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马克思:《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简介

马克思:《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简介

马克思:《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简介(1851年12月-1852年3月),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历史背景《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是马克思于1851年12月一1852年3月之间写成,是总结法国1848-1849年大革命经验和分析路易·波拿巴反革命政变事件的著作。

1852年刊于魏德迈的《革命》月刊第一期。

资产阶级革命后共和八年雾月十八日,即1799年11月9日,是拿破仑第一发动政变,改行帝制,实行军事独裁的日子。

1851年12月2日,路易·波拿巴仿效他的伯父举行政变建立军事独裁.1852年12月2日,进而废除共和,改行帝制,号称拿破仑第三。

马克思这篇著作借雾月18日这个日子,作为书名,讽刺和揭露路易·波拿巴,法国1845年2月革命之前的七月王朝,是金融贵族集团和与他们有密切联系的大土地所有者当政,在七月王朝十八年统治期间,执行对金融贵族集团有利的国内外政策,引起了法国工人、农民、小资产者和工业资本家的极端不满,1845年-1846年法国马铃薯病害和农业歉收,为已尖锐的社会矛盾冰上加霜,1847年从英国开始的经济危机波及法国,使法国革命形势一触即发。

1848年2月,法国巴黎人民武装起义,推翻了七月王朝的统治,挫败了资产阶级企图保留君主制的阴谋,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资产阶级窃夺了革命果实。

资产阶级临时政府采取了一些进步措施,但是暗中调集反动力量,实施敌视无产阶级的政策,迫使巴黎无产阶级发动了六月起义,由于敌人力量过于强大,起义被镇压下去。

资产阶级共和派打击无产阶级的同时,削弱了自己的力量,在1848年12月选举中败北,路易·波拿巴当选为总统,他联合大资产阶级的“秩序党”打击资产阶级共和派,成立“秩序党”内阁。

“秩序党”控制的“立法会议”代替了共和派的制宪会议。

“秩序党”执政以后,内部各派争权夺利,自身力量遭到削弱,波拿巴依靠自己的“十二月十日会”,用各种手段同“秩序党”斗争,最后把权利都集中到自己手里,于1851年12月发动政变,成立了法兰西第二帝国。

这次政变震动了整个欧洲,马克思一直注重对法国历史进行研究,一直关注法国1848年大革命发展趋势,对波拿巴执政后的时局进行分析,依据对事变的直接观感材料写成了《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这是用唯物史观分析历史事变的光辉典范。

中心思想马克思运用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分析了路易·波拿巴政变前后法兰西社会和阶级斗争状况,透彻分析了路易·波拿巴政变的原因、过程和结局,指明了这次政变的反动性.同时阐明了阶级的代表人物与阶级的关系,历史人物的个人作用与社会物质条件和历史条件的关系。

发展了无产阶级的国家学说,第一次提出无产阶级革命必须打碎旧的资产阶级国家机器的科学论断,阐明无产阶级建立工农联盟的基本思想。

这部著作全面发展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基本内容全书由两个序言和七个部分构成。

第二版序言是1869年7月由马克思写成,第三版序言于1855年由恩格斯写成,这两个序言是该书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一)马克思写的第二版序言马克思重申,唯物史观是指导写作该书的根本宗旨。

路易·波拿巴政变,在欧洲引起极大的展动.各种社会人物纷纷评论这次政变。

维克多。

雨果写出《小拿破仑》一书,在这部著作中,雨果对路易·波拿巴个人进行了一些尖刻和俏皮的攻击。

但是他把事变描绘为偶然的晴天肺屏,是一种个人的暴力行为,无意中突出了路易·波拿巴的个人作用,反倒把这个小人物描绘成伟人了.蒲鲁东写出《从十二月二日政变看社会革命》一书.在这部作品中,他从纯历史必然性看待政变,忘记了路易·波拿巴的个人品质和阶级属性,这样蒲鲁东就犯了另外一种错误,就是把历史事变看成纯客观过程.这种观点为政变主人公作了历史辫护。

马克思认为,这两种观点都是历史唯心主义的。

马克思申明,自己写这部著作的宗旨是,分析法国阶级斗争的总的形势如何使路易·波拿巴这样一个平庸可笑的人物有可能扮演英雄角色。

这就是说,要以唯物史观为指导,把历史客规过程和个别人物的上观因素结合起来,正确分析历史事变。

马克思希望自己的著作能够扫除德国流行的历史浅见。

德国历史学界,不懂阶级斗争学说,把古代奴隶制社会的社会矛盾和斗争与当今的社会矛盾和斗争混为谈,随意把当代人的独裁统治冠之以凯撒主义。

这种浮浅的理论充斥了史学界中。

马克思认为.奴隶制社会的奴隶和奴隶主之间斗争有自己特点,奴隶不是新生产方式的代表,阶级斗争只在少数自由富人与自由穷人之间进行。

而在当代社会中,阶级斗争的物质经济条件与古代的截然不同,各阶级的代表人物之间的斗争,体现着阶级斗争木身。

马克思欣慰地宣称自己这部著作的结束语:“但是,如果皇袍终于落在路易.波拿巴身上,拿破仑的铜像就将从旺多姆圆柱顶上被推下来。

”(第703页)这个预言已经实现了。

(二)恩格斯写的第三版序言恩格斯认为,马克思的《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是一部天才的著作.当时,波拿巴政变象晴天霹雳一样震惊了整个政治界,但是没人能够正确理解它。

紧接着这次事变之后马克思发表了《雾月十八日》一书,精妙地描绘了这幅图画,科学地分析了政变的性质和过程,表现出马克思卓越地洞察法国事变的能力。

使这部著作时隔多年还丝毫没失去自已的价值。

马克思之所以能做到这一点,尘要是两方面的原因。

一是马克思深知法国历史。

和欧洲各国相比,法国历史上的阶级斗争每一次都能达到更彻底的结局;阶级斗争借以表现和进行的政治形式最为鲜明。

法国在中世纪是封建制度的中心,是典型的等级君主制国家.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是彻底的,建立了典型的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法国无产阶级在每次革命中都站到革命的前列,它对资产阶级坚决斗争为其他国家无产阶级树立了榜样。

所以,马克思特别偏好地研究了法国过去的历史和当前历史的一切细节。

因此,事变发生以后,马克思得心应用已往的研究成果,洞察当前事变。

二是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是他理解法兰西历史事变的钥匙,恩格斯指出,马克思最先发现了伟大的历史运动规律,“根据这个规律,一切历史上的斗争,无论是在政治、宗教、哲学的领域中进行的,还是在任何其他意识形态领域中进行的,实际上只是各社会阶级的斗争或多或少明显的表现,而这些阶级的存在以及它们之间的冲突,又为它们的经济状况的发展程度、生产的性质和方式以及由生产所决定的交换的性质和方式所制约,”(第602页)马克思在自己的著作中成功地检验了这个规律,逐散了人们对“政变”认识的迷雾。

为我们留下一部不朽的著作。

(三)文章的第一部分:(l)人们创造历史的活动与以往社会条件的关系,马克思指出:“人们自己创造白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井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

”(第603页)马克思的这段话,精辟地阐明了唯物史观的一个基本观点,就是人们创造了自己的历史,同时也就创造了人们自己活动的历史条件,反过来人们自己创造出来的社会历史条件,又制约人们创造历史的活动。

第一,已有的历史条件对人们创造历史活动的制约性表现于,人们在解决当代历史任务时,不得不召唤亡灵给予帮助。

当人们好象只是忙于创造自己和周围事物并创造前所未闻的事物时,恰好在这种革命危机时代,人们总是请出亡灵。

借它们名字、战斗口号和衣服、语言、演出世界历史进程的新场面。

法国1848年革命就模仿1789年、又模仿1793-1795年的革命传统。

但是因为历史条件不同,各种模仿行动都有显著差别。

在法国,为了建立资本主义社会,铲除封建桎梏,资产阶级代表人物穿着罗马的盛装,在法国本土和欧洲大陆、创造了新的社会形态,造成了破除封建专制的社会环境。

这个环境一旦形成,法国资产阶级一旦取得统治地位就把守卫过它们摇篮的罗马亡灵扔到九霄云外了.在英国,克伦威尔和英国人民,为了进行资产阶级革命,曾借助于旧约拿书中的语言、热情和幻想,但是当它达到资产阶级革命只的以后,就亮出了自己的资产阶级旗帜。

由此,马克思得出结论说:“在这些革命中,使死人复生是为了赞美新的斗争,而不是为了勉强模仿旧的斗争;是为了提高想象中的某一任务的意义,而不是为了回避在现实中解决这个任务;是为了再度找到革命的精神,而不是为了让革命的幽灵重行游荡起来。

”(第605页)革命者召唤亡灵是积极的创造历史的活动。

第二,由于受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使人们创造历史的活动,常常出现革命动机和革命结果之间的矛盾。

在1848年至1851年间,从二月革命中的共和派到打着拿破仑的旗号的路易·波拿巴止.整个法兰西民族以为借助革命加速了自己的前进运动,但是整个民族突然发现自己被拖回一个旧的时代,因为他们不能摆脱对拿破仑的追念,1851年12月2日政变,法国恢复了帝制.使各个革命阶级和资产阶级共和派都遭到了无悄打击。

在革命中,在破除一切对过去的迷信之前,是不能完成自身任务的,而革命中需要回忆过去的历史事件,完全是为着隐瞒自己的内容.路易·波拿巴正是利用法国农民和小资产阶级对拿破仑的迷信,而窃取了法国1848年革命的胜利果实,恢复帝制、使法兰西民族得到一个与自己动机完全相反的结果.路易,波拿巴政变,是当时法国社会历史条件的产物,而路易·波拿巴本人恰好又不失时机地利用了法国社会历史条件。

法国二月革命对于旧社会是一个突然袭击,是一个意外事件,而法国人民则认为它是具有历史意义的伟大壮举,这次革命于12月2日被狡猾的骗子所葬送,结果君主制并没消灭,只是从君主制下夺取了一些自由主义的让步。

这种状况,“看起来仿佛社会现在忽然落到它的出发点后面去了,实际上社会还只是在为自己创造革命所必需的出发点,创造为保证现代革命能具有严重性质所绝对必需的形势、关系和条件。

”(第606页)二月革命的曲折发展,是由19世纪法国资产阶级状况和社会状况决定的,尽管有这样的曲折,但它为新的革命进步准备了历史条件。

(2)从二月革命到波拿巴政变的历史阶段的划分.为了具体研究三千六百万人的法国民族如何毫无抵抗地作了三个衣冠楚楚的骗子的俘虏,马克思分析了从二月革命到波拿巴政变一段历史。

第一个时期,从1848年2月24日到5月4日,即路易-菲力浦被推翻到制宪议会开幕时止。

这也是被称之为的二月革命时期。

这个时期的特点就是“临时”性。

第二个时期,从1848年5月4日到1849年5月28日,这是资产阶级共和国创立、莫定时期或制宪国民议会时期。

这一时期国民议会残酷镇压了巴黎工人六月起义.无产阶级六月起义失败的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方面资产阶级形成了反对无产阶级的反革命大联合,而无产阶级方面却只有自己,敌我力量悬殊,另一方面,无产阶级没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醉心于空想社会主义方案的各种试验,“即放弃利用旧世界本身内的一切强大手段来变革旧世界的思想,却企图躲在社会背后,用私人的办法,在自身局限的生存条件的范围内实现自身的解放,因此必然是要失败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