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现代西方哲学中的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

现代西方哲学中的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

现代西方哲学中的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
内容摘要:现代欧洲哲学的发展得益于现代欧洲社会的发展,现代欧洲社会学科林立、各具特色,哲学也经历了更新换代的变化。

其中,科学主义与人文义在现代欧洲哲学中既有分歧,又有相容。

本文通过浅略的解读现代西方哲学中的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浅陋的提出几点对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认识。

关键词:科学主义、人文主义、解读、认识。

现代欧洲哲学最基本的两个特征是:提出反形而上学的口号和明确非理性的主题,而且这也是欧洲哲学从近代想现代转变的两个根本标志。

现代欧洲哲学有很多流派。

按本质特征分,现代西方哲学可分为唯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两大阵营1。

科学主义又叫做实证主义,一般包括三个哲学流派:实证主义、经验批判主义、逻辑实证主义。

人本主义一般包括意志主义、生命哲学、存在主义三个流派2。

一、科学主义
科学主义,也称唯科学主义,英文是“scientism”。

是一种以科学理性为标准的一种特殊的理性主义,主张以自然科学技术为整个哲学的基础,并确信它能解决一切问题的哲学观点。

盛行于现代西方。

它把自然科学奉为哲学的标准,自觉或不自觉地把自然科学的方法论和研究成果简单地推论到社会生活中来。

如美国新实在论者要求哲学家效仿科学家;美国哲学家W•奎因则说,认识论就是生物学对自身的运用。

科学主义在尊重科学经验与事实的名义下,推行不可知论和主观经验主义的基本特征在一定条件下起到了解放思想的作用同时,也造成了相对主义和虚无主义的蔓延以及丧失终极关怀。

1赵敦华:《现代西方哲学新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4页。

2陈志坚:《哲学简史(欧洲卷)》,北京,线装书局,2006年,第249页。

科学主义(scientism)在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就已出现。

德国哲学家狄尔泰在十九世纪末主张人文学的研究方法与科学方法不同:人文学应该“主观”,与科学的“客观”相对,并批评那种试图将科学方法应用于人文学(指法律、艺术、历史和宗教)研究的思想为科学主义。

强唯科学主义是指“对科学知识和技术万能的一种信念”;弱唯科学主义是指“自然科学的方法应该被应用于包括哲学、人文和社会科学在内的一切研究领域的一种主张”。

3可以说,科学观点把人看成是自然秩序的一部分。

二、人文主义
现代的人文主义开始于启蒙运动,在启蒙运动中人文主义被看做是不依靠宗教来回答道德问题的答案。

在启蒙运动的人文主义中,超自然的解释一般被忽略,人们将这种人文主义也称为“世俗人文主义”。

人文主义(humanism)是指社会价值取向倾向于对人的个性的关怀,注重强调维护人性尊严,提倡宽容,反对暴力,主张自由平等和自我价值体现的一种哲学思潮与世界观。

严格的说,人文主义并没有统一的定义。

因为许多不同的人称自己或被称为人文主义者,而他们的世界观以及他们对“人”的观念可能很不相同。

有些人文主义观念互相之间非常矛盾。

在自由民主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和新教或天主教的思想学派中都有人文主义的派别。

甚至古罗马的时候就已经有今天可以被称为人文主义的思想流式。

那时的人文主义当然与文艺复兴或启蒙运动的人文主义非常不一
3《Webster’s Third New International Dictionary》,United States of America,Merriam-webster Inc, 1986.P2033.
样。

约翰•沃尔夫冈•歌德和弗里德里希•席勒的人文主义往往被称为历史主义,而威廉•冯•洪堡的人文主义则与启蒙运动的人文主义完全不同。

文艺复兴时期哲学被看作是思想的根本,而在洪堡的时期科学被看作思想的根本。

人文主义这个词实际上很晚才出现,它来自与拉丁文中的“humanitas”,古罗马作家西塞罗就已经使用过这个词了。

德国启蒙运动时代的哲学家将人类统称为“humanity”,当时的人文主义者称他们自己为“humanista”。

而“humanism”这个词却一直到1808年才出现。

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核心思想,是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的社会思潮,也是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的最初形式。

它肯定人性和人的价值,要求享受人世的欢乐,要求人的个性解放和自由平等,推崇人的感性经验和理性思维。

而作为历史概念的人文主义,则指在欧洲历史和哲学史中主要被用来描述14到16世纪间较中世纪比较先进的思想。

一般来说今天历史学家将这段时间里文化和社会上的变化称为文艺复兴,而将教育上的变化运动称为人文主义。

人文主义大概具有以下特点:第一,人文主义集中焦点在人的身上,从人经验开始;第二,每个人在他或她自己的身上都是有价值的这种价值叫做人的尊严——其他一切价值的根源和人权的根源就是对此的尊重。

这一尊重的基础是人的潜在能力,而且只有人才有这种潜在能力:那就是创造和交往的能力,观察自己,进行推测、想像和辩别的能力。

这些能力一旦释放出来,就能使人有一定程度的选择和
意志自由,可以改变方向,进行创新,从而打开改善自己和人类命运的可能性;第三,思想不能独立于它所存在的社会和历史背景,同时也不能把它简单地归结为替个人经济利益、阶级利益或者性的方面以及其他方面的本能冲动作辩解。

三、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
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是人类在实践中创造出来的最为宝贵的两种精神。

二者之间有着共生互补的关系。

在人类社会的改造建设中,只有将二者并重,才能保证发展实践的正确取向和成功。

纵观人类漫长的发展历史,从早期的宗教、神话与医学、化学等自然科学是共生于一个知识体系中的,科学知识与人文知识一开始呈现出的是相互交错、交相发展的融合态势。

随着人类认识的发展,科学虽然与神话、宗教渐渐分离,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但它总难以完全割舍同形而上思辩等人文观念的联系。

两者关系如同火车和车轨,少了车轨,火车形同摆设,而缺了火车,车轨的存在毫无意义。

但自西方启蒙运动兴起以来,随着宗教神学统治的溃灭,自然科学的振兴,西方社会的工业化进程以空前的速度在推进。

这一时期,科学的飞速发展让人类尝到了甜头,人类对科学的推崇大大加深。

于是,科学知识与人文知识的分离倾向便开始滋长。

19世纪末,德国思想界掀起了一股将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严格对立起来的强大思潮。

至20世纪二三十年代,逻辑实证主义更是把这种对立推向了极端。

其结果是自然科学逐渐占据了人类思维的中心,而人文科学的阵地则
逐步陷落。

4伴随着科技的迅速进步,环境污染、资源枯竭、气候变异、生态失衡等问题愈加严峻。

两种不同的主义如同两个集合,当两个集合相交时,它们才能有交集(相通的)与独立的部分(相斥的),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只有在不断的碰撞中才能完善自己。

人类文化同时包括着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人类精神同时也包括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

在科学视野中,人们得到的是抽象,失去的是形象;得到的是本质,失去的是丰富多彩;得到的是精细的细节,失去的是朦胧的整体类。

科学对世界进行无情的穿透分割,从而获得精确的抽象。

在人文视野中,人的想象、希望、需求、情感等等,随着观察为观察的目的,一同注入这个世界中,在诗人和艺术家眼中,世界变得五彩缤飞,它是一个永远焕发着幻想憧憬的未知世界。

科学主义则力图将目光避开人,尽量做到更加彻底理性的,而人文主义则始终关注着人,以人作为价值的唯一取舍。

它们相互依存并相互补充,由此构成了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不可或缺的两种基本方法和力量。

只有在科学精神的指引下,科学技术才能获得不断进步,从而也才能在物质上为人类的幸福生活提供保障;而科学技术只有在人的调控下,在高尚的人文精神的导引下,才会尽可能充分地发挥出积极正面的效应,缩减负面影响,从而真正造福于人类。

4杨寿堪,李建会:《现代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及其走向》,《学术月刊》,2001年第11期,第9页。

参考书目:
赵敦华:《现代西方哲学新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

陈志坚:《哲学简史(欧洲卷)》,北京,线装书局,2006年。

《Webster’s Third New International Dictionary》,United States of America,Merriam-webster Inc, 1986.
杨寿堪,李建会:《现代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及其走向》,《学术月刊》,2001年第11期。

[美]理查德•塔纳斯:《西方思想史》,吴象婴、晏可佳、张广勇译,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7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