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辽代韩知古家族墓志看韩氏家族契丹化的问题王玉亭2011-12-31 18:14:08 来源:《北方文物》(哈尔滨)2008年1期第59~64页【作者简介】王玉亭,1987年毕业于内蒙古大学汉语言文学系,现供职于内蒙古巴林左旗政协文史委。
(巴林左旗 025450)自上个世纪末期以来,在辽上京遗址附近陆续出土了多方韩知古家族(以下简称韩氏家族)的墓志。
计有:《韩匡嗣墓志铭》、《韩匡嗣妻秦国太夫人萧氏墓志》、《韩德昌墓志铭》、《韩德威墓志铭》、《耶律隆祐墓志铭》、《耶律遂忠墓志铭》、《耶律敌烈妻萧乌卢本墓志铭》、《耶律元佐墓志铭》、《耶律宗福墓志铭》、《耶律高十墓志铭》、《耶律敌烈墓志铭》等11方。
其中《耶律高十墓志铭》、《耶律敌烈墓志铭》均为契丹文。
这些墓志的面世为研究韩氏家族提供了大量、丰富的资料。
在一个地区,集中出土了一朝一族的这么多的墓志,是颇为罕见的。
同时,也反映出了韩氏家族的兴盛和曾经拥有的地位。
这些墓志代系清楚、承接有序,史料信息相当丰富。
上述墓志所反映的信息,对辽史的补正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因此也得到了辽史研究学者的特别关注。
笔者在认真研读了这些墓志及其有关考释文章之后,对其中的相关信息进行了初步研析,并试撰此文,以就教于方家。
需要提示的是,韩氏家族的“德”字辈有重名现象。
即韩德让被赐名为德昌,与其第九弟韩德昌同名。
“遂”字辈有两人重名,即韩德威和韩德昌之子同名为“耶律遂忠”。
元字辈也有两人重名,即耶律遂正和耶律遂忠之子同名为“耶律元佐”。
一、韩氏家族契丹姓氏所反映出的契丹化的现象从韩氏家族的墓志看,其家族成员都有契丹名字。
这种情况在《耶律(韩)高十墓志铭》和《耶律(韩)敌烈墓志铭》中反映的尤为明显。
根据《耶律宗福墓志铭》所显现的信息以及《耶律(韩)高十墓志铭》释读成果①,可知韩知古的契丹字为“延你”,他的契丹名为迪里姑鲁②。
韩知古共有11个儿子,分别是:匡图、匡业、匡嗣、匡祐、匡美、匡胤、匡赞、匡文、匡道、图育氏、唐兀都③。
“韩知古的两个小儿子的名字图育氏和唐兀都不像汉语,显然是音译的契丹语的名字。
”④在韩知古的11子中,尤以韩匡嗣一支子嗣最为繁盛。
韩匡嗣契丹名字为殿宁·尧治。
韩匡嗣有子9人,8人有契丹名字。
依据《辽代〈韩德昌墓志铭〉和〈耶律高十墓志铭〉考释》等论著分析,他们的契丹名字具体如下:长子韩德源,名“延宁·苏得里赫”。
次子韩德庆,名“崇翁”。
第三子韩德彰,名“范”。
第四子韩德让,名“兴宁·姚哥”。
第五子韩德威,名“富乐宁·德韩”。
第六子韩德冲,名“汉阿·哈”。
第七子韩德颙(即耶律隆祐、韩德凝),名“三宁·定哥”。
第九子韩德昌,名“富哥”。
第八子韩德晟“未仕而终”,故不见详记。
韩德昌娶妻欧妮·偶宁娘子,生有二子,一名“留宁·郭三”(耶律遂忠),一名“解里·阿钵”,也是契丹名字。
在耶律遂忠与大妻(解里夫人)所生儿子中,次子名“楚不古”,三子名“挞不也”,四子名“欧里本”。
他与次妻(贵哥别胥)所生四子中,一名何鲁宁·高家奴,另一个就是耶律高十了,其契丹名字为“王宁·高十”。
根据契丹小字《耶律敌烈墓志铭》考释成果,可知韩德威的儿子契丹名字为“韩宁·雱金”,就是大家熟知的耶律遂正。
其3个儿子的契丹名字分别为:延宁·谢十(即耶律元佐)、遵宁·涤鲁(即耶律宗福)、宫宁·高王留。
耶律敌烈就是遵宁·涤鲁的仲子、韩宁·雱金的孙子、韩知古的第六代孙。
最近,韩氏家族的另一个重要成员耶律宗福的汉文墓志⑤也已发现。
据此,结合《萧乌卢本娘子墓志铭》的研究,可得知韩氏家族的相关信息如下:遵宁·涤鲁就是雱金惕隐侍中次子逊宁·迪里姑。
同时记载,“宗福”一名是辽圣宗“御赐”给“逊宁·迪里姑”的“与兴宗连讳”的名。
刘凤翥先生认为,“涤鲁”与“迪里姑”为同一契丹语单词的异译。
他有3男1女。
3个儿子分别都冠有契丹名:长曰“燕五”,次曰“敌烈”,次曰“控骨里”。
通过对《耶律敌烈墓志铭》的释读,刘先生把“燕五”契丹名字音译为“乙辛宁·燕五”,把“敌烈”契丹名字音译为“空宁·敌烈”。
在《耶律宗福墓志铭》中很清楚地交代了耶律宗福的先辈的契丹字讳。
高祖(韩知古)字为“延你”;曾祖(韩匡嗣)字为“天你”。
“天你”一词与在《耶律(韩)高十墓志铭》中所记的韩匡嗣名“殿宁·尧治”的“殿宁”一词吻合;烈祖(韩德威)字为“普你”。
“普你”与《耶律高十墓志铭》所载“富乐宁”音近;烈考(耶律遂正)字为“何你”。
耶律宗福曾被皇帝“特诏主掌叔父思母相公之籍产”。
可以得知耶律遂赞或耶律遂成契丹名的字是“思母”。
其墓志还列举了他孙子以及重孙(女)的名字。
如:当哥、斡里钵、铺素里、也鲁靺里、主里者、都椀、特末、鲁保古、乌鲁古、浑不鲁、乌特赖、阿思里、特旦波等等。
仅从上述人名就可以看出,从韩知古起,韩氏家族成员就有契丹名字了。
特别是到了韩匡嗣一支的“德”字辈,韩氏家族都有了契丹名,而且一直延续到了第七代。
这种汉人着契丹名现象的背后究竟隐藏了些什么?笔者认为,韩氏家族最初是被掳掠北归的奴隶,生活于契丹社会底层。
北上之初,其对契丹文化属于被动地接受。
此时,韩知古还曾经试图脱离主人⑥。
后来,逐渐融入契丹社会并有意识地攀附统治阶层,经过不断的努力取得了统治阶层的信任,最后跻身于上层社会。
对于韩氏家族来说,对待契丹社会由被动接受到主动融入,是有一个认识、选择、认同的过程的。
这个过程,完成在韩知古时期。
韩知古在太祖时期就被任命执掌“汉儿司”。
韩氏家族至少从韩知古晚年起,就把契丹本土当做自己的故园了。
从韩氏家族取名这一个侧面来看,至少使我们窥视到了韩氏家族契丹化的程度。
可以推断韩氏家族掌握、运用契丹文能力也是很强的,为官者尤甚。
否则,不会在皇朝复杂的政治斗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同时,耶律敌烈、耶律高十死后还用契丹文撰写了墓志铭,这也是一有力的旁证。
二、韩氏家族与契丹通婚情况所反映出的契丹化的程度通婚是民族同化的一个途径,一个家族的同化更是如此。
下面将韩氏家族男性婚姻情况列表介绍一下。
从表所列,可以看出韩氏家族的各代的主要人物娶妻几乎都是契丹族。
“遂”字辈中的主要人物耶律遂贞婚姻情况不太明晰。
据《耿知新墓志》记载耶律遂贞妻为“陈国迤逦免夫人”⑦,但不明其民族。
但作为圣宗皇后姑表弟、韩氏家族当时的“领军人物”,他娶妻的选择目标应该也是“门当户对”的。
据相关碑刻信息,在韩氏家族的第五代耶律元佐的六男中至少还有两人娶妻萧氏。
从韩氏家族的婚姻情况能够清楚地看出这一家族在血统上的契丹化的演进过程。
韩氏家族的各代主要人物娶妻大多都是契丹族女性,而且这一“传统”呈明显的连续性。
从遗传角度来分析,韩氏家族到了“匡”字辈具有1/2的契丹民族血统,其第二代又娶妻契丹女,那么第三代就具有了3/4的契丹民族血统。
可以说,韩氏家族到第三代就应当视为在血统上的契丹化的完成。
并且,韩氏家族头三代大多与地位低微的欧古妮萧氏联姻,自第三代起婚姻逐渐交结权贵。
从韩氏家族的第三代起,我们就再也不能把这个家族视同汉族了。
三、契丹上层社会对韩氏家族契丹化的认同程度韩氏家族融入契丹社会的目的性是明确的。
为了生存和发展,为了整个家族的兴旺发达,他们要努力跻身于契丹的统治阶层。
这应当是他们契丹化的主要动力和动机。
我们知道,契丹王朝实行的是“因俗而治”的统治方式,即“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
但是,其统治核心在“北面”,一切大政方针都由契丹贵族决定。
其重要官职一般皆委以契丹贵族。
《辽史·百官志》记载,北府宰相“皇族四帐世预其选”;南府宰相“国舅五帐世预其选”。
紧要之地,如五京、大的节度州、要害的戍守地的职官,如西南面、西北路招讨使等,也是非勋戚而不授的。
许多族官只有耶律氏、萧氏贵族才能担任。
对于贵族的婚姻也是特殊规定的。
《契丹国志》有云:“番法,王族唯与后族通婚,更不限以尊卑;其王族、后族二部落之家,若不奉北主之命,皆不得与诸部落之人通婚。
”⑧因此说,其他民族要想跻身辽统治阶层,就必须设法接近以皇帝、皇后为首的“北面”统治阶层。
要想在契丹社会立足,就得融入契丹社会。
把自己的家族同化为契丹族,是尽快显贵的一条方便、快捷之路。
具有了统治民族的血统,取得皇族、后族的信任,同时得到契丹上层的认同(不视做“另类”),这是韩氏家族起家的前提。
韩氏家族的这一努力正好赶上了一个绝好的机遇。
契丹统治阶级自觉地接受儒家文化,并充分地利用其统治非部族的人群。
这个策略存在着“双向选择”。
一方面,契丹统治阶级为了巩固统治,安抚、笼络汉族代表人物,必然要利用汉族的有识之士;另一方面,韩氏家族的才识,特别是其治国之术,也正是契丹社会发展所需。
这样,韩氏家族才得以显露头角。
韩氏家族抓住了这一机遇,并不断地使自己融入契丹社会。
在这—过程中,如果说韩知古的身份还是家奴的话,那么,韩氏家族的第二代——“匡”字辈就是有了特殊身份的“家奴”了(得到了皇帝、皇太后、皇后的特别关照,比如赐婚)。
到了第三代的“德”字辈,这一家族就以“主人”的身份登台了⑨。
韩氏家族到了第三代契丹血统已经很浓了,那么,他们的融合努力是怎样得到契丹社会、尤其是契丹上层认同的呢?认同程度如何?不妨从以下几个主要方面来分析。
(一)韩氏家族在契丹统治阶层的政治影响力这个问题,许多学者、专家都有过论述。
其实能说明一个家族在某一历史时期的政治地位、影响力、作用力,最好的依据就是看其职官的大小、多少、持续长短等因素。
现仅按其家族各代各支的主要代表人物在契丹王朝的各个历史时期所历职官作一下浅显的分析。
1.第一代,韩知古据《辽史》载,早在太祖三年(909年),韩知古就已官至左仆射了⑩。
其后,权势、地位逐步提高。
《辽史·列传》有言:“(韩知古)神册初,遥授彰武军节度使。
久之,信任益笃。
总知汉儿司事,兼主诸国礼仪。
时仪法疏阔,知古援据故典,参酌国俗,与汉仪杂就之,使国人易知而行。
顷之,拜左仆射,与康默记将汉军征渤海有功,迁中书令。
”综合有关史料分析,他在辽建国初期的制度建设、非部族族群的统治、大的战争等方面都发挥了特殊的作用。
2.第二代,“匡”字辈韩匡嗣,西南面招讨使、晋昌军节度使,封秦王。
契丹王朝对西南面戍守相当重视,可见统治阶级对韩匡嗣的信任、倚重程度。
韩匡嗣的10个兄弟中有1人封王,4人为节度使以上级别。
辽袭唐制,当时的节度使大约为从二品大员。
其家族地位至此已经非常显赫了。
3.第三代,“德”字辈韩匡嗣的9子中有6人为节度使以上级别。
韩德让集北南枢密使于一身。
韩匡嗣这一支的“德”字辈在景宗朝就已经很显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