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二语文拓展模块双基训练(5)讲解

高二语文拓展模块双基训练(5)讲解

一.选择题1.选出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蹂躏(róu) 变生肘腋(zhǒu) 磅礴(bó)B.媲美(pì) 忧心忡忡(zhǒng) 掰开(bāi)C.独裁(cái) 脉脉含情(mò) 淬火(cùi) D.筹款(chóu) 马革裹尸(guǒ) 鹧鸪(zhè) 2.下列各组词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 行伍出身蹂躏光复媲美B.血气方刚金戈方略整饬C.震聋发聩炽热押解悲怆D.浅尝辄止遒劲掰开干练二.解释词义:行伍:泛指军队。

古时兵制,五人为伍,二十五人为行。

蹂躏:践踏,比喻用暴力欺压、侵凌。

光复:恢复原有的领土、统治或事业。

血气方刚:形容年青气盛,感情易于冲动。

笔走龙蛇:形容书法风格洒脱,也指书法速度很快。

自嘲:自己嘲笑自己。

凛然:①恐惧、畏惧。

②整肃而又可敬又可怕。

磅礴:①广大无边的。

②扩展,充满于……的。

媲美:美好的程度可以相比;比美。

金戈:金属制的戈,配有铁甲的战马。

形容战士的雄姿。

指战争。

马革裹尸:用马皮包裹尸体,指军人战死沙场。

浪子:不受习俗惯例和道德规范约束的放荡不羁的人,尤指不务正业过着放荡生活的人。

悲怆:悲伤。

驰骋:骑马奔跑;奔驰。

自由地或随意地到处走动;漫游。

闲置:搁置在一边不用。

赋闲:晋代潘岳辞官家居,作《闲居赋》。

后来就把没有职业在家闲住叫赋闲。

苟安:苟且偷安。

只顾眼前的安乐,不作长久之计。

干练:精明,有才干和经验。

诽谤:说人坏话,诋毁和破坏他人名誉。

诽是背地议论,谤是公开指责。

独裁:①独自裁断权威或权力。

②实行专制统治,独揽大权。

掉书袋:比喻说话、写文章爱引用古书词句,以显示有学问。

五内俱焚:五脏即内心全都被烧坏、烧毁了。

顺达:顺利而通行。

委婉:言词、声音等婉转曲折。

诠释:①加进书中的一段评论或解释性的文字。

②解说;解释;阐明。

浅斟低唱:微微地喝酒,小声地吟唱。

咀嚼:①含在嘴里细细嚼以使烂。

②比喻反复体会;玩味。

阅历:指过去所经历的事迹。

浅尝辄止:微微品味一下就停止。

比喻只有表面的兴趣或喜好而不往深处研究。

谗言:诽谤或挑拨离间的话。

振聋发聩:聩:耳聋。

比喻唤醒糊涂麻木的人。

化身:①佛在人间暂时出现的人、动物或植物的形体。

②体现某种抽象事物(如灵魂、思想、原则或典型)的东西。

婉约:①委婉含蓄。

②柔美。

浇铸:把液态的金属注入模中,使硬化而具有特殊形状。

遒劲:强劲有力;刚健有力。

多指书画的运笔。

掰开bāi:用手把东西分开或折断。

魅力:很能吸引人的力量。

三.填写出下列诗词中空缺的名句。

(1)射人先射马,。

(2)醉里挑灯看剑,。

八日里分麾下炙,,沙场秋点兵。

(3)落日楼头,,江南游子。

把吴钩看了,,无人会,登临意。

(4)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

江晚正愁余,。

(5)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

三.阅读:阅读下文,完成各题我常想,要是为辛弃疾造像,最贴切的题目就是“把栏杆拍遍”。

他一生大都是在被抛弃的感叹与无奈中度过的。

当权者不使为官,却为他准备了锤炼思想和艺术的反面环境。

他被九蒸九晒,水煮油炸,千锤百炼。

历史的风云,民族的仇恨,,正与邪的搏击,爱与恨.的纠缠,知识的积累,感情的浇铸,艺术的升华,文字的锤打,这一切都在他的胸中、他的脑海,翻腾、激荡,如地壳内岩浆的滚动鼓涨,冲击积聚。

既然这股能量一不能化作刀枪之力,二不能化作施政之策,便只有一股脑地注入诗词,化作诗词。

他并不想当词人,但武途政路不通,历史歪打正着地把他逼向了词人之道。

终于他被修炼得连叹一口气,也是一首好词了。

说到底,才能和思想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

像石缝里的一棵小树,虽然被扭曲、挤压,成不了旗杆,却也可成一条遒劲的龙头拐杖,别是一种价值。

但这前提,你必须是一棵树,而不是一苗草。

从“沙场秋点兵”到“天凉好个秋”;从决心为国弃疾去病,到最后掰开嚼碎,识得辛字含义,再到自号“稼轩”,“同盟鸥鹭”,辛弃疾走过了一个爱国志士、爱国诗人的成熟过程。

诗,是随便什么人就可以写的吗?诗人,能在历史上留下名的诗人,是随便什么人都可以当的吗?“一将功成万骨枯”,一员武将的故事,还要多少持刀舞剑者的鲜血才能写成。

那么,有思想光芒又有艺术魅力的诗人呢?他的成名,要有时代的运动,像地球大板块的冲撞那样,他时而被夹其间感受折磨,时而又被甩在一旁被迫冷静思考。

所以积三百年北宋南宋之动荡,才产生了一个辛弃疾。

1.对语段中加点的“升华”、“积聚”、“扭曲”、“魅力”四个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升华:比喻事物的提高的精炼。

B.积聚:积累。

C.扭曲:转动,曲折。

D.魅力:很能吸引人的力量。

2.下列几句是对这一语段中心意思的概括,最正确的一项( ) A.为辛弃疾造像,最贴切的题目就是“把栏杆拍遍”。

B.辛弃疾的一生是在被抛弃的感叹与无奈,中度过的。

C.历史把辛弃疾逼向了词人之道。

D.宋朝三百年里才产生了一个辛弃疾。

3.结合语境,说说语段中画线的“这股能量”指的是4.作者说:辛弃疾“像石缝里的一棵小树,虽然被扭曲、挤压,成不了旗杆,却也可成一条遒劲的龙头拐杖,别是一种价值。

”结合语境,说说这一比喻的含义。

【试题答案】1、B(押解jiè悲怆chuàng)2、B (可见一斑)3、D (在政治的锤炼中,不是政治的传声筒)4、(1)擒贼先擒王(2)梦回吹角连营五十弦翻塞外声(3)断鸿声里栏杆拍遍(4)毕竟东流去山深闻鹧鸪(5)为赋新词强说愁却道天凉好个秋 5、D 6、①是用刀和剑刻成的是蘸着血和泪抹成的。

②只图苟安而不愿去收复失地 7、这是一种比喻的说法,指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他本人的追求造就了辛词不同于他人作品的独特的美。

8、像屈原那样仰问苍天,像李白那样散发弄扁舟,像欧阳修那样寄情山水。

(句式一致,内容恰当即可) 9、①A ②材料一:反映了村民们富足的生活,淳朴好客的民风。

材料二:表达送别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3.下面加点句子强调重音表示正确的一项是( )在内蒙人民的心中,王昭君已经不是一个人物,而是一个象征..................,一个民族友好的象征。

A.王昭君已经不是一个人物..,而是一个象征..。

B .王昭君已经不是一个..人物,而是一个..象征。

C .王昭君已经不是..一个人物,而是..一个象征。

D .王昭君已经不是一个人物,而是一个....象征。

了时的笨重的战车扔到历史的垃圾堆里去。

A.他们终于脱下了那套用以标志他们身份的祖传的宽大的衣服B .那套用以标志他们身份的祖传的宽大的衣服终于被他们脱下了C .终于把那套用以标志身价的祖传的宽大的衣服脱下了D .终于使他们脱下了那套用以标志他们身份的祖传的宽大的衣服5.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的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呼和浩特,蒙古语意思是青色的城;包头的意思是有鹿的地方。

B.但在汉代,这里却是一个“草木茂盛,多禽兽”(《汉书匈奴传》)的地方C.还有人把万里长城作为“炮弹”攻击秦始皇。

D.王昭君究竟埋葬在哪里?这件事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为什么会出现这样多的昭君墓?6.下列句子中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是()A.洋洋洒洒地走进高等学府的神圣殿堂,是我梦寐以求的事情。

的人归根到底是没有读懂原著。

C.从古到今,长江、黄河拖儿带女,养育着中华民族人丁兴旺的一大家子,任劳任怨,万古长流,实在太不容易了。

D.革命先烈前仆后继,摸索救国救命的道理,是可歌可泣的苑囿:绵亘:夯筑:和亲:和解:款塞:高二语文拓展模块双基训练(4)青红皂白:三.阅读:(一)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①根据考古报告,在阴山南北麓发现了很多古城遗址,至少有二十几处。

②这些古城大部分是西汉时期的,也有北魏时期或更晚的。

③古城遗址最大多数分布在阴山南麓通向山北的峪口,也有分布在阴山北麓的,还有分布在黄河渡口和鄂尔多斯东北地区的。

④从古城分布的地位看来,几乎通向阴山以北的每一个重要峪口,都筑有城堡。

⑤特别是今日呼和浩特市北的蜈蚣坝,包头市北大青山与乌拉山之间的缺口,城堡的遗址更多。

⑥大概这两个峪口是古代游牧民族,特别是汉代匈奴人进入中原的主要通路。

⑦看起来,汉王朝在阴山一带的战略部署,至少有三道防线,第一道防线是阴山北麓的峪口和更远的地方,第二道防线是阴山南麓的峪口,第三道防线是黄河渡口和鄂尔多斯东北一带。

1.第③句介绍古城遗址的分布情况,其顺序是( )。

A.由北向南 B .由外到内 C .由多到少 D.由主到次2.④⑤两句也是介绍古城遗址的分布情况,与第③句的内容是4)A.③介绍古城遗址的分布区域,④⑤介绍古城遗址的分布地位,不重复。

B .③介绍古城遗址分布的一般情况,④⑤是举例介绍古城分布的特殊情况,不重复。

C .③是介绍考古报告中指出的情况,④⑤是作者实地考察情况,不重复。

D.③是介绍考古报告中指出的情况,④⑤是后文⑥⑦两句推论的前提条件,不重复。

3.根据有关内容,能否分析得知今日呼和浩特市北的蜈蚣坝,是当时的第几道防线?( )A.第一道防线 B .第二道防线C .第三道防线 D.第四道防线(二)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题然而现在还有人反对昭君出塞,认为昭君出塞是民族国家的屈辱。

我不同意这样的看法。

因为在封建时代要建立民族之间的友好 关系,不能像我们今天一样,通过各族人民之间的共同的阶级利益、经济基础和意识形态,主要的是依靠统治阶级之间的和解,而统治阶级之间的和解又主要的是决定于双方力量的对比,以及由此产生高二语文拓展模块双基训练(4)亲也是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出现的,有些和亲是被迫的,但有些也不是被迫的,昭君出塞就没有任何被迫的情况存在。

如果不分青红皂白,只要是和亲就一律加以反对,那么在封建时代还有什么更好的方法可以取得民族之间的和解呢?在我看来,和亲政策比战争政策总要好得多。

4.与“和亲”的“和”义项相同的一项是( )A.和衷共济B.和风细雨C.和颜悦色D.和衣而卧5.下列对选文内容的意思概括,最准确的一项是()A.我不同意昭君出塞是民族国家的屈辱的看法。

B.封建时代建立民族之间的友好关系,要靠统治阶级之间的和解。

C.在我看来,和亲政策比战争政策总要好很多。

D.和亲是改善民族关系的一种方式。

6.选文中加点的“这样”指代的是什么?7.仿照“如果不分青红皂白,只要是和亲就一律加以反对,那么在封建时代还有什么更好的方法可以取得民族之间的和解呢?”用“如果……那么……”造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