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m 供应链管理软件
3.3 供应链设计的指导思想
• • • • • • •
1、根据不同群体的需求划分顾客,以使供应链适应市场面需求 并保证利润。 2、按市场面进行物流网络的顾客化改造,满足不同顾客群需求 及确保赢利。 3、根据市场动态使整个供应链需求计划成为一体,保证资源的 最优配臵。 4、产品差异化尽量靠近用户,并通过供应链实现快速响应。 5、对供应资源实施战略管理,减少物流与服务的成本。 6、实施整个供应链系统的技术开发战略,以支持多层决策,清 楚掌握供应链的产品流、服务流、信息流。 7、采取供应链绩效测量方法,度量满足最终用户需求的效率与 效益。
1.3 供应链管理的基本内涵
• 强调核心竞争力
• 体现“横向一体化”。为此要清楚地辨别本企业的核 心业务,然后就狠抓核心资源,以提高核心竞争力。
• 资源外用(Outsourcing)
• 非核心业务都采取外包的方式分散给业务伙伴,与业 务伙伴结成战略联盟关系
• 合作性竞争
• 过去的竞争对手相互结盟,共同开发新技术,成果共 享;将过去由本企业生产的非核心零部件外包给供应 商,双方合作共同参与竞争。
• 以顾客满意度为目标的服务化管理
• 对下游企业来讲,供应链上游企业的功能不是简单的提供 物料,而是要用最低的成本提供最好的服务。
• 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的集成
• 强调这几个流必须集成起来,只有跨企业流程实现集成化, 才能实现供应链企业协调运作的目标。
• 借助信息技术实现管理目标
• 这是信息流管理的先决条件
• • • •
集成过程大致经历四个阶段: 初始阶段 功能集成阶段 内部集成阶段 外部集成阶段
集成化供应链的未来发展方向:
• • • • • • • • 信息的无缝链接与共享 共同的绩效评价指标和评价基准 降低和消除供应链中的各种约束和限制 完全基于“拉”的供应链运作模式 组成供应商集合,紧密合作,提高供应商绩效 面向全球化的协调与合作 提高资源利用率 组建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这一点将变得越来越重要。
2.4 供应链设计应遵循的原则
•
• • • • • •
1、自顶向下和自底向上相结合的设计原则 2、简洁性原则 3、集优原则(互补性原则) 4、协调性原则 5、动态性(不确定性)原则 6、创新性原则 7、战略性原则
2.5 供应链设计的实施步骤
• • • • • • • • •
第一步,分析市场竞争环境 ; 第二步,总结、分析企业现状 ; 第三步,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供应链设计项目,分析其必要性; 第四步,根据基于产品的供应链设计策略提出供应链设计的目标; 第五步,分析供应链的组成,提出组成供应链的基本框架; 第六步,分析和评价供应链设计的技术可能性; 第七步,设计供应链; 第八步,检验供应链; 第九步,实施供应链。
• • • • •
1、具有很强的互动特性 2、是物流的高级形态 3、强调组织外部一体化及对共同价值的依赖 4、是一个高度的“外源”整合组织 5、也是一个动态的响应系统
1.5 供应链管理的目标
• 1、总成本最低化
• 总成本最低化目标并不是指运输费用或库存成本,或 其他任何供应链物流运作与管理活动的成本最小,而 是整个供应链运作与管理的所有成本的总和最低化。
2.2 供应链设计需要解决的问题
• • • • • • • •
1、供应链企业间的合作与信任程度较低; 2、供应链管理中缺乏对用户服务的明确定义; 3、供应链管理信息系统效率低; 4、供应链管理的库存控制策略过于简单; 5、供应链管理组织间的障碍; 6、供应链产品/流程设计不完整; 7、度量供应链的绩效的标准不明确; 8、供应链不完整等。
实现高效的产业链上下游的协调管理要做 到以下几点:
1、链上的企业间必须结成亲密的长期合作者 2、各方企业文化间的融合 3、各方利益分配 4、链上成员间业务流程间的衔接 5、链上各方系统的集成 6、供应链成员间的数据传输
企业供应链管理对信息系统需求的三个层面
第一个层面是实现对供应链基本的信息管理, 能够通过基本业务运作看到分销渠道中的库存、 经销商甚至是二级经销商的进销存信息 。 第二个层面是在基本信息及业务流程基础上能 够实现业务管理与控制,初步发挥信息系统的价 值。 第三个层面是实现供应链的优化,这是真正 实现供应链战略的关键。
• 绿色供应链管理体系的基本内容:
• 更加关注物流企业的参与
• 物流的作用特别重要,因为缩短物流周期比缩短制造周期 更关键。
1.4 供应链管理的特点
与传统管理方法相比较的特点 • 1、以客户为中心 • 2、跨企业的贸易伙伴之间密切合作、共享利益和 共担风险 • 3、集成化管理 • 4、供应链管理是对物流的一体化管理
与物流管理比较的特点
二、 SCM的设计
2.1供应链设计的必要性
在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供应链早已构成了 企业运营的基础。正如英国著名经济学家克里斯多夫认为 ,“真正的竞争不是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供应链 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随着供应链管理的深化,人们逐 渐认识到,“一招鲜吃遍天下”的单一供应链,已逐渐落 后于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现代企业拥有多项业务已是 普遍现象,不同的产品或服务在供应链各个环节上需要不 同的策略。供应链设计的合理,是保障供应链运行效率的 根本,因此做好供应链的设计,对于完成供应链管理的目 标是至关重要的。
构建或加人以核心企业为主的关键网络 建设“多赢”模式的战略联盟 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4.2集成化供应链管理
集成化供应链管理:对整个集成化供应链进行 管理,即对供应商、制造商、运输商、分销商、 客户和最终消费者之间的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 进行计划、协调、控制等,使其成为一个无缝的 过程,实现集成化供应链的整体目标。
协同与共赢
每一个企业都有其上下游供应链,下游的需 求拉动了它的业务,而它的需求又拉动了上游的业务。 在下游供应链上,企业必须以“使客户满意 ”为战略中心点,通过协同运作充分利用自己手中的资源 ,最大限度地 为客户提供优质和及时的服务,以扩大 客户群落和市场,提高销售额和利润; 在上游供应链上,则必须以“双赢”的经营 理念为指导思想,与广义的供应商结成长期的、稳固的和 互惠互利的共赢伙伴关系,来快速和高效地响应自己的需 求,从而节约成本、缩短产品和服务投放市场的时间、赢 得市场、实现赢利最大化。
SCM 供应链管理
1 2
3 4
SCM概述
SCM设计 SCM实施 SCM发展前景
一、 SCM概述
SCM(Supply Chain Management) 供应链
围绕核心企业,通过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等,将供应 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 的功能网络结构模式。
供应链名称由来
供应链最早来源于彼得〃德鲁克提出的:“经济 链”,而后经由迈克尔〃波特发展成为“价值链”,最终 日渐演变为”供应链”。
2.6 供应链设计的优化策略
• • • • •
1、以顾客为中心,以市场需求为原动力 2、强调企业的核心业务和竞争力 3、企业间友善和紧密地合作 4、运用信息技术优化供应链 5、不断改进供应链的各个流程
2.7 总结的话
•
激烈的市场竞争使得越来越多的企业决策者 认识到投资供应链管理的意义和紧迫性,如何设 计好适合企业自身发展的供应链是供应链管理有 效实施的前提和保证。
4.3 发展“绿色”供应链
绿色供应链主要是利用信息化手段使供应链交 易、流程实现电子化,运用电子商务的手段连接 供应商、交易伙伴、物流、银行、保险等外部商 业合作伙伴,在此基础上交易过程实现电子化、 信息化,可以达到从纸张节省到能源节省。
绿色供应链管理具有如下特征:
充分考虑环境问题 强调供应商之间的数据共享 闭环运作 体现并行工程的思想 充分应用现代网络技术
三、SCM 实施
实施的困难 (一)预测与计划功能效果不佳 (二)企业内部管理之间缺乏信任和协作 (三)供应链中存在“信息孤岛”
针对困难的解决方案
高效协作供应链资源,消除供应链孤岛 首先,建立团队,赢得管理层的支持和参与; 其次,让所有的参与公司都参与管理; 最后,利用协作性的APS建立全局的ATP/CTP,实现 供应商管理库存VMI;
1. 1 SCM的概念
供应链管理:就是对企业供应链的管理,是对供 应、需求、原材料采购、市场、生产、库存、定 单、分销发货等的管理,包括了从生产到发货、 从供应商的供应商到顾客的顾客的每一个环节。 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 户连成一个整体的模式。
1.2 SCM模式的产生
1. 波特“价值链”理论的启示 1)将企业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很难认清其竞争优势。 2)价值链的各个环节的集成程度对企业的竞争优势起着关 键作用。 3)企业的价值链是体现在一个更广泛的价值系统中。 2.“横向一体化”思想兴起 1) “横向一体化”形成了从供应商到制造商再到分销商的 贯穿所有企业的“链”——供应链(Supply Chain) 。 2)管理思想:利用企业外部资源快速响应市场需求,本企业 只抓自己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业务,而将非核心业务委托 或外包给合作伙伴企业。
全球化供应链管理强调五个关键因素:
1.物流系统的整体结构与主要决策,如全球采购、仓储配臵 地点等; 2.在客户服务方面,应尽量授权由地区性决策系统负责; 3.核心竞争力的掌握应由支配型企业主导; 4.必须构建全球化的信息系统; 5.对上游生产型企业,要注意速度、品质、JIT等因素的控 制和管理。
供应链全球化趋势下我国企业应该采取以下措施
• 4、总周期时间最短化
• 供应链之间的竞争实质上是时间竞争,即必须实现快 速有效客户反应,最大限度地缩短从客户发出订单到 获取满意交货的整个供应链的总时间周期。
• 5、物流质量最优化 • 达到与保持物流服务质量的水平,也是供应链 管理的重要目标。而这一目标的实现,必须从 原材料、零部件供应的零缺陷开始,直至供应 链管理全过程、全方位质量的最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