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信息素养

信息素养

信息素养应是信息技术教育中的一个重要部分
13006008 刘慧
摘要:信息社会每分每秒都有数以千计的信息进入人们的生活,信息素养也随之成为现代教育技术中不可或缺的一个课题。

有良好的信息素养才能避免遭受负面信息的“吞噬”。

信息的传播的形式由声音文字到图形图像再到视频动画,如今网络发达的时代得益于“物联网”“互联网”信息传播的速度和覆盖的广度也是突飞猛进。

每秒钟就会有无数消息散播开来,那么如何能筛选出对自己有用的消息避开无用消息,避免没必要的浪费时间和精力,是当代人应该掌握的一个课题。

说起“素养”大家并不陌生,大致是素质和修养,对人来说非常重要,那么在信息时代,信息素养也很重要,碎片信息大量袭击的时代信息素养应该成为每个人的良好品质。

信息素养是一个内容丰富的概念。

它不仅包括利用信息工具和信息资源的能力,还包括选择获取识别信息、加工、处理、传递信息并创造信息的能力。

师范生的信息素养是师范院校的学生根据社会信息环境和信息发展的要求,在接受学校教育和自我提高的过程中形成的对信息活动的态度,以及利用信息和信息手段去解决问题的能力。

它既应该包括师范生对信息基本知识的了解,对信息工具使用方法的掌握以及在未来的教学中所具备的信息知识的学习,还应该包括对信息道德伦理的了解与遵守。

包括四个方面: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技能和信息道德。

一. 信息意识。

看一个人有没有信息素养、有多高的信息素养,首先要看他有没有信息意识,信息意识有多强。

也就是,碰到一个实际
问题,他能不能想到用信息技术去解决。

信息意识是指对信息、信息问题的敏感程度,是对信息的捕捉、分析、判断和吸收的自觉程度。

二. 信息能力。

发现信息、捕获信息,想到用信息技术去解决问题,是信息意识的表现。

但能不能采取适当的方式方法,选择适合的信息技术及工具,通过恰当的途径去解决问题,则要看有没有信息能力了。

信息能力是指运用信息知识、技术和工具解决信息问题的能力。

它包括信息的基本概念和原理等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信息资源的收集整理与管理、信息技术及其工具的选择和使用、信息处理过程的设计等能力。

三. 信息道德。

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方式带来了根本性变革,同时也引出许多新问题。

如个人信息隐私权、软件知识产权、软件使用者权益、网络信息传播、网络黑客等。

针对这些信息问题,出现了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和社会之间信息关系的行为规范,这就形成了信息伦理。

能不能在利用信息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遵守信息伦理,体现了一个人信息道德水平的高低。

简言之,信息意识决定一个人是否能够想到用信息和信息技术;信息能力决定能不能把想到的做到、做好;信息道德决定在做的过程中能不能遵守信息道德规范、合乎信息伦理。

信息能力是信息素养的核心和基本内容,信息意识是信息能力的基础和前提,并渗透到信息能力的全过程。

只有具有强烈的信息意识才能激发信息能力的提高。

信息能力的提升,也促进了人们对信息及信息技术作用和
价值的认识,进一步增强了应用信息的意识。

信息道德则是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正确应用的保证,它关系到信息社会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随着社会信息化的高速发展,信息素养也应是每个学生的必修课。

学生期间正是培养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重要时机,接收的信息类型很可能决定他们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所以能培养良好的信息素养,捕捉正确的、有效的信息是当代学生的必须课,也是对当代信息技术教师的一个要求。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是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已经渐渐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并且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深切影响着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

高中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往往具有超常的思想性、时代性和社会性。

我认为仅仅是在学校和课堂上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是完全不够的。

现代社会正向着数字化、智能化方向发展,高中学生可以在课外参加社会活动,利用信息技术这一工具,进行网络探究学习,以此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样他们的信息技术素养也会随之得到提高;另一方面,新课改中高中学生参与综合实践活动较多,与社会的联系也日益密切。

他们在参加社会实践的同时,必然会发现很多问题。

他们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这一工具分析问题并且最终解决问题,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二、信息素养是学生终身学习的“法宝”
对于21世纪的青少年来说,拥有良好的信息素养,可以更好的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同时,信息素养也可以促进他们自身综合能力
的提高。

信息素养的培养在人的每个发展阶段都是必不可少的,从小学、中学到大学都离不开它,而高中生只有通过系统、完整的信息素养培养,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

在信息飞速发展的今天,只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知识是远远不够的,信息素养的培养应该从信息搜集、信息处理和信息的运用能力入手,在社会实践中更好的培养学生知识创新的本领,从而实现信息向知识转化、知识向能力转化、能力向技术转化的飞跃。

可以说信息素养才是学生终身学习的“法宝”。

拥有良好的信息素养,掌握一定的信息知识、信息技能,具备一定的信息意识、信息观念,可以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

三、信息素养是评价人才综合素质的一项重要指标
信息素养正在引起世界各国越来越广泛的重视,并逐渐列入到从小学到大学的教育目标与评价体系之中,成为评价人才综合素质的一项重要指标。

毋庸质疑,作为21世纪国家建设主要后备力量的青少年,信息素养的培养既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实施国家信息化战略、参与国际市场上人才竞争的一项基础性工程。

因此,作为21世纪的高中生必须具有良好的信息素养。

信息技术在飞速的发展,使人们拥有了更加丰富而广阔的信息资源,因特网的产生,更是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地球真的成了一个小小的“村落”。

曾几何时,“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使我们美丽的梦想,如今这个梦想在信息时代已经变为现实。

我们享受着信息时代带给我们的方便和快捷,同时,我们越来越感受到只有有信息意识的人才能够充分的利用信息,才能更好的在网络中遨游。

显然,信息素养已成为一种同传统文
化的“读、写、算”一样的生存能力。

如果缺乏信息意识、没有良好的信息素养就会成为信息社会的功能性文盲,就会被信息社会所淘汰。

四、信息素养是科学素养的重要基础
信息技术课堂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主战场。

原教育部长陈至立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信息素养已成为科学素养的重要基础”。

在未来世界里居领先地位的必然是信息能力最强的国家,我们要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认识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要像培养学生读、写、算一样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逐步提高信息素养。

所以作为一名信息技术老师,在日常教学中要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并将其作为首要的教学任务。

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等现代化信息工具获取、分析、加工、表达信息的能力,从而提高工作和学习效率的能力,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信息素养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

因此,在信息技术课程中,必须是在基于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的环境中,学生自主探究、主动学习,教师只是课程的设计者和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学生才是真正的学习的主体。

作为信息技术教师,我们可以利用网络和多媒体技术,构建信息丰富的、反思性的、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的学习环境与工具,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策略,允许学生进行自由探索,极大地促进他们的批判性、创造性思维的养成和发展。

信息素养是每个社会成员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高中生作为祖国的未来,提高他们的信息素养,也是教育的最基本的需要。

教师不但要培养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使他们成为具有良好信息素养的公民。

参考文献:
[1]南国农.《新世纪信息化教育工作者的使命——推进“14345”工程》[J].电化教育研究.2003.12
[2] 董玉琦,解月光,孙启林.《信息技术教育国际比较研究》[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3]王吉庆.《信息素养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4]何高大.《美国高等教育信息素养能力标准及其启示》[J].现代教育技术.2002.8
[5]李韦.《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培养的研究》.硕士学位论文.2008.4
[6]刘跃军.《师范生信息素养现状与发展策路》[J].中国电化教育.2008.7。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