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词义演变原因1015104-02 贾永俊摘要:由于学校的传统训诂学到今天的词汇对汉字的研究探索薪火相传、代有新作。
本文在继承前辈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将汉语词义放置在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思考,以及相关的本体语言系统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共使用了,静态和动态相结合的方法,研究的目的是探讨思想的内涵,加强对中国的语义特征的调查,然后梳理了语境与词义发展演变的脉络和规律,为现代词汇学与传统训诂学的接轨作出努力。
关键词:词义变化原因历史古今异义一、词义的变化1、词义变化的历史性。
古代和现代是一个历史概念。
研究词义变化的意义需要注意层次问题的时代。
同样是中国古代,秦、汉、不同,六代唐、宋不同,有些词只看到和现代词汇的不同是不够的,也有在古代汉语中存在着的重要变化,比如:①毙:在先秦指倒下。
《左传·哀公二年》:“郑人击简子,中肩,毙于车中。
”但简子受伤并没有死,因为战斗之后,他还向的人说:“吾伏韬呕血,鼓音不衰,今日我上也。
”但到了汉代,,“毙”有了死去的意思。
②朕:在古代从秦始皇开始被作为黄帝的自称,秦时,它是一种常见的词汇,人们也可以用。
屈原在《离骚》中说,“朕皇考曰伯庸”,到秦以后就不能这么用了。
《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人称代词,秦以前称为“我的”或“我”,从秦始皇起专用作皇帝的专用名词。
对于这种有重要时代差异的词,词典作出澄清是很必要的。
2、词义变化的地区性。
所谓词义变化的地区性,指的是在不同的方言表现古代意义的变化是不一致的,在现代汉语中的许多古老的意义可能已经改变了,甚至消失,但仍存在方言中。
例如古代“镬”“鼎”是锅的意思,这一意义在现代汉语里不存在了,但广州话称“锅”为“镬”,厦门话、福州话称里“锅”为“鼎”,这都是保留了古词语。
3、词义变化是有迹可循的。
词义的变化与不变是对立统一的关系,我们不仅要看到它们之间的不同,但也能看到它们之间的联系。
不是一个突然的变化,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比如上面讲到的“毙”,先秦是“倒下”,汉代以后指“死去”。
倒下不再起来了就是“死”。
所以“死”这个意义是由“倒下”发展而来的。
二、古今词义的演变方式词汇在日常生活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它的意义在历史变迁中逐步发生着重要变化。
首先我们必须要清楚语言具有继承性。
因此,我们不能忽视中国古文字的演变。
在我们现代词汇中,有这样一些词,它们的意义几乎没有发生变化。
如“大”,“小”,“哭”,“笑”,等等,这些都是基本的词汇是语言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语言的继承性和稳固性的重要表现。
另一方面,有一些词汇,由于语言的继承,一些很不起眼的关系。
这些都需要认真分析和日常的积累。
由于语言的继承性,是注定要发生的。
一些关系是明显的,有些关系是隐晦的。
这些都需要认真分析和日常的积累。
1、词义的扩大。
词义的扩大是指概念的外延扩展,引申后的词义所反应的客观对象的范围比原来扩大了。
词义从古义过渡到今义,所反映的客观事物的范围随之扩大,即由部分到整体,由个别到一般,由狭窄到宽泛,采取了全面扩张的方式,使古义成爲今义外延的一个组成部分,这种演变称爲词义范围扩大。
(今义大于古义,古义包含在今义之中,成爲今义外延的一个组成部分。
)例:①菜:古义专指蔬菜,《说文·艹部》:“菜草之可食者。
”《礼记·学记》:“大学始教,皮弁祭菜。
”注:“菜,谓芹藻之属。
”到了宋代,菜仍不含肉、蛋等副食。
罗大经在《鹤林玉露》记载:仇泰然对一幕僚说:“某爲太守,居常不敢食肉,只是吃菜;公爲小官,乃敢食肉,定非廉士。
”这里“菜”与“肉”分别画然。
②睡:古义专指坐着打瞌睡,打盹。
《说文·目部》:“坐寐也。
”《史记·商君列传》:“孝公既见卫鞅,语事良久,孝公时时睡,弗听。
”《辞海》1979年版此例释“睡觉”,是错误的:一是情理不通,君臣相见,无睡觉之理。
二是词语搭配不当,岂能时时睡觉。
而以《说文》之古义释之,则文理顺畅。
这里司马迁写得很传神,很委婉、形象、含蓄。
他不是笼统地说秦孝公不愿听商鞅的话,而是说秦孝公不时地打瞌睡。
用了“时时睡”,指一阵阵地打瞌睡,就很传神。
后来,商鞅知道秦孝公喜欢“霸道”,于是又给孝公讲“霸道”,孝公听得非常入神,书中说“不自知膝之前于席也。
”——“前于席”三字,栩栩如生地写出了秦孝公的心理活动。
《史记·苏秦列传》:“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
”苏轼《秋声赋》:“童子莫对,垂头而睡。
”以上几例中“睡”均爲“坐寐”义。
古之“睡觉”作“寐”作“寝”。
《论语》:“宰予昼寝。
”后来“睡”由“坐寐”发展到各种方式的睡觉。
苏轼《海棠诗》:“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③粮:古义指外出时随身携带的(供旅行者吃的)干粮。
《庄子·逍遥游》:“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
”唐陆德明《经典释文》注:“居家爲食,行道曰粮。
”后来泛指各种粮食。
《晋书·吴隐之传》:“每月初得禄,裁留身粮,其余悉分授亲族。
”《后汉书·和帝纪》:“诏贷被灾诸郡民种粮。
”这两处的“粮”均泛指所有粮食,尤其是后面一句,能做种粮的“粮”显然不是指“干粮”。
现在所说的“粮”也是干湿生熟均可。
④皮:古专指兽皮。
今泛指多种事物的表面部分以及皮一样的东西。
成语“皮之不存,毛将焉傅”中的“皮”即爲古义。
《左传·僖公十四年》:“皮之不存,毛将安傅?”《左传·襄公二十一年》:“譬于禽兽,臣食其肉而寝处其皮矣。
”《礼记·坊记》郑玄注:“古者杀牲,食其肉,坐其皮。
”此外,“雄、雌、牙、齿”等词也表现出词义范围的扩大。
2、词义的缩小。
词义的缩小是概念外延的缩小,即后来的意义所反映的客观对象的范围,只是原来的一部分或是一个方面。
词义从古义过渡到今义,所反映的客观事物的范围随之缩小,即由整体到部分,由一般到个别,由宽泛到狭窄,采取了全面收敛的方式,使今义成爲古义外延的一个组成部分,这种演变称爲词义范围缩小。
(今义小于古义,今义包含在古义之中,成爲古义外延的一个组成部分)例如:①金:古义指金属的总称。
《说文·金部》:“五色金也。
”银注为“白金也”,铅注为“青金也”,铜注为“赤金也”,讯注为“黑金也”。
《周易·系辞上》:“二人同心,其利断金。
”《左传·僖公十八年》记载:“郑伯始朝楚。
楚子赐之金。
既而悔之,与之盟曰:‘无以铸兵。
’故以铸钟。
”这里记载楚王赏赐给郑国的金,显然指的是铜。
在那时铸兵器,铸钟鼎等均用铜。
楚王怕赏赐给郑国的铜,郑用来制造武器,所以与郑国盟誓:“不得铸兵器。
”后来这批铜造了三只钟。
我们现在称作金文的就是铸刻在各种铜器上的文字。
从文字发生学来看,甲骨文里没有“金”字,金文中有“金”、“铜”,但是没有“银”、“铁”,这不是偶然的。
这正反映冶炼技术的进步需要一个过程。
郭沫若认为铁出现在春秋时期。
可见,“金”起初是指一切金属,等铁锡银等广泛使用后,词义就发生了变化,“金”逐渐主要用来专指黄金了。
《世说新语·德行》:“管甯、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
”现在在“金属”、“五金”等复合词中还保留了古代词义的用法。
②臭:古义泛指各种气味。
既有好闻的,也有难闻的;既有香气,也有臭气。
《周易·系辞》:“同心之言,其臭如兰(气味象兰草一样芳香)。
”在表示秽气时在“臭”之前加“恶”,如《礼记·大学》:“如恶恶臭。
”“恶臭”指难闻的气味。
后来又泛指各种气味而专指秽气,如大家熟悉的一句话:“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也;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也。
”这里“臭”和“香”相对,显然指秽气。
③宫:古代所有人居住的房子都称“宫”。
《说文·宀部》:“宫,室也。
”《周易·困卦》:“入于其宫,不见其妻,凶。
”《墨子·节用中》:“古者人之始生,未有宫室之时,因陵丘掘穴而处焉。
”《经典释文·尔雅音义》:“宫,古者贵贱同称宫,秦汉以来,惟王者所居爲宫也。
”先秦无论贵贱所住的地方皆称宫,自秦始皇始专指皇帝所住的地方。
随着封建社会的灭亡,“宫”的意义范围又进一步缩小,现在指一些群衆集会的地方,如“文化宫”、“少年宫”、“科技宫”等。
④禽:古义爲飞禽走兽的总称。
《白虎通》:“禽者何?鸟兽之总名。
”《周礼·天官·庖人》:“有六禽。
”郑玄注:“宜爲羔、豚、犊、麛、雉、雁。
”《三国志·魏书·方技传》:“吾有一术,名五禽之戏。
一曰虎,二曰鹿,三曰熊,四曰猿,五曰鸟。
”后来词义范围缩小专指鸟类,如《尔雅·释鸟》:“二足而羽者谓之禽,四足而毛者谓之兽。
”⑤虫:古代对动物的总称。
《尔雅·释虫》:“有足谓之虫,无足谓之豸。
”《大戴礼记·易本命》:“有羽之虫三百六十,而凤凰爲之长;有毛之虫三百六十,而麒麟爲之长;有甲之虫三百六十,而神龟爲之长;有鳞之虫三百六十,而蛟龙爲之长;倮之虫三百六十,而圣人爲之长。
”后指人以外的其他动物,《西游记》第一回:“如今人虫之内,惟有三等名色,不伏阎王老子所管。
”再后来专指昆虫。
今方言中,鸟称虫蚁,麻雀称小虫,蛇称长虫,虎称大虫,仍可见端倪。
此外,人们的称谓“子、丈夫、丈人”等也属于词义范围缩小的例子。
3、词义的转移。
词义的转移是指词义由甲事物转移到指称乙事物,甲乙两者之间没有类属的关系。
暂:古义指突然、一下子。
《说文·穴部》:“突,犬从穴中暂出也(狗突然从穴中出来)。
”《左传·僖公三十二年》:“武夫力而拘诸原,妇人暂而免诸国。
”《史记·李将军列传》:“李广暂腾而上胡儿马。
”后意义变爲短暂的、短时的,庾信《镜赋》:“不肯片时入匣里,暂出园中也自随。
”(哪怕是短暂地出去不久也把它随身带上)再后来变爲暂时的意思。
在表示时间范畴不长久上,古今义有联系,但具体范围发生了转移,从仅表示时间“极短暂”到针对将来而言。
坟:本指大的土堆、河堤。
《楚辞·九章·哀郢》“登大坟以远望兮,”《诗经·周南·汝坟》“遵彼汝坟》”汝坟:汝水的大堤。
在远古,人死了,埋起来,并不堆土,后来在墓穴上堆土,堆成一个大堆。
所以《礼记》上说“古者墓而不坟”,是说在墓穴上不堆土。
《史记·文帝本纪》“不治坟,欲为省。
”——不去治大坟,是想节省一点钱。
后来,“坟”由土堆转指坟墓,从《说文》到《新华字典》,“坟”都只是注“坟墓”这一层意思,但必须了解其最早的意思。
叔:《说文·又部》:“叔,拾也。
从又,尗声。
”本义是拾取,捡,《诗经·豳风·七月》“九月叔苴”意思是说九月份去捡拾麻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