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题报告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人精神素养的体现。
近年来,有关中小学心理障碍问题日益引起社会及教育部门的重视,心理方面的健康问题也就渐为人们所关注。
通过课题活动的开展,受益的不仅仅的我们的老师和孩子,还有更多的家庭和社会人,我们看到的不但是孩子和老师的成长,还有家长自身行为的转化和家庭教育观念的变化以及家庭教育行为的转变,孩子的行为影响了家庭,孩子们的活动触动了社会,小手的力量不断强大,强大的力量不段转化,小手越拉越有力,正是我们所期望的。
一、课题提出的必要性(一)研究背景中华民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也是一个崇尚仁义、知恩图报的民族。
从《诗经》中的“投我以桃,报之以李”,到今人常说的“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等等,都从不同的方面告诉了我们该怎样去感恩,怎样去报恩。
小学阶段是人生受教育的起始阶段,一些行为习惯就是从此养成的,并影响着孩子的一生。
当前在我们的小学生身上,表现出来的不少情形令人痛心和警醒:据调查孩子们心中所崇拜的对象大多数是体育、影视明星,只有极少数敬仰自己的父母。
“可怜天下父母心”,父母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付出的是最多的,可崇拜父母的孩子却是少之可怜。
孩子尚且对父母不怀感恩之心,更何况对同学、对老师、对社会呢?现在的孩子缺乏感恩思想,变得冷漠与自私,原因是多方面的:现状之一:家长溺爱严重现状之二:社会影响深远现状之三:学校教育缺乏正是鉴于当前现实,我提出本课题的研究。
(二)选题的意义及价值感恩是一种文明,感恩是一种品德。
人有了感恩之心,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也会变得更加和谐,更加亲切。
我们自身也会因为这种感恩心理的存在而变得愉快和健康起来,生命将得到滋润。
我们开展感恩教育活动研究,就是要在青少年的心中播种高尚的道德的种子,引导他们学会做人,学会做事,以平和之心、感恩之心来对待学习,对待生活,对待社会。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我们的研究将从最基本的活动研究开始,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为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发挥积极的作用。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国外情况:美国,用节日进行感恩教育。
美国家庭很注重对孩子进行感恩教育,每年11月的最后一个星期四被定为感恩节,这是一个充满感谢和爱的节日。
这一天人们欢聚一堂,进行一次特殊的祈祷,感谢、颂扬上苍在过去一年里的仁慈和恩惠。
另外,韩国人也过中秋节,他们还把这个节日叫做“感恩节”。
到了中秋节这天,很多韩国的爸爸妈妈会穿上五彩的民族服装,带着孩子向爷爷奶奶行叩拜大礼,“感谢父母给了我们生命,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
”叩完头,他们一般还会双手呈上精心准备的礼物,小孙儿给爷爷奶奶的一般都是小卡片,上面是孩子用稚嫩的手写出的感谢爷爷奶奶的话。
可见国外很重视孩子的感恩教育,并且采取了各种形式。
国内情况:如今的少年儿童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作为每个家庭的掌上明珠在众多长辈的呵护下他们已习惯于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舒适并以为这一切都是那么理所当然。
加上社会上一些成年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乃至道德观发生了扭曲。
他们自私、骄横、冷漠、不善于合作使得儿童也受到了他们的负面影响缺乏“感恩”的情怀。
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开始着急,才急于说教,教育孩子要学会感恩。
可是这是普通的说教,这种大道理已无法打动孩子的内心。
由此可见,培养孩子的感恩教育要从小抓起,采取多种形式。
(四)本课题的创新程度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人精神素养的体现。
以前的教育只是普通的说教,对孩子的心灵并未起到震撼作用。
因此,我采取一系列的活动,把“感恩教育”定为核心课题进行研究,其创新目标为:1、让学生们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使其心灵深处受到感动。
2、懂得理解、宽容、体贴、关爱他人。
3、懂得孝敬父母以及长辈是为人之本。
二、研究目标与内容本课题通过研究,探索出新形式下学校对学生感恩教育的有效途径及方法。
唤醒学生的感恩意识,促进他们相互信任,学会尊重,从生活的点点滴滴之中懂得关爱他人,感激生活,并从中认识到每个人的社会责任。
并努力实现以下几个目标:1、通过开展一些实在的感恩活动,逐步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使他们常怀感恩之心,理解父母、教师对自己的期望和良苦用心,尊重他人和其他社会成员的劳动。
2、在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的同时,促成他们感恩行为和习惯的较快养成,并以此为契机,促进他们良好的道德行为规范的养成和健全的人格素养的形成;3、寻求实施感恩教育最佳途径和方法。
研究的内容:1、小学生感恩意识现状的调查研究。
2、小学生感恩教育目标与内容的研究。
(1)孝敬父母。
(2)尊敬师长。
(3)关爱他人。
(4)感激社会、感激自然。
(5)感激生命。
3、小学生感恩行为培养的方式、方法研究。
4、小学生感恩教育的途径研究。
(1)学科渗透感恩教育。
(2)在校级、班级工作和各种教育活动中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
(3)家校联通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
(4)利用社会上的专用场所和教育设施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
三、课题研究的措施、方法与途径1、课题研究的措施(1)健全组织机构。
我校成立课题领导小组和课题研究小组,加强对研究过程的组织领导。
课题成员年龄结构均衡,业务能力较强,素质较高。
采用课题专人负责制,由校长亲自主抓,德育主任具体抓,分工明确,层层落实,全体成员在研究中积极参与,合力攻坚,形成领导重视,师生协同作战的课题研讨氛围。
(2)理论提升。
组织实验教师学习,提高思想认识和理论水平,实现对课题研究的有力的理论支撑和监督。
针对课题研究内容,强化教师培训,培训形式多样,有教师读书自学、专题讲座等。
我们先后组织教师参观、学习,多次聘请专家来校指导,为学校的课题研究活动建构充实的理论框架,促进教师先进教育理念的不断内化。
教师们在不断学习研究、交流中,树立了正确的教师观、学生观、教学观,提高了理性认识。
(3)享受过程、关注评价。
注意实验过程中的形成性评价,及时反馈信息,正确调控研究过程,加强课题资料的研究、建档、积累、整理和分析,不断总结经验。
(4)创造和谐的教育实验氛围。
我校注重校内外环境建设,建立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加强师生之间及学校与家庭的联系,加强与各实验学校的交流研讨活动,创造和谐的教育实验氛围。
(5)关注信息交流。
我校充分运用学校网络,提供畅通的信息渠道,扩大信息的接触面,大量地占有信息。
积极开发信息资料,提供良好的信息交流环境。
(6)保证课题研究必要的经费,加强软硬件的建设。
课题研究经费,全部用于购置课题研究资料和教师教科研成果奖励之中,极大地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2、课题研究的方法:1、行动研究法。
组织课题组教师从实际情况出发,参与课题实践研究,解决课题研究中的实际问题。
一边研究一边实施,形成每个阶段的研究内容,探索有效实施学生各阶段感恩教育的目标、内容、途径和方法体系,培养小学生的感恩意识与行为。
2、调查研究法。
在日常的生活、工作中,通过观察和调查问卷,了解现阶段小学生感恩心理的整体状况,明确其长处和缺失,对存在的问题进行科学合理化分析,掌握课题研究的有力资料和数据。
3、文献法。
收集有关小学生感恩教育的学习资料,作为课题研究的理论指导和参考。
4.经验总结法。
在研究过程中,及时做好相关资料的整理,撰写研究论文和实验报告,规范课题研究行为。
3、课题研究的途径:(1)、教育阵地化。
在校园中营造浓郁的文化氛围,开辟教育阵地。
(2)、课程国学味。
通过开设书法、武术、民乐、经典诵读等国学课程,让课程充满国学味。
(3)、礼仪外显化。
除了在品生、品社课中渗透传统礼仪教育,还逐步改革一些日常礼仪。
(4)、范围全员化。
按不同层次在全校范围内全面铺开,全校师生、家长共同参与这一教育行动。
(5)、展示规模化。
全校学生会唱《弟子规》,六年级毕业生能背出百篇诗文,能编课本剧、讲传统美德故事,演练武术操,展示书画作品。
研究的步骤: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7年11月——2017年12月1、完成文献资料的收集、学习。
2、制定课题方案,确立课题组成员,做好组织发动工作。
第二阶段研究阶段:2018年1月——2018年10月1、课题组研究人员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做有心人,善于捕捉课题实施过程中的各类有价值的信息,及时记录、存档。
2、通过以行动研究法为核心,辅之调查法、文献法、个案法等方式,定期了解学生的进展情况。
发现问题,调整研究方案,进一步探索,积累资料。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18年11月——2018年12月1、对实施操作过程中积累的资料进行汇总、分类,做好资料的补充、完善工作。
2、撰写课题结题报告,邀请有关专家、领导对课题进行评审鉴定。
3、写出课题论文。
四、研究过程通过形式多样的感恩教育活动使他们的感恩心理潜能得到理想的开发。
(一)培养学生“感恩”教育意识感恩教育首先要培养孩子的“感恩”意识,而培养孩子的“感恩”意识就要让学生明确什么是“感恩”以及“感恩”的重要性。
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让学生走进生活,开展搜寻活动,从而去获取“感恩”有关的知识。
为此,学校让学生通过向身边的人、书本和媒体了解“感恩”的故事。
学校结合实际情况。
采取环境熏陶、主题班会、书信、专题板报、抄报、感恩征文、教育课展评、演讲比赛、观看感恩教育片、唱感恩歌曲、感恩实践等形式对全校学生进行生动活泼、深入浅出的感恩教育,增强广大学生的爱心和社会责任感,教育学生懂得感恩自觉报恩。
(二)积极创设“感恩”教育情景感恩教育要取得成效,需要有良好的教育氛围和环境。
环境是无声的教育,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为此,学校积极创设以“感恩”为主题的校园氛围,让学生在充满“感恩”的环境中得到陶醉,心灵得到震撼。
创设浓厚的“感恩”教育情境,让学生在不同的场景,不同的氛围中,激发学生“知恩、感恩、报恩”的热情与行为,促使更多的学生以主人翁的姿态参与到“感恩”的活动中去,去亲身体验,去感悟人生,去领悟真理,从而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
我们主要通过校园的物化和人文环境的建设营造感恩氛围。
物质文化环境是无声的老师。
文化环境的精心设置会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影响真正起到“无声润物三春雨有心护花二月风”的效果。
1、在我们精致和谐的校园里处处洋溢着感恩的氛围。
2、在教室开辟了“班级感恩文化角”设有“身边处处有恩情”、“感恩温馨语”等栏目。
3、在校园的墙面上悬挂了“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等感恩名言诗句在每天的晨间谈话和校园广播中,《感恩的心》、《长大后我就成了你》等旋律优美、感人肺腑的感恩歌曲被反复传唱。
这些自然和谐的举措呼唤着孩子的感恩之心。
加强学科教学的感恩渗透。
通过挖掘语文、思品、音乐、美术等其他学科的相关育人因素整合和优化在课堂中有机渗透。
例如语文老师可以选用短小精美和富有人生哲理的寓言故事、童话故事或名人名家的感恩故事等加以讲解或让学生进行讨论让学生明白感恩的道理。
这种方法对于小学生来讲生动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