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陕西省汉中市茶产业发展规划(2013—2020年)

陕西省汉中市茶产业发展规划(2013—2020年)

陕西省汉中市茶产业发展规划(2013—2020年)茶产业是我市促进农民增收的区域性主导产业。

为进一步提升我市茶产业发展水平,促进茶农增收、茶产业结构调整和产品升级,按照《陕西省茶产业发展规划(2013—2020年)》的要求,结合汉中实际,特制订本规划。

一、发展现状和面临形势汉中产茶历史悠久,始于商周,兴于秦汉,盛于唐宋,繁荣于明清。

汉中茶区属全国四大茶区中的江北茶区,主产绿茶。

进入新世纪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各产茶县的大力推动下,我市茶产业按照“扩基地、打品牌、强管理、提效益”的发展思路和“良种化、规模化、标准化、机械化、清洁化”的要求,在基地规模、加工水平、品牌建设、产业化提升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基本情况全市茶叶产区分布在西乡、南郑、勉县、宁强、城固、镇巴、略阳、洋县8个县112个乡镇894个行政村;茶园面积在10万亩以上的县4个,5—10万亩的县2个,1—2万亩的镇24个,2万亩以上的镇10个;在南郑、西乡、宁强等县建立良种茶苗繁育基地1000亩以上,年出圃良种茶苗上亿株。

截止2012年底,全市茶园总面积达到79.01万亩,其中采摘园面积47.2万亩,无性系良种茶园比例从2005年的不到0.4%提高到2012年的27.7%;茶叶总产量达2.33万吨,第一、二产业总产值达到27.6亿元。

全市共建设茶叶现代农业园区10个,其中省级5个,市级5个;茶叶加工企业800个,茶叶经营企业653个,年产值1000—2000万元的企业22个,年产值2000万元以上的企业16个,其中市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25个,省级9个;年加工能力500吨清洁化生产线企业1个,200吨以上的清洁化生产线企业15个,清洁化生产线总数达到25条。

(二)主要成效1.标准化生产步伐加快。

2006年,省质监局将《汉中绿茶标准综合体》作为陕西地方标准正式颁布实施;2007年,“汉中仙毫”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质监总局发布了质量技术标准;市质监局颁布了《地理标志产品汉中仙毫茶》和《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汉中仙毫茶加工技术规程》。

同时,每年有计划地就标准内容开展技术培训。

各类茶叶标准的制定和颁布实施,有力地推动了我市茶叶标准化生产。

2.品牌整合成效明显。

2005年,市政府将20多个茶叶品牌统一整合为“汉中仙毫”,对外营销推广,并多次获得国内外大奖。

荣获2011“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最具发展力品牌”和“消费者最喜爱的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品牌价值13.08亿元,跻身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前二十强。

2013年4月,在享有“世界商业之窗”的第31届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汉中仙毫获得茶叶类唯一金奖。

汉中仙毫已经成为汉中绿色产业的杰出代表,也是宣传汉中的一张响亮名片。

3.科技水平不断提升。

全市茶叶技术推广机构9个,取得各项科技成果20多项。

先后引进全国优良茶树新品种20多个,成功选育出适合汉中土壤及气候特点的茶树品种5个,并在全市大面积推广。

密植速生丰产栽培技术、无性系良种栽培繁育技术、无公害、绿色、有机茶栽培技术、标准化生产技术等在全市广泛推广。

与西农大、中国农科院、安徽农大、浙江大学、湖南农大等院校和科研单位共建科研基地,建立了技术合作交流机制。

4.茶农增收效果显著。

全市45万茶农通过茶产业增收致富,仅种茶一项,茶农人均收入5804元,户均收入17375元。

同时,吸引房地产、矿产、通讯等行业资金、社会资本涌入茶产业,为产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与茶产业相关的茶艺展示、休闲观光、茶文化研讨蓬勃发展。

5.产业扶持力度进一步加大。

2007年,市政府制定了《汉中市60万亩高产密植生态茶园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2008年8月,市委、市政府作出《关于加快高产密植生态茶园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决定》,市财政扶持资金每年500—700万元,茶产业在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日益突出。

(三)面临挑战我市茶产业在稳步、快速发展过程中,还存在诸多方面制约因素,主要表现在:一是产业地位有待提升。

我市茶产业在全省虽然走在前列,但在全国处于中下水平,与外省产茶地区仍有一定差距,茶园面积仅占全国1%左右;总产量占全国1.2%;单产平均29.5公斤,远低于全国50公斤的平均水平。

二是基础设施有待改善。

我市茶园多建在山区,基础设施较差,道路、滴灌、喷灌、耕作机械、修剪机械、采摘机械等现代化设施应用率极低。

三是服务能力有待加强。

专业技术人员严重短缺,全市茶叶专业技术人员不到100人,茶叶专科院校毕业的不足20人,示范推广、检测检验、专业培训、技术指导等服务管理手段落后。

四是销售市场有待拓展。

茶产品主要以本省消费为主,外地市场占有率不高,品牌知名度仍需进一步提高,产品综合开发能力不足,产业链条短。

五是组织化程度有待提高。

规模以上龙头企业少,加工带动能力不强,茶产业专业合作组织化程度较低、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传统、分散的生产方式无法适应现代农业的要求。

(四)发展机遇随着陕南循环发展不断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不断深化和农民收入增加,茶产业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一是各级政府高度重视,为茶产业营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国家茶叶重点区域发展规划将陕南茶区列入长江上中游特色和出口绿茶重点发展区域,为产业发展提供了平台。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茶产业发展,省政府2012年底召开全省茶产业工作会议推动发展。

市委、市政府把茶产业作为循环发展、特色农业的重要支撑,要求进一步加快发展、做大做强。

茶产业在建设经济强市、文化名市、宜居富裕城市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发展的社会环境已具备,即将步入发展的快车道。

二是汉中独特的生态环境,为茶产业提供了优越的发展条件。

汉中茶区北依秦岭南屏巴山,地处暖温带和亚热带气候的过渡带,雨量充沛、气候湿润,夏无酷暑,冬无严寒;茶区环境优美、生态良好,多处于海拔800—1000米之间,年降雨量为1000毫米左右;茶区土壤肥沃,质地疏松,有机质含量高,富含有人体所需的硒、锌等微量元素,是我国第二大富硒区;气候、土壤条件均适宜茶树生长,生态条件优越,所产茶叶具有“香高、味浓、耐冲泡并富含锌硒”的特点,是业界公认的优质绿茶产区。

据初步调查我市宜茶面积可达300万亩以上,茶产业发展潜力巨大。

三是社会需求不断增加,为茶产业带来了较大的发展空间。

茶叶已经成为全球性的天然饮料,消费量一直呈增长态势,全球茶叶消费量每年以3%—5%的幅度增加,我国茶叶出口逐年增加,绿茶的保健作用得到公认,成为主要出口品种,占78%。

随着国内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茶叶保健功能的开发和茶文化的影响,消费增加已是不争的事实,目前国内茶叶年人均消费仅460克,上海、广州等人均年消费已达1000克左右,国内消费市场潜力很大。

茶多酚等茶叶有效成份的开发利用前景广阔,茶叶消费领域不断扩大。

二、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兴茶富民为目标,以市场为导向,以培育职业经营主体为核心,以标准园创建为抓手,坚持科学化布局、园区化建设、机械化加工、产业化经营的发展理念,立足资源禀赋,依靠科技支撑,扩大基地规模,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打造知名品牌,强化政策支持,提高产业综合效益,树立“优质、绿色、环保、健康”的汉茶形象,实现汉中农业经济跨越发展。

(二)基本原则1.科学规划,合理布局。

依据资源禀赋和市场需求,科学规划产业发展,明确产业发展方向,合理布局产业区域,细化产业发展内容,突出重点发展的优势区域和主导产品。

2.科技支撑,园区引领。

以科研开发、技术集成为支撑,以茶叶标准园创建为抓手,以职业技能培训为手段,集机械化生产加工、集成技术推广、产品质量控制、优势品牌创建为一体,引领现代茶产业发展。

3.市场导向,企业主体。

以省内市场为主,积极拓展国内市场,着手开发国际市场,明确产业主体地位,大力扶持企业发展,培育产业化龙头企业,以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快速发展。

4.宣传推介,品牌销售。

以挖掘茶文化提升汉茶影响,以提高茶质量打造优势名牌,以举办茶展会开拓国内市场,通过丰富多彩的茶事活动推介汉茶,使更多消费者认识汉茶、认知品牌,提升汉中仙毫品牌的市场占有率。

5.政策扶持,多元投入。

制定扶持茶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完善政策扶持机制,强化政策执行力度,以政府扶持为引导,鼓励金融资本和社会资金投入,形成多元化的投入机制,增强茶产业发展后劲。

(三)发展目标到“十二五”末,全市茶园总面积达到100万亩,茶叶总产量达到6万吨,综合产值超过240亿元。

建立现代茶叶园区60个,建设清洁化茶叶加工企业25个,新建标准化茶叶加工厂100个,优化改造加工厂300个。

到2020年,茶园总面积达到150万亩,茶叶产量达到10万吨,综合产值超过500亿元,茶农人均收入5万元以上;培育市级龙头企业50个,新增省级重点龙头企业10个、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2—3个。

同时,加快推进以茶园观光、度假休闲、茶文化展示、茶叶采制等为主的茶旅游开发,茶产业从第一、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延伸。

三、区域布局立足汉中生态条件,发挥区域资源优势,合理规划,稳步推进,规模发展,提高茶园基地规模和聚集度。

重点发展西乡、南郑、勉县、宁强、城固、镇巴六县,略阳和洋县结合实际稳步推进茶园建设。

各县要按照集中连片、规模发展的要求,大力发展无性系良种茶园。

时间四、发展重点(一)八大工程建设1.良种繁育工程坚持引进外地良种与自繁自育、自主创新相结合,大力推广适合汉中茶区栽培的平阳特早、龙井长叶、浙农117、浙农139、翠峰、乌牛早、早白尖5号以及从当地选育出的优良品种,加强高香、低咖啡因、抗旱、耐寒、抗病虫等新品种选育推广工作。

建立健全良种繁育体系,西乡、南郑、勉县、宁强、城固、镇巴六个主产茶县,每个县至少建立2—3个200亩以上的无性系良种繁育基地,争取“十二五”期间在西乡、南郑各建一个国家级茶树良种繁育场,在全市形成良种选育、繁育、推广相结合的现代良繁体系,为高质量建园提供种苗保障。

2.茶园建设工程(1)无性系良种茶园基地建设。

结合茶叶示范园区建设,抓好无性系良种茶园建设,力争建立面积在2000亩以上集中连片的无性系良种茶园100个,到2015年全市新建无性系良种茶园20万亩,使无性系良种茶园比例达到40%以上;到2020年,全市无性系良种茶园比例达到70%以上。

(2)现代茶叶园区建设。

集中力量建设一批规划布局合理、生产要素聚集、科技水平领先、产业体系健全、设施装备先进、经营机制完善、经济效益和示范带动效应明显的现代茶叶园区。

到2015年,建成现代茶叶园区60个,其中省级15个,市级20个,县级25个。

(3)低产茶园改造。

采取改土、改树、改园、改善管理等措施,对老龄低产茶园进行改造,到2015年,全市改造低产茶园20万亩,全部达到优质丰产园要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