凑过去,试探着问:“爹,这飞机我还能玩吗?”狗娃看看媳妇,又看看豌豆稚气的小脸,想都没想:“能,能,拿去玩吧!”他转向媳妇:“家里还有钱吗?”狗娃媳妇啥也没说,默默地点了点头。

豌豆得到了允许,接过纸飞机,高兴得满院子蹦着、跑着、喊着,他跳上了墙头,将军一样小手用力一挥,福字飞机立即迎着微风,在阳光下自由飞翔。

(选自《小说月刊》,有删改) ★1.综合鉴赏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开篇运用倒叙手法,通过狗娃拦纸飞机这一情节,交代了故事的主要人物,并巧妙地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B.小说善于运用细节描写塑造人物形象,如“高兴地蹦到屋里”“把红扑扑的小脸凑过去”等细节刻画出豌豆的贪玩和天真。

C.小说明写狗娃夫妇因欠条引发的冲突,暗写串秧子媳妇重写欠条的过程,这样的安排使故事情节更为集中,主题更为丰富。

D.狗娃媳妇在欠条被弄花后抱怨忧虑,欠条复得后通情达理,小说通过这一变化成功塑造了一个纯朴善良的普通农村妇女形象。

解析:选A A项,“小说开篇运用倒叙手法”不正确。

小说开篇没有运用倒叙手法,而是按照事件发生发展的先后顺序写的,属于顺叙的手法。

★2.分析情节作用小说以福字飞机“在阳光下自由飞翔”结尾,这样处理有什么作用?(6分)答:解析:本题考查小说结尾的作用,解答时可从情节结构、主题表达、读者感受等角度分析。

从情节结构上来看,小说标题是“会飞的福字”,开篇就写“狗娃想起那架纸飞机时”,结尾再写儿子玩纸飞机,就照应了开头和标题,形成了首尾呼应的结构。

从主题表达的角度来看,飞机是用欠条折成的,狗娃却允许儿子拿着当玩具,可见狗娃不再把串秧子家的欠账放在心上,表明串秧子媳妇的做法感动了狗娃,也表明狗娃真心实意想帮助串秧子家,表达出人与人之间的关爱与感恩,起到了升华主旨的作用。

从读者感受来看,小说结尾描写了一个小孩子玩纸飞机的场面,具有画面感,也留给读者以想象的空间,引人回味。

参考答案:①结构方面,照应标题,与开头儿子玩纸飞机相呼应;②读者方面,增添画面感,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③主旨方面,升华主旨,象征关爱、感恩之情在邻里间相互传递。

(每点2分)3.小说的语言富有乡土气息,请作简要赏析。

(6分)答:解析:本题考查小说的语言风格,可从使用词语的特点、修辞的特点、人物对话的特点、整体语言风格等角度分析。

从使用的词语来看,“狗娃”“眼巴巴”“一垄柿子架”“串秧子”都具有典型的乡土气息,充满生活情趣;从修辞的角度来,作者写狗娃脸色的变化“由好看的粉柿子变成了白角瓜,又由白角瓜变成了紫皮茄子”,用乡村常见的事物打比方,新颖别致;从人物语言来看,如狗娃媳妇骂儿子“你个养不熟的败家子”,骂狗娃“你个葫芦脑袋”,都具有乡土色彩;小说整体上多用口语,自然质朴。

参考答案:①大量使用极富乡土气息的方言土语,鲜活真实;②修辞的运用极具乡土气息,新颖别致;③人物对话具有浓厚的乡土味;④整体语言风格质朴自然。

(每点2分,答出其中三点即可)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15分)喀秋莎田洪波中午时分,响彻在两边战壕上空的枪声开始零星起来。

渐渐地,硝烟也一丝丝散去,意味着酷烈的战斗进入一个休整的间隙,很多人都长出了一口气。

十余个尚是娃娃脸的士兵全身心放松下来,逐渐恢复他们本真的一面,开始嬉闹起来。

连长安德烈无声地笑笑。

看到这样的场面他很欣慰,毕竟在德军猛烈的炮火中他们毫发未损。

这是一支多数由青年人组成的步兵加强连,他们刚刚在与德军的交火中占了上风。

时间真快啊!安德烈闭目想着心事。

转眼几个月过去了,他领着这群孩子与德军奋战。

当初,他们的父母信任地把孩子们领到他面前时,他还是有一丝担心的。

可是,经过炮火的洗礼,安德烈现在觉得他们已经是成熟的战士了。

士兵们轻声哼起了歌,安德烈依然淡淡笑着。

那是他再熟悉不过的旋律:正当梨花开遍了天涯/河上漂着柔曼的轻纱/喀秋莎站在峻峭的岸上/歌声好像明媚的春光……安德烈把身体往壕沟的深处偎了一下,摸出宽宽的烟叶卷了支烟叼在嘴上。

喀秋莎,正义的喀秋莎,那是他们心灵深处最神圣的三个字了。

“嘘,你们听!”突然有人把手指压在了唇上,示意大家注意德军那边传出的声响。

安德烈急忙把烟按灭在焦黑的泥土里。

大家都悄然侧起身,屏息静听德军的风吹草动。

大家的笑容开始收紧了。

“她在歌唱草原的雄鹰/她在歌唱心爱的人儿/她还藏着爱人的书信……”见鬼,居然有人在唱《喀秋莎》!是德国人在唱吗?他们也喜欢《喀秋莎》?怎么会呢?那是我们苏联人民的歌曲啊!安德烈惊诧地瞪大了眼睛。

他感觉周身的热血在沸腾。

该死的德国佬,不许你们玷污神圣的喀秋莎!大家都听得真切,都把目光转向安德烈。

安德烈分明听到自己身体里的每一个骨节都在炸响,他一脸凛然地拿起了望远镜。

果然,他看到几个德军士兵正围在一架留声机前,有滋有味地跟着哼唱。

让安德烈万分气愤的是,他们居然那样陶醉,完全忘记了自己是在战场上。

安德烈觉得这是不能熟视无睹的,他甚至认为,这全然就是德军在向他们挑衅!是的,他们拥有先进于己方数倍的武器,他们人数占优,他们中的许多人战斗经验丰富,但他们不可以唱我们国家的歌曲,不可以用这种方式蔑视我们!这就像自己的孩子,不共戴天的敌人可以随便地抱吗?可以肆意地喜欢吗?那无异于剜我们的心头肉!“准备战斗!”安德烈下达了命令。

他的声音听上去很决然。

可是副连长瓦西里用手压住了他的枪身,事实上瓦西里一直在观察安德烈的情绪变化,现在他不能不挺身而出了。

瓦西里缓和着语气说:“没有接到上级命令,这仗不能打!力量太悬殊了,刚才的胜利并不能说明什么。

作为一连之长,你不能意气用事!”安德烈冷笑:“情况特殊,不请示也没错!就算我答应,那你问问孩子们答不答应!”安德烈等到的是青年人的一致响应,他们摩拳擦掌,义愤填膺,纷纷将子弹推进枪膛。

瓦西里还想再说什么,安德烈已经大手一挥,指挥战士们各就各位,随着一声号令,密集的子弹就雨点一样向德军阵地射去。

战斗又开始了,这一次持续的时间似乎更长,也更惨烈,双方都不断有人倒下去。

安德烈杀红了眼,带领几个勇敢的战士冲锋在前,打退了敌人,占领了德军刚刚还逍遥自在听歌的阵地。

到处是残垣断壁,一些树木还在燃烧。

在一条战壕里,安德烈看见那架留声机还在转动,《喀秋莎》的旋律还在飘扬。

他走上前用手搬开了唱针,拿起唱片。

阵地上死一般寂静。

瓦西里悄悄站在安德烈身后,沙哑着嗓子轻声说:“孩子们……都牺牲了!”他看见安德烈身体摇晃了一下,然后那个庞大的身躯慢慢跪了下去,最后匍匐在地,哭成颤动的一团。

(有删改)★4.综合鉴赏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开头的环境描写突出了激烈的交战之后短暂的平静,年轻的战士们也恢复了本真的一面,这为后文哼唱歌曲、听到歌曲做了铺垫。

B.德苏两军力量悬殊,然而处于劣势的苏军两次击退了敌人,说明《喀秋莎》的歌曲在战斗中起到了鼓舞人心的巨大作用。

C.小说善于使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形象,同时辅以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凝练传神地塑造了鲜明的人物形象,既有群体形象,也有个体形象。

D.文中用“娃娃脸”“本真”“嬉闹”“孩子”等词语来形容这群年轻的士兵,字里行间饱含对这些保家卫国的青年战士们的喜爱之情。

解析:选B 文中没有提及《喀秋莎》在第一次战斗中起到的作用。

★5.分析情节作用小说中《喀秋莎》的歌声出现了多次,请简要分析其在文章中的作用。

(6分)答:解析:《喀秋莎》的歌声在文中多次出现,多次出现的东西一般是小说强调的内容或者是小说的线索,《喀秋莎》的歌声就是小说的线索,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