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尔基《母亲》ppt课件
16
地下党员尼古拉·伊凡诺维奇,把母亲尼洛 芙娜接到自己家里居住。母亲自动要求做革命工 作,她经常和尼古拉的妹妹索菲亚一道到农村去, 把禁书、传单带给农民。叶戈尔由于生病去世, 工人们在送葬时,与警察发生了冲突。母亲援救 了一个受伤的铁匠,把他送回家,并亲自照料他 养伤。
3
写作背景 1902年,高尔基受列宁的委托,由芬兰去美国
进行革命活动,到国外去为党筹划经费,更主要的 是要利用他的影响,通过他的宣传,赢得国际上的 民主力量对俄国革命的支持。
由于当时的国际形势,高尔基这次欧美之行,
就其政治与经济目的来说,均末圆满完成。高尔基 在美国募集的款项,总数也不过一万美元。美国资 产阶级甚至采用逐出旅馆的手段阻挠高尔基在美国 的活动。但高尔基仍针锋相对地战斗在资本主义世 界的心脏之中。他接连写出了九篇猛烈抨击资本主 义社会制度的文章。
高尔基在美国期间最重大的收获,是写出了社会 主义文学的奠基作品《母亲》。
4
《母亲》取材于1902年索尔莫沃工人 “五·一”游行事件,游行的领导人扎洛 莫夫等被捕,同年10月被判处终身流放。 高尔基在游行前就听说过扎洛莫夫,游行 以后,他和继续儿子事业的扎洛莫夫的母 亲安娜有了交往。
小说突出塑造了自觉为社会主义事 业而奋斗的巴维尔及其在现实的教育下由 逆来顺受转变为坚定的革命战士的母亲尼 洛夫娜的形象。
11
巴威尔隔壁住着工厂伙夫雷宾。他出身 农民,当过三年兵,满脸大胡子,有着黑色 的脸笼和黑色的眼睛,为人正直而大胆。他 对巴威尔家的工人感兴趣,但他不相信革命 书籍,认为一切书都是知识分子写的,而知 识分子就是老爷。他只相信圣经,并和巴威 尔展开了激烈的争论。
12
工厂经理要工人去填平沼地,引起工 人不满。老工人西佐夫和巴威尔商量,准 备发动一次罢工斗争。 “沼地戈比”事件 是巴维尔第一次领导群众进行的斗争,巴 维尔在群众大会上向工人宣传革命道理, 积极领导这场斗争。但因当时群众还没有 觉醒,巴维尔也缺乏领导斗争的经验,斗 争失败了,巴维尔被捕入狱。通过监狱生 活的锻炼,巴维尔进一步提高了觉悟,同 时逐渐掌握了斗争的艺术。
15
五一节到了。工人们要举行一次示威游行。 出狱后的巴维尔,重视做发动群众的工作。为 了把工人运动从自发的经济斗争提高到自觉的 政治斗争,游行时,巴维尔高举红旗开路,群 众聚集在他的周围。“像铁屑被磁石吸住了一 样”。当反动派出动大批武装警察镇压群众时, 巴维尔坚定勇敢,毫不动摇,表现了大无畏的 英雄气概和对革命事业的无限忠诚。巴威尔为 首的几个工人被逮捕。母亲她把游行的红旗从 地上拾了起来,暗暗藏在身上,带回家去。宪 兵再次到母亲家搜查,这时,她已“不惊奇, 也不害怕”了。
8
母亲尼洛芙娜长得很高,稍稍有点驼 背,她那被长时期劳动和丈夫殴打损坏了 的身体,行动起来一点声响也没有,而且 老是侧着身子走路。她是一个胆怯的,老 是提心吊胆的妇女。她为儿子暗暗地流着 眼泪。
9
但年轻的巴维尔生活在工人运动蓬勃 发展的时代。在革命知识分子的帮助下, 他和工人们组成了马克思主义工人小组, 勤奋地学习革命理论,懂得了资本家的剥 削是工人痛苦的根源。随后在工厂里散发 传单,向工人作宣传工作。他意志坚强, 头脑清醒,不但赢得了工人小组成员的爱 戴,而且使广大工人群众对他满怀敬慕。
13
巴威尔的同志叶戈尔告诉母亲说,他们准备 印一批传单到工厂去散发,这样敌人会认为散发 传单的并不是已捕的安德烈、巴威尔,可以促使 他们早日被释放。母亲自动要求到工厂去散发传 单。她以替女商人玛利亚送货为名,把传单带进 了工厂,散发到工人群众中,迷惑了敌人。结果, 安德烈被释放出狱。母亲这一革命行动,使她和 革命都更加靠近了一步。接着,巴威尔也被释放 了。当他知道母亲到工厂中送传单的事情时,他 激动地对她说:“一个人要是能够称自己的母亲, 在精神上也是亲生的母亲--这是多幸福啊!”
5
6
小说一开始描绘了阴森森的工厂画面,展现 了帝俄时代工人阶级惨遭剥削的生活环境和老钳 工米哈伊尔·符拉索夫悲惨的一生。老钳工米洽 依尔·符拉索夫在工厂里是个熟练的工人,力气 最大,但得的工钱最少。他经常喝得醉醺醺地回 家。气闷时,便打老婆,拿妻子出气。后来,他 患疝气病默默地死去了。
7
他的儿子巴威尔也是个钳工。开始, 他走着父亲的老路,喝得酩酊大醉回家, 跌跌撞撞地走到门旁的角落里,象他父亲 那样捏着拳头在桌子上敲着,呼喊他母亲 “拿饭!”当母亲责备他时,他回答说: “大家都喝酒。” 不久,他和年青人一道 出席晚会,学会了跳舞,每逢假日喝得烂 醉,第二天起来,总是“头痛、胃痛、脸 色苍白、没有精神”。
14
雷宾到去农村以《圣经》宣传革命,但遭到 失败。他回来请教巴威尔,要求看禁书。他承认 工人象鸟儿一样无私,农民虽遭到老爷们残酷的 剥削,但他们私有观念很重,只有工人才能领导 革命。他对巴威尔说:“请帮助我吧!请给我一 些书读读吧,要那些读了以后使人激动不安的书。 应当把刺猬塞进脑壳里,浑身是刺的猬。”他从 巴威尔那里把禁书带回农村去,在农村展开革命 宣传活动,成为一个农民革命家。
10
在他们家里,常有些青年人来聚会,他 们在一起阅读,争论。这些话,母亲过去从 未听过,她感到那样新鲜而又亲切,感到很 有道理,她问儿子说:“我不懂,有什么危 险和值得禁止呢,不是一点坏处都没有吗?” 巴威尔说坏处自然是没有的,但政府要迫害 他们,将来还有坐牢的危险。母亲感到忧虑, 但她看到来聚会的人都海上 狂风卷集着乌云 在乌云和大海之间 海燕像黑色的闪电 在高傲地飞翔
1
2
高尔基(1868~1936):全名马克西姆·高尔基。 前苏联作家、诗人、评论家、政论家、学者。生 于一个木工家庭。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奠基 人,无产阶级艺术最伟大的代表者、无产阶级革 命文学导师、苏联文学的创始人之一。1892年用 笔名“玛克西姆·高尔基”发表处女作短篇小说 《马卡尔·楚德拉》,从此专心从事写作。代表 作有,散文诗《海燕之歌》,长篇小说《母亲》, 回忆录《列夫·托尔斯泰》和特写《列宁》,自 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和《我的大 学》。1936年6月18日在莫斯科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