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第一部分选择题
1.“汉帝国崩解后,中国陷入一段黯淡无光的长期动乱时代。
豪强兼并所引起的社会不安仍未解决;在一连串政治斗争的激化下,战事连绵不断,胡人入侵,社会秩序彻底瓦解。
”这段“长期动乱时代”指的是( B)
A.春秋战国时期 B.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C.五代十国时期 D.辽宋夏金元时期2.下列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阶段特征归纳正确的一项是( C)
A.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确立 B.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C.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3.下列政权中,以洛阳为都城的是( C)
①西汉②东汉③西晋④东晋⑤北魏
A.①③⑤B.①③④ C.②③⑤ D.③④⑤
4.两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水稻由原来的直播变成育秧移栽,普遍实行麦稻兼作,还发展了种桑养蚕、培植果树、种植药材等。
这表明( C)
A.南方赋轻役稀,社会相对安定 B.南方农业发达,经济重心南移
C.江南开发加速,农业多种经营 D.南方商业活跃,城市经济繁荣
5.《晋书》记载:“关中(主要是今陕西一带)之人,百余万口,率其户口,戎狄居半。
”“戎狄”最可能是( A)
①鲜卑族②氐族③女真族④蒙古族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6.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说:“舍本逐末,贤者所非。
日富岁贫,饥寒之渐,故商贾之事,阙而不录。
”这说明他著此书的目的是( D)
A.反驳“贤者”的错误理论 B.强调发展手工业
C.鼓励商人的经营活动 D.重视发展农业生产
7.中国的书法艺术源远流长,美不胜收,书法名家也是不胜枚举。
曹魏时期独创楷书书法,其楷书被后人称为绝世之作的书法家是( A)
A.锺繇 B.王羲之 C.颜真卿 D.张旭8.唐代诗人杜甫的《江南春》中写道:“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这反映出( A) A.佛教文化的影响 B.古代经济重心南移C.北方人口的南迁 D.南朝建筑技术高超9.第一手史料是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事件发生时所产生和记录的原始资料。
以下用于研究三国历史的第一手史料是( D)
A.历史剧《三国》 B.罗贯中《三国演义》
C.司马光《资治通鉴》 D.诸葛亮《出师表》
10.“皇帝对胡汉联姻非常高兴,在御座上指派各皇弟与汉族官僚的女儿联姻;他还把自己的鲜卑姓氏改为‘元宏’。
”材料反映的历史史实是( B )
A.商鞅变法 B.孝文帝改革 C.回族的形成 D.唐蕃“和同为一家”
第二部分非选择题
11.(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楚越之地,地广人希(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无积聚而多贫。
材料二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稔:丰收),则数郡忘饥……渔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覆衣天下:这里指江南地区出产的丝绵布帛可以供天下人享用)。
(1)根据材料一,概括当时江南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
(1分)
人口稀少,耕作方式落后,经济不发达。
(1分)
(2)比较材料一、二,说明江南地区经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变化原因。
(3分)
由荒凉、落后变为富庶。
(1分)江南地区雨量充沛,气候较热,土地肥沃,自然条件优越;北方人口南迁,带来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工具;兴修水利;改进生产技术;江南地区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安定;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
(2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 (3)以上探究对我国经济发展有何启示?(1分)
经济发展需要安定的社会环境;要积极引进人才;要积极引进新技术。
(1分,答出任意一点,言之有理即可)
12.(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拓跋鲜卑入主中原后,其民族意识开始觉醒,这一点充分体现在其民族优越感与自卑感的并存上。
在这种意识的驱使下,魏孝文帝借助中央集权的强制力,相继实行了
一系列汉化政策,旨在以“中夏正统”自居。
材料二
牧马图(魏晋墓壁砖画) 耕牛图(魏晋墓壁壁画)
材料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过程中,应该说汉化是总体的趋势,但是文化的融合并非只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甚至是多向的……实际上正是由于文化融合的多元格局,特别是得益于突破国家、民族、地域限制的“丝绸之路”的畅通,最终促进了南北统一后隋唐文化新的整合,造就了空前的辉煌盛世。
(1)根据材料一,指出北魏孝文帝推行汉化措施的有利条件和主要目的。
(2分)
民族意识觉醒,中央集权力量加强。
(1分)巩固北魏统治。
(1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北魏孝文帝改革前后人民的生产方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1分)
由游牧到农耕。
(1分)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汉化措施有哪些?根据材料三指出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文化融合对中国历史造成的影响。
(2分)
易服装、讲汉话、改汉姓。
(1分)促进民族交融;推动北魏政权汉化(封建化);促进经济发展。
(1分,答出任意一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