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_以重庆信息学_省略_施_卓越软件工程师培养计划_为例_王易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_以重庆信息学_省略_施_卓越软件工程师培养计划_为例_王易

2011.No28摘 要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我国教育部工程教育的重大改革项目,拟用10年时间,培养百余万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奠定人力资源优势。

我院为了响应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同时结合重庆市对信息技术人才的需求, 于2011年3月启动了重庆信息技术职业学院首批卓越软件工程师培养计划,主要从培养目标、培养模式、我院培养卓越人才的特点、校企深度合作等方面进行阐述。

关键词 卓越软件工程师 人才培养 校企合作(1)“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作为中国教育部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大改革项目[1],拟用10年时间,培养百余万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奠定人力资源优势。

(2)新一代信息产业技术物联网、云计算、遥感技术等是国家十二五规划七大新兴产业之一。

目前,重庆有亚洲最大的笔记本生产基地、全国首个物联网产业示范基地、亚洲最大的云计算基地,重庆力争用3年时间,把重庆的云计算数据处理中心做成国内最大的,乃至亚洲最大的云计算基地。

我院是以信息技术为主的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长期坚持“在学院“737355[2]”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指导之下,从职业岗位群分析入手,围绕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两条主线,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体系。

初步探索了独特的基于虚拟企业环境的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迭代实训方法”。

基于以上几个方面的背景和我院的办学特色,我院于2011年4月启动了重庆信息技术职业学院首批“卓越人才培养计划”,分别包含:软件学院的“卓越软件工程师培养计划”、电子工程学院的“卓越网络工程师培养计划”、经贸学院的“总裁助理培养计划”。

1 培养的目标“面向工业界、面向未来、面向世界”培养造就一大批创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以重庆信息学院实施“卓越软件工程师培养计划”为例王 易 黎红星 唐明灯(重庆信息技术职业学院 重庆万州 404000)新能力强,适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各类优秀后备工程师,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奠定坚实的人力资源优势,增强我国的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国力[1]。

这是国家教育部对于培养的卓越工程师需要达到的要求,而我院在向国家教育部这个伟大目标靠近的同时,提出了自己具体的培养目标:(1)具有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2)具有规范化、标准化的代码编写能力、程序设计能里、流程处理能力及软件测试能力(3)具有良好的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能力、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4)具有良好的外语阅读和写作能力(5)具有较强的学习总结能力,对需求理解能力,对新技术敏感的理解力(6)具有能使自己的梦想变成现实的创业精神和才能人才目标规格:适应企业对软件人才要求,确定人才培养规格为“基础扎实、技术过硬、遵守规范、适应团队、外语优良”,即强调以知识为基础,以能力为核心,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培养具有较强的实践、创新能力和职业技能和可持续发展的高级软件应用型人才。

2 培养的前期准备2.1 学生的选拔选拔方式如下:在软件学院软件技术专业、软件外包专业、计算机信息管理三个专业1000名学生中,每年选拔50名,组成两个班级实行小班教学,每个班级25人,然后在学习进行的过程中,每个班级淘汰5名学生,最后剩下40名。

选拔工作秉承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采取学生自愿报名、按学生成绩和综合素质排名进行初审、再经过实践能力测试和面试,初步人选确定并公示。

最终名单经学校教务处审批通过后,学院发放“软件学院卓越软件工程师实验班”的录取通知。

2.2 培养团队的组成卓越班的团队领导直接由软件学院的院长领导,其他组成人员都是软件学院的骨干教师,具有高级职称。

卓越班的课程实行教授(副教授)负责制。

课程一般由教授主讲,每一个教授配有一个教学助理,协助教授进行相关课程的实验准备和实验指导。

卓越班老师的聘任条件相当严格,一是具有5年以上的教学才能,二是一般具有单独从事科学工作的特殊能力,一般应该具有博士学位,三是在软件开发方面具有至少5年的职业实践经验。

为鼓励教授们加强与企业合作,进行应用型科研开发活动。

卓越班的教授可以每三年申请6个月的学术假,下企业了解企业发展的最新状况,教授和工程师的广泛接触和沟通也有可能产生创新的领域、创新的思维和方法。

我院软件学院与强渝科技有限公司、乔布斯软件公司在软件项目开发等一系列项目上正在开展深入合作,我们也基金项目:本文为重庆市教改项目《高等职业教育基于工作过程的系统化课程体系改革研究与实践》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03447)作者简介:王易,重庆信息技术职业学院软件学院开发教研室主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数据仓库与数据挖掘、云计算、应用技术开发。

黎红星,重庆信息技术职业学院软件学院院长,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嵌入式系统开发与设计,应用技术开发。

唐明灯,重庆信息技术职业学院软件学院教学副院长,副教授,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web开发技术期待有更多的合作创新成果。

3 培养模式3.1 校内培养实验班采用“2+1”培养模式[3](二年在学校进行学习,最后一年在企业进行联合培养),根据双向选择的原则,为每名进入实验班的学生配备一名指导教师,着重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以及实践和创新意识,更深层次地挖掘学生才能,使学生能够全面均衡地发展,培养满足企业需求的软件开发工程师。

具体的教学模式是----工程化教学法工程项目教学法是以工程项目生命周期全过程为载体,围绕项目的构思、设计、实现和运行的全过程实施教学过程。

通过工程项目教学法,将理论讲解、实验教学、实践教学与创新活动等融为一体,打破传统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界限。

在一个或多个教学“模块”中,围绕典型工程对象(如一个软件项目、一个商务案例等),按照“任务驱动”模式将教学内容重新编排,用多少,讲多少,最终覆盖所有相关能力要素。

在课堂上一边理论讲解,一边动手实践,两者合二为一,从而达到工程化教学的目的。

3.2 企业培养通过企业一年的学习与实践,重点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与创新性思维、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和工程创新能力,实现学生培养、就业及企业人力资源选拔的有机结合。

学生通过参与企业真实的项目,能把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实际工作中,并从企业工程师那里学到如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初步了解企业的工作方法,熟悉企业的工作氛围,快速完成从学生到员工的转变。

学生有机会展示自己的工作能力,找到适合自己职业发展的方向。

企业通过相对较长时间的对学生的考察,可以从中挑选更优秀、更适合企业发展的人才,同时加快了新员工的上岗预热期。

学生也成了联系企业研发和高校智力的纽带。

学生拿着课题查阅资料,向学校老师请教,那也等于是利用了学校科研力量和专业资源。

4 我院培养卓越软件工程师的特点4.1 是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建立校企合作联合培养的长效机制,企业的资深工程师和学校教研人员在一起,结合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行业人才需求,双方共同研讨制订人才培养标准及培养方案,共同制订校企合作的实施方案、质量保证措施等。

我院软件技术专业在2011年的7月份,带着人才培养方案和重庆惠富士康、中天国际、重庆新思维等软件的公司的高级工程师、项目经理,就我们2011年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深入讨论,开发一线的工程师给我们提供了很多宝贵的建议,细化到每一门课程哪些内容应该加重,哪些内容应该补充,重点应该锻炼学生哪些能力,这些都是我们以后教学中应该注意改进、补充的地方。

4.2 校企共建研发中心校企共建研发中心这是加强校企合作的最佳途径。

利用企业和学校的资源,共同建立校企联盟的工程研发中心,该研发中心既可作为企业员工的培训基地,也可作为校方(大学生、青年教师)的教学和实训基地,还可作为研发基地,将同时为企业、学校的人才培养服务,给学校培养真正的双师型教师带来捷径。

也可以有效地解决长期以来高校教师与整个工业界脱离的问题。

而我们通过共建研发中心这一问题就会得到解决。

高校教师通过企业真实的项目可以锻炼自己的水平,同时也可以把握目前行业前沿的技术。

4.3 按照目前流行且实用的软件开发方式培养学生我院按照目前流行且实用的软件开发方式---敏捷开发[4],来培养学生,提到敏捷开发就不得不提到CMM[5],但是由于CMM的繁琐,我们平时在训练学生的时候完全按照敏捷的标准要求学生,在培训中要求学生实现敏捷建模(Agile Modeling,AM)的价值观,即XP的五个价值观[4]:沟通、简单、反馈、勇气、谦逊等,在实际编程过程中,采用结对编程方式,所谓的结对编程是两位程序员肩并肩地坐在同一台电脑前合作完成同一个设计。

同一个算法、同一段代码或同一组测试、与两位程序员各自独立工作相比.结对编程往往只需花费大约一半的时间就能编写出质量更高的代码。

学生经过长期的锻炼,编程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都会有很大的提高。

4.4 强化培养学生的项目开发能力和创新能力我院强化学生的工程能力是从代码量方面来考核的,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每个人要求至少有10万行代码量,必须有2个较大项目的项目经验,同时熟悉外包编码规范。

创新能力的培养,首先在学生有扎实基础上,和导师一起跟踪某一领域的最新进展,跟处在开发一线的工程师多交流学习,多实践。

熟能生巧,巧能生智,作为老师应积极鼓励学生直接参与科研活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学生多参加全国性的软件设计大赛、数学建模竞赛等提高自己的技能,这些对于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阅历、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大有好处。

5 结论教育部启动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我国高等工程教育改革,促进高等工程教育质量全面提升的重要举措,将培养、造就一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各类工程技术人才。

我院通过对“卓越软件工程师的培养”,必将提高学生的软件项目开发能力、创新能力,推动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

我院将根据自身的办学特点,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加强与企业沟通合作,共同孕育一大批综合素质高、创新能力强的卓越软件工程师。

参考文献[1]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R] 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0年6月[2] 陈胜 践行737355人才培养模式推进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J] 重庆:科学咨询 2008年18期[3] 张传军.崔承琦 试论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2+1”人才培养模式[J] 广东:广东白云学院学报, 2006年02期[4] 马丁(美)敏捷软件开发:原则模式和实践(C#版)[M]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2008-1[5] (美)卡耐基梅隆大学软件工程研究所 刘孟仁 译[M]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1-82011.No28。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