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通风的气流组织要点
全面通风的气流组织
6.风量的分配 (1)有害物和蒸气的密度比空气轻,或虽比室内空气重,但 建筑内散发的显热全年均能形成稳定的上升气流时,宜从房间上 部区域排出。 (2)当散发有害气体和蒸气的密度比空气重,建筑物内散发 的显热不足以形成稳定的上升气流而沉积在下部区域时,宜从房 间上部区域排出总风量的1/3且不小于每小时一次换气量,从下部 区域排出总排风量的2/3。 (3)当人员活动区有害气体与空气混合后的浓度未超过卫生 标准,且混合后气体的相对密度与空气密度接近时,可只设上部 或下部区域排风。 (4)送排风量因建筑物的用途和内部环境的不同而不同。在 生产厂房、民用建筑要求清洁度高的房间,室内压力应为正压, 送风量应大于排风量;对于产生有害气体和粉尘的房间,室内压 力应为负压,应使送风量略小于排风量。
后面要介绍的全面通风方式叫置 换通风,如果应用得好,设计良好的 置换通风比传统的混合通风具有更高 的室内空气品质和舒适性,更好的节 能效果。
上送上排
上送下排
中间送上下排 中间送下排
上送上排
全面通风的气流组织
侧面送风 单 侧 上送下回(a)(b) 送 上送下回(走廊回风)(c) 风 上送上回(d)
双 侧 (a)内送下回 送 (b)外送上回 风 (c)内送上回
单侧送风气流流型
双侧送风气流流型
全面通风的气流组织
在进行气流组织设计时,应按照以下原则进行设计: 1.清洁空气必须先经过人的呼吸区 送风口应尽量靠近操作地点,清洁空气送入通风房间后,应 先经过操作地点,再经过污染区然后排出房间。被污染的空气禁 止经过操作地点。
全面通风的气流组织
(3)进风口底部应高出地面2m,在设水平距离不应小于 20m。当水平距离小于20m时,进风口应比排风口至少低6m。
(5)降温用的进风口,宜设在建筑物的背阴处。 5.机械送风系统的送风方式 (1)放散热或同时放散热、湿和有害气体的房间,当采用 上部或下部同时全面排风时,送风宜送至工作地带。 (2)放散粉尘或密度比空气大的蒸汽和气体、而不同时放 散热的车间及辅助建筑物,当从下部地带排风时,宜送至上部 地带。 (3)当固定工作地点靠近有害物质放散源,且不可能安装 有效的局部排风装置时,应直接向工作地点送风。
2.车间内污染空气必须及时排出 排风口应尽量靠近有害物源或有害物浓度高的地区,以便有 害物能够迅速被排出室外。 3.车间内气流分布均匀 车间进、排风系统气流分布均匀,避免在房间局部地区出现 涡流,使有害物聚积。 4.机械送风系统室外进风口的布置: (1)选择空气洁净的地方。 (2)进风口应低于排风口,并设置在排风口上风处。
全面通风的气流组织
全面通风的气流组织
排风口
送风口
进风口
吸风口
进
风
口
送风口
全面通风平面图
接排风口
灰尘
吸风口
所谓气流组织,就是
人
合理的选择和布置送、排 风口的形式、数量和位置,
合理的分配各风口的风量,
使送风和排风能以最短的
流程进入工作区或排出,
从而以最小的风量获得最
佳的效果。
全面通风的气流组织
全面通风的通风效果不仅与采用的通风系统风量有关,还与通 风房间的气流组织形式密切相关。一般通风房间的气流组织形式有 上送下排、下送上排及中间送上下排等形式。设计时应根据有害物 源的布置、操作位置、有害物 性质及浓度分布等情况对送排 风方式进行合理的选择。
全面通风的气流组织
从房间下部排出的风量,包括距地面2m以内的局部排风量。 从房间上部排出的风量,不应小于每小时1次换气。
当排出有爆炸危险的气体或蒸汽时,其风口上缘距顶棚应 小于0.4m。
前面介绍的全面通风是混合通风: 通过向室内送入新风稀释室内污染物 浓度,从而使污染物的浓度降低到允 许标准之下,所以又叫稀释通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