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反思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

反思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

反思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的概念、两者在发展中的关系、两者各自的局限性、两者融合的必要性以及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在中国的发展现状。

关键词:科学主义人文主义斗争融合一、科学主义在哲学上,科学主义是指由于科学的过分膨胀而导致的对科学的工具价值和科学原则的无限扩张,以至视科学为万能。

科学主义,是一种主张以自然科学技术为整个哲学的基础,并确信它能解决一切问题的哲学观点。

盛行于现代西方,它把自然科学奉为哲学的标准,自觉或不自觉地把自然科学的方法论和研究成果简单地推论到社会生活中来,是在当今世界有决定性的思考方式。

科学主义应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强调科学知识是人类知识的典范,用它可以解决人类所面临的所有问题,世界的一切,包括生命、情感、思想、精神等,迟早都可以化约为科学认识的范围与对象;第二,科学的方法万能,应该用于包括人文科学在内的所有知识领域,强调只有科学方法才是认识世界(包括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唯一正确和有效的方法。

科学主义“是那种把所有的实在都置于自然秩序之内,并相信仅有科学方法才能认识这种秩序的所有方面(即生物的、社会的、物理的或心理的方面)的观点”。

二、人文主义“人本主义”(Humanism)一词,源自拉丁文的Humanitas,最早意思是指“人性”、“人情”、“万物之灵”,现在的人文主义,是指社会价值取向倾向于对人的个性的关怀,注重强调维护人性尊严,提倡宽容,反对暴力,主张自由平等和自我价值体现的一种哲学思潮与世界观。

它主张一切以人为本,反对神的权威。

宣扬个性解放,追求现实人生幸福;追求自由平等,反对等级观念;崇尚理性,反对蒙昧。

人文主义思想发端于古希腊哲学家普罗泰戈拉的箴言——“人是万物的尺度”。

作为对所向往的人性的追求,它在文艺复兴时期扬弃了狭隘的哲学体系、宗教教条和抽象推理,把价值由以神为本转变成以人为本,鼓吹思想自由和个性解放,以致成为一种普世文化; 到了19世纪,西方学者开始用“人文主义”一词来概括整个思潮。

其基本内容为:(1)肯定人的价值,称颂人的特性和理想,反对中世纪神学抬高神、贬低人的观点;(2)要求享受人世的欢乐,注重人的现世生活的意义,强调按照人的自然本性生活,反对中世纪神学的禁欲主义和来世观念针;(3)要求人的个性解放和自由平等,强调人的自由意志、品德、努力和才能,反对中世纪的宗教栓桔和封建等级观念;(4)推崇人的感性经验和理性思维,提倡用知识造福人类,反对中世纪教会的经院哲学和蒙昧主义。

人文主义作为一种思潮,其主流是市民阶级反封建、反中世纪神学世界观的新文化运动。

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的思想基础是抽象的人性论。

他们用抽象的普遍人性来反对和代替中世纪的神性,追求的是资产阶级的理想土国。

现在,人文主义泛指关于人的本质、意义、使命、地位、价值、特性等的理论和学说,它认为人和人的价值具有首要的意义。

人文主义的思想菁华和终极意义在于以人为本,以纯真的爱和天赋的善追求人类的最大福祉。

人文主义的基本思想是:以人为中心,肯定人的自身价值和存在利益;反对禁欲主义,主张人应当追求现世幸福;提倡人的全面发展和自我实现。

在人文主义的演变过程中,它始终强调对人本身的研究,始终关注人在历史中的主体地位认为人高于一切。

它倡导以人为本,主张尊重人(尤其是个人)的价值、尊严和权利,它曾经和科学主义一起,无情地审判了那种以神(上帝)为本位的宗教神学以及反人性的封建宗法制度,极大地激励了人类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当代人文主义坚决主张科学的出发点和归属点应该是也只能是人,科学必须有利于社会进步和人类幸福。

三、近代科学与人文的双重关系:分裂与合流在古代和中世纪,人文和科学本来就是并蒂莲,在文艺复兴时期昌盛的人文主义反对蒙昧主义,崇尚理性和智慧,主张探索自然、研究科学、追求知识,从而成为近代科学的助产士;而科学的问世和蓬勃发展也为人文主义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持和物质资源。

18世纪以来,经典科学的羽翼日益丰满,科学主义随之相伴而生。

科学主义固然有助于提高科学的威望,促进科学的建制化,但是它的过分张扬和强势“中轴”地位,客观上对人文主义构成某种挤压。

加之人文主义既未摆脱先天的贵族式的夜郎自大,又盲目沉溺于对科学的无知,从而导致两种文化分道扬镳,造成人类文化发展的失衡。

20世纪以来,由于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而带来的环境污染、人口爆炸,特别是两次世界大战给人类的灾难,使人们逐渐认识到现代科学的危机,是科学丧失了它的活生生的人的意义,是科学对人的存在或人的生活的遗忘,实际上也就是科学对自己所由此产生和形成的实践基础的遗忘而造成的。

用胡塞尔的话来说,现代人让自己的整个世界观受实证科学支配,并迷惑于实证科学所造成的“繁荣气。

这种现象意味着,现代人漫不经心地抹去了那些对于真正的人来说至关重要的问题。

只见事实的科学造成了只见事实的人。

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的冲突、抗衡,成为现代思想文化发展的基本矛盾和动力,既丰富和激发了人类文化,也造成了科学与文化前所未有的割裂和对立。

科学主义以科学、学问、技术理性为中心,人文主义以人化、人本、人道为中心。

它们是人类文明之树上的两颗灿烂的果实,是一对孪生姐妹。

通过回顾20世纪哲学思潮的发展与演变,我们可以发现这对孪生姐妹并没有“和睦相处”。

可以说,20世纪哲学思潮的历史,是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相互冲突、碰撞、矫正、制衡,此起彼伏的二重奏。

人文主义偏重人、主体、人生、主观、个体存在、自由意志、价值、直觉、体验、情感等,与之正好相对,科学主义则侧重物、客体、自然、客观、普遍规律、因果决定、知识、逻辑、实证、理性等。

二者关注焦点的差异既显示出各自的长处和优势,也是其不足和缺憾之所在。

诚如J.S.赫胥黎爵士所言:“科学的心理的害处是理智主义和缺乏对于它种经验的价值的鉴识和推重,过度着重行动而轻视存在和感觉。

人文主义心理容易陷入的害处是轻视那种慢而无误的归纳和实验方法,对于自然的事实和法则默然无知,不一步一步地工作而相信从幻想的捷径可以达到成功。

”近代科学与人文事实上存在着双重的关系:一方面随着专业化和学科分化愈演愈烈,人文学科的阵地激剧萎缩,在教育体制上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互相隔绝;另一方面,唯人主义把人置于某种中心的位置,按照人的要求来安排世界,以唯人主义为标志的近代人文传统和以技术理性为标志的近代科学传统事实上紧密的结合在一起,共同构成“现代性”的基础。

正是现代性所要求的专业分工和力量意志,导致了科学(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与人文学科的分裂,以及人文学科的严重危机。

自然科学和技术的学科不断分化和扩张,使人文学科的领地日见狭窄,作为传统知识主体的人文学科日渐缩小成一个小的学问分支;学问普遍的科学化倾向和功利化,导致了社会科学的兴起,也使人文学科的地位进一步下降。

近代以来,运用自然科学的方法来解决社会问题的学科即社会科学日渐兴起,它们进一步挤占了传统人文学科的地盘。

人文学科甚至到了只有栖身在社会科学这个牌子才有生存机会的地步。

社会“科学”的概念取代了“人文”的概念,“功利”的概念取代了“理想”的概念;重视培养专业人才的教育体制,人为的造成了科学与人文之间的疏远和隔绝;科学与人文的分裂体现在科学对人文传统的轻视,特别是当这种人文传统不合技术理性的逻辑时。

科学与人文的分裂根源于知识体系的分科化、专业化,而知识的专科化又源于技术理性,来自那种诉求“效率”和“力量”的科学的本质。

技术理与唯人主义都是相信“力量”(power)的乐观主义。

在唯人主义看来,一切问题都是可以解决的,因为人有理性这种无限的能力。

为了解决人所面临的一切问题,技术理性广泛地行使它的威力。

唯人主义得到弘扬的地方,也就是技术理性大展宏图的地方,因为它们相互确认。

这种相互确认并不简单是人作为目的,技术作为手段,相反,手段和目的在这里混成一体,因为技术理性正是人之所以能把自己确立为价值中心的唯一根据和保证。

许多技术批判主义者批评技术的发展违背了人性的目标,是对唯人主义的背离。

其实,“技术违背了人性”,却不见得是对唯人主义的背离,因为正是唯人主义本身推动了技术的这种违背人性的倾向。

唯人主义陷入一个自我拆台的怪圈之中。

四、科学与人文的融合以下四点为科学和人文的融合提供了可能。

(1)科学具有人性,科学的人性是科学和人文融合的前提。

科学的人性是指科学家赋予科学的美好精神,换言之,科学家通过对自然界的探索来了解自然,掌握规律,为人类服务,创造美好生活,满足人类对于美好幸福的追求。

这种“人性”一直伴随着科学,成为科学的一部分。

而且,科学的人性不显露于外表,而是暗含于科学的内部。

虽然科学变得更加抽象,但它的起源和发展的本质却是人性的,每一个科学的结果都是人性的果实,都是对它的价值的一次证实。

(2)科学精神是科学与人文融合的基础。

大多数人文主义者和不少科学家都只是从科学的物质成就来理解科学而忽视科学的精神和它的内在美。

但是科学已经产生的和正在产生的无穷无尽的财富并不是主要的东西;科学的主要目的是真理的发现。

(3)科学的正确应用需要科学与人文的融合提供有力保证。

科学的滥用的恶果,使我们更加关注到科学的人性、科学精神和科学的人文关怀,更加迫切呼唤科学与人文的融合。

(4)科学和人文融合的时机已经成熟。

一方面,大多数传统的人文主义者对于科学的态度和观点已经发生改变,他们认识到科学地位的不可动摇性和科学成长强大的必然趋势,认识到科学的发展已经大大超越了单纯技术性的内容。

文学家、艺术家、哲学家准备去与科学家会合,去理解他们的精神和理想。

另一方面,一些科学家认识到了科学主义的局限性。

科学与人文这两大思想维度,各有特点,各有长短,缺一不可。

他们好比是人类认识、把握世界的“两只眼”,只有同时具备这“两只眼”,人们对世界的把握才能更全面,为此科学与人文的融合显得尤为重要。

现实的状况急需扭转,科学需要人文,人文也需要科学。

如果再不将科学与人文结合,分裂的程度就会加深,科学就会蜕化成新的经验主义而失去其生命力和美。

没有人文情怀关照的科学主义是盲目的,没有科学精融入的人文主义是虚浮的。

因此,急需改变两种文化分裂的态势,急需消除两种主义的人为对立。

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是使二者在相互借鉴的基础上相得益彰。

总之,两种文化汇流和整合的有效途径是,走向科学的人文主义(scientific-humanism)和人文的科学主义(humanist-scientism),即走向新人文主义(Neo-humanism)和新科学主义(Neo-scientism)。

科学的人文主义是在保持和光大人文主义优良传统的基础上,给其注入旧人文主义所匮乏的科学要素和科学精神。

它的创新之处在于树立科学的宇宙观或世界图像,明白人在自然界中的地位,以此作为安身立命的根基之一;尊重自然规律和科学法则,对激进的唯意志论和极端的浪漫主义适当加以节制;科学是文明的重要标志,它不仅为人文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而且自身也能够提供新的价值和意义,依靠科学自身的精神力量和科学衍生的物质力量,有助于社会进步和人的自我完善;科学的实证、理性、臻美精神以及基于其上的启蒙自由、怀疑批判、继承创新、平权公正、自主公有、兼融宽容、谦逊进取精神,也是人文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思想、科学知识和科学思维方式是我们思考和处理社会和人事问题的背景和帮手,科学人的求实作风和严谨风格值得人文人学习和效仿;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也要尽可能学习和借鉴科学方法,以拓宽视野,更新工具。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