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攻击性内隐社会认知的研究综述_李锦萍

攻击性内隐社会认知的研究综述_李锦萍

对人类攻击性及其行为的研究与控制是社会心理学及发展心理学领域内广受关注的课题。

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开始,直至近年来的认知心理学,持有不同观点的心理学家均对人类的攻击性进行大量的理论探讨和实验研究。

随着内隐社会认知理论的发展及研究方法的创新,国内外许多研究者将人类攻击性也纳入了内隐社会认知的研究领域,并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

从内隐的角度研究攻击性及行为不仅提供了认识与预防攻击性行为的新的视角,也是攻击性理论及研究的发展趋势所在。

1.相关概念1.1攻击性关于攻击性的定义有很多,不同的研究者关注点不同,所下的定义也就有所不同,至今仍没有一个统一的、绝对的定义。

总的来说,研究者主要从行为或人格特质层面定义攻击性。

如Dol-lard等人(1939)认为“攻击性是指个体蓄意对有机体实施伤害的行为”[1],强调了个体行为的目的性,并认为这种伤害意图必须有外在的攻击性行为表现,偶然的伤害行为不属于攻击性行为;Baron和Richard(1994)认为,“攻击性是指个体有意伤害他人,且他人不愿意接受这种伤害的行为”[2],这里不仅强调了攻击性实施者的意图,也包括了被攻击者的非自愿特点,所以任何自虐、自杀的行为都不算是攻击性行为;Anderson整和性地概括出攻击性模型,将攻击性界定为有意伤害他人的行为,并指出“攻击者相信其行为将伤害目标,且目标有避免伤害的动机”[3]。

也有研究者强调攻击性是一种人格特质,如Bech(1994)认为,“攻击性是一种特质,是由个体的神经结构及生理特点决定的”[4];Allen和Potkay认为攻击性是与愤怒联系在一起的,容易愤怒的人攻击性就强,攻击行为就是愤怒的外在表现[5];而Buss等人就认为攻击性包括易怒、冲动、敌对、愤怒攻击等因素,是这些因素的综合结果。

总上所述,研究者主要从攻击性的外在行为表现、个体的情绪特点、认知特点等不同侧面对攻击性加以界定和研究。

1.2内隐社会认知20世纪90年代中期,受内隐记忆研究热浪的推动,A.Greenwald和M.R.Banaji等[6]研究者提出了内隐社会认知(implicitsocialcognition)的概念,指在社会认知过程中虽然主体自身不能报告或内省某些过去经验,但这些经验潜在地对主体的判攻击性内隐社会认知的研究综述李锦萍张卫摘要:对攻击性的内隐特征的研究源自于内隐社会认知。

内隐社会认知是指社会认知过程中虽然主体自身不能报告或内省某些过去经验,但这些经验潜在地对主体的判断和行为产生着影响。

本文主要介绍攻击性内隐社会认知的相关概念、研究方法及已有研究,并对未来本领域的研究方向作简要展望。

关键词:攻击性内隐社会认知社会认知作者简介:李锦萍,女,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领域:发展与教育心理。

张卫,男,教授,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发展与教育心理。

断和行为产生着影响。

内隐社会认知是从信息加工的意识和无意识性将社会认知分为内隐和外显两个方面,内隐是相对于外显而产生的,具有间接性、积淀性、无意识性和启动性的特征。

1.3攻击性内隐社会认知对攻击性的内隐特征的研究源自于内隐社会认知。

自Greenwald&Banaji(1995)[6]首次对内隐社会认知领域进行体系化以来,由于内隐社会认知研究方法的创新和完善,内隐社会认知研究领域不断拓展和更新,许多研究证明内隐认知研究方法可以用来研究个体攻击性,且结果显示个体攻击性具有内隐特征。

Chen、杨治良等(1996)采用任务分离范式对人类攻击性行为的内隐社会认知的某些特点进行了探索,结果表明人类具有潜在攻击性[7]。

徐大真,杨治良研究表明(2001),在外显的再认测验中,男女被试均对被攻击者的分辨力显著高于攻击者的分辨力,人们更倾向于注意被攻击者;而在偏好测验中,人们对攻击者的分辨力远远高于对被攻击者的分辨力,人对攻击者更为敏感,攻击性得到充分体现[8]。

Eric和Jane(2004)用内隐联想测验的方法研究暴力游戏对个体内隐攻击性的影响,发现被试的攻击性具有自动化的特征[9]。

可见,在意识层面控制的外显社会认知中,攻击性没有充分表现,而在内隐社会认知中,人的攻击性得以表露。

也许是由于意识的监控,攻击性为同情心或社会期望所掩饰或缓冲,从而被试能够与社会的道德要求达成一致。

在内隐社会认知条件下,意识的监控被削弱,攻击性得到更多地流露,这也就说明人类攻击性具有更强的内隐性。

2.攻击性内隐社会认知的测量方法及已有研究内隐社会认知的研究方法是间接测量法,这些方法基本上也可用来研究人类的攻击性。

主要有启动测量、内隐联想测验、任务分离范式、投射测验和情境测验。

2.1启动测量启动测量是内隐社会认知领域常用的一种测量范式,主要是根据被试在不同启动刺激下的平均反应时差异来考察内隐社会认知效应。

这些启动测量关注启动刺激自动激活了内隐记忆里的什么因素。

其基本机制是:与启动刺激相关的评估的自动激活伴随着一个启动,他能产生合理评价目标的编码得益和加工过程。

如果任务涉及到词的分类,则在启动条件下会产生合理目标词归类的易化,同时对可评估的非合理目标的正确反应被抑制。

Andersonetal.,(1998)用启动范式研究武器词汇及图片与中性词汇及图片下个体对攻击性词汇的识别的差异,结果表明在武器词汇/图片条件下个体对攻击性词汇的反应时显著小于中性词汇/图片下对攻击性词汇的反应时,武器词汇/图片自动激活了个体的攻击性思维和攻击性认知[10]。

2.2内隐联想测验内隐联想测验(ImplicitAssociationTest,简称IAT),是Greenwald等于1998年提出,通过一种计算机化的分类任务来测量客体概念(targetcon-cept如白人/黑人)和属性念(attributeconcept如聪明/愚蠢)之间的自动化联系的紧密程度,以反应时为指标,从而对个体的内隐社会认知进行间接测量的新方法[12]。

其测验原理是:当两个概念联系紧密时,人们容易对其作同一反应,反应时较短;反之,当两个概念联系不是很紧密甚至存在冲突时,对它们作同一反应则较为困难,反应时较长。

用人们对不同概念作同一反应的难易程度便可获得个体内隐认知层面这两者的联系强度。

最初Greenwald等将IAT用于种族偏见的研究,他们以白人/黑人组成一对客体概念,以正性词/负性词作为属性概念,考察种族和正负性评价之间联系的相对强度,并作为内隐种族态度的指标。

该研究证明了外显和内隐种族态度存在分离:在外显测验中白人被试很少报告对黑人的偏见,但IAT测验却表明在内隐认知中这种偏见仍然存在[12]。

Greenwald等人认为IAT能避免自我报告中被试的自我掩饰(self-present),也不受按键左右、相邻反应间隔时间以及项目的数量等因素的影响。

而且IAT还可灵活利用不同的客体概念和属性概念设计出适应不同方面内隐认知的测量。

由于具备以上这些优点,IAT迅速被许多研究采用,领域涉及各类偏见和刻板印象、社会认同、自尊、自我概念、病理心理学以及消费者态度等。

国内外许多研究者也将IAT测验用于研究个体攻击性。

如Eric和Jane(2004)[9]用内隐联想测验的方法研究暴力游戏对个体内隐攻击性的影响,发现短暂玩暴力游戏后,被试的攻击性表现出自动化的特征。

国内许多研究者(戴春林和杨治良等[13],2005;张东宁和王有智[14]2005等)以攻击者、被攻击者图片或词汇为目标概念,以积极或消极词汇为属性概念,发现被攻击者图片或被攻击词汇与积极词汇联合的平均反应时显著小与其与消极词汇的反应时,表现出偏好攻击者的自动化倾向。

2.3任务分离范式任务分离范式是内隐记忆研究中最常用的一种分离意识与无意识加工的方法,最初由Tulving在1982年提出。

通常任务分离是通过不同的测量方法来实现的,直接测量(如再认、回忆等测量)用来测量外显记忆,而间接测量(如词根补全、残词补全、偏好测验等)用来证明内隐记忆的存在[14]。

ShiumAndrewChen、杨治良[7](1996)借鉴内隐记忆研究方法,以攻击性图片为材料,采用偏好判断与再认测验匹配使用的方法,考察了攻击性行为社会认知的特征。

其结果表明,再认测验中被试对攻击者的辨别率(A')明显高于被攻击者;偏好测验中被试对攻击者的偏好率明显高于被攻击者,从而证明了攻击性行为内隐与外显社会认知上存在显著的实验性分离,人类的攻击性具内隐性。

朱婵媚,宫火良(2006)等[15]在词干补笔和偏好判断的基础上采用偏好组词的方法对未成年人的内隐攻击性进行了研究,发现在未成年人身上存在明显的内隐攻击性。

2.4投射测验投射测验方法是主试向被试提供一些模糊、不确定的测验刺激,要求被试在宽松的情境下,自由地做出某种反应然后主试根据被试的反应结果推测判定被试的深层心理特征的测验方法,通常使用的投射测验有:罗夏墨迹测验、主题统觉测验、语句完成测验、绘画测验、班达完形测验和情境对话测验等等。

高桦用图片投射测验,考察了在押罪犯的攻击性内隐心理特征,结果发现在押犯与常人的攻击性在内隐心理状态下表现相近,不具有显著差异,从而得出罪犯产生攻击性犯罪行为是由于对攻击性冲动的管理、控制无效而造成的,并非罪犯与常人在心理深层上存在着攻击性差异的结果[16]。

2.5情境测验情境测验是指实验者有目的地制造一种情境,观察被试在这种情境下的行为反应。

将情境测验用于内隐社会认知的研究时,是通过选择或创设某个恰当的情境,在这个情境中,被试可完全或很大程度上放弃对自己行为的某方面的意识监控,从而让被试的相应社会认知特点在这种情境中自然而然表露出来。

高桦在对常规的情境测验进行改造的基础上用情境测验的方法考察了人在受挫情境下的直接攻击、间接攻击、自责、移情、压抑等五种反应方式。

结果发现直接攻击在内隐状态下表现突出,在外显状态下较弱[16]。

其它用于内隐社会认知的研究方法有联想法、GNAT(Go/NogoAssociationTask;Greenwald,2001)、EAST(ExtrinsicAffectiveSimonTask,De-Houwer,2001)等,这些方法被统合到内隐联想测验中,他们是对Greenwald最初提示的IAT的继承和发展。

3.存在的问题及未来研究展望综上所述,从内隐社会认知的角度研究人类的攻击性虽然还没有成熟及建立系统的理论体系,但这一领域已逐渐受到重视,且已有众多研究用不同的内隐测量方法和研究材料对人类攻击性加以研究,并取得了基本一致的结论,即攻击性确实具有内隐特征,并在一定条件下表现出来。

但是,这一研究领域仍存在许多争议,如许多测量方法的信度、效度问题(IAT的重测信度在.60以上,而各种启动程序的重测信度不到.50,其他测量方法的重测信度也不是很理想)[17];各种间接测量方法的测量机制有所不同,他们之间的会聚效度不明确,且缺乏此类研究等问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