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犯罪对象的若干思考犯罪对象,是刑法理论及实践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长期以来,我国刑法理论存在重犯罪客体研究轻犯罪对象研究的现象,以至于对犯罪对象这一基本理论问题的认识出现了众多分歧,其中,有些分歧甚至是不符合逻辑的,这些问题必须引起我们的进一步思考。
要正确认识犯罪对象这一刑法理论中的重要问题,应当明确:犯罪对象与犯罪客体的关系,犯罪客体与犯罪对象之间是具体与抽象、一一对应的关系;犯罪对象的范围不应局限于人和物,还应包括行为规范、信息;犯罪对象与行为对象是存在区别的,二者的性质、范围及与犯罪行为的联系程度均存在诸多不同。
一、犯罪对象与犯罪客体关系辨析犯罪对象,是指刑法分则条文规定的犯罪行为所作用的客观存在的具体人或者具体物。
按照我国现行刑法理论的通说,犯罪对象是指具体犯罪行为所指向的人或事物,是犯罪客体的客观表现,任何犯罪都有犯罪客体但却未必有犯罪对象。
我国现行的刑法学教科书几乎都赞成这一观点:即犯罪对象是任何犯罪的必要构成要件,而犯罪对象则仅仅是某些犯罪的必要构成要件,任何犯罪都会使犯罪客体受到危害,而犯罪对象则不一定受到损害。
犯罪客体是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刑法惩处的就是侵害社会关系的行为,即对犯罪客体造成侵害的行为,但犯罪客体作为一种抽象的社会关系,必须通过一定的载体表现,犯罪对象是其表现形式,任何犯罪都有犯罪客体,因此从逻辑上我们应当可以得知任何犯罪都应该存在犯罪对象,因为犯罪行为不可能仅仅侵犯抽象的社会关系而不对具体的犯罪客体的表现形式造成损害。
此外,既然任何犯罪行为都会使犯罪客体受到危害,那么作为其具体体现者的犯罪对象也必定受到侵害。
传统观点的缺陷在于,将犯罪对象仅仅限于刑法分则具体规定的人和物,而没有将犯罪客体的具体体现者的范围相应扩大,以至于得出了有些犯罪没有犯罪对象、犯罪客体在任何犯罪中都会受到侵害,但犯罪对象却未必的结论。
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告诉我们,认识是从具体到抽象的,这种越过具体的犯罪对象而直接认识抽象的犯罪客体是违背马克思列宁主义认识规律的,极易导致认识上的错误。
犯罪客体作为一种抽象性的规定,要达到对其的正确认识,对于作为其客观表现的犯罪对象的认识是必不可少的,任何犯罪都是存在犯罪对象的,这是我们在刑法中必须认可的。
在刑事立法中,之所以要规定某种行为构成犯罪,不单是为了保护某种社会关系,也是为了保护社会关系的客观表现,即具体的犯罪对象。
在任何犯罪中,犯罪对象都受到了侵害或威胁,不少学者经常举例论证在有些犯罪行为中,犯罪对象没有受到侵害而犯罪客体必定受到侵害,如甲盗窃乙的财物,结果后来被追回,在这种情形下犯罪客体受到了侵害但犯罪对象——财物很可能没有受到任何侵害。
笔者认为,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笔者认为,既然刑法保护的犯罪客体——财产所有权关系受到了侵害,不可能没有具体的体现,但此时受到侵害的不是财物本身的性状发生了变化,而是所有人或占有人的占有事实或所有的事实被侵犯了。
因此,笔者认为,犯罪对象作为犯罪客体的表现形式,在任何犯罪中都是存在的,任何犯罪在侵害犯罪客体的同时,必定侵害了犯罪对象。
如上所述,造成传统观点的原因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对犯罪对象的范围界定过窄而造成的,因此,有必要重新认识犯罪对象的范围。
二、犯罪对象的范围的界定(一)我国传统刑法理论关于犯罪对象的界定早在上世纪50年代初期,我国刑法理论界就提出了犯罪对象的概念,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对犯罪对象的研究一直没有深入,只是在研究犯罪客体时顺便提及。
加之当时我国主要是接受、移植前苏联的犯罪客体理论和犯罪对象理论,很少有人对一些传统的犯罪客体和犯罪对象理论有过怀疑,到80年代未90年代初,随着我国刑法学理论的研究和探讨的不断深入,人们开始反思原有的犯罪构成理论,这其中也包含了对犯罪对象以及犯罪对象和犯罪客体关系的各种通说的反思。
归纳起来,目前我国刑法理论关于犯罪对象主要存在如下几种观点:1.犯罪对象是指刑法分则条文规定的犯罪行为直接作用的具体的人或物。
其中人是社会关系的主体,而物则是具体社会关系的物质表现或承担者,这是我国关于犯罪对象概念的传统观点。
这种观点将犯罪对象作为与犯罪客体有密切联系的事物,认为犯罪对象属于犯罪客体要件的内容。
2.犯罪对象也称行为对象,是主体的犯罪行为所侵犯或者直接指向的具体人、物或者信息。
这种观点认为犯罪对象不属于犯罪客体的构成要素,而是属于犯罪客观方面要件的构成要素。
3.犯罪对象就是犯罪客体,指的是具体的人或者物,犯罪对象应该与行为、结果紧密联系在一起。
4.犯罪对象是指犯罪分子在犯罪过程中对之直接施加影响的,并通过这种影响使某种客体遭受侵犯的具体的人或物。
我国刑法对于犯罪对象的认识也不一致:犯罪对象的范围是仅仅包括人、物还是包括其他,犯罪对象与犯罪客体的关系如何等。
(二)犯罪对象的界定所应遵循的原则犯罪对象的特殊性使犯罪对象与一般意义上的对象区别开来,同时对于确定犯罪对象的概念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犯罪对象作为对象的一种,与一般的对象具有共性。
基于此,笔者认为,在确立犯罪对象的概念时,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1)犯罪对象属于客观存在的现象范畴,应以犯罪行为能作用到的范围为限。
(2)犯罪对象在受犯罪行为作用之前,还不是犯罪对象,只是客观的自然存在或社会存在。
(3)犯罪对象在受犯罪行为作用之同时,会使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遭到破坏。
(4)犯罪对象与犯罪行为之间应是相对应的关系,不存在无犯罪对象的犯罪行为,反之,客观世界任何事物,如果不受犯罪行为的作用,也就不是犯罪对象了。
(5)犯罪对象与犯罪客体之间是具体和抽象的关系。
犯罪对象是犯罪客体的客观、外在表现,两者是同一事物的不同形态。
(三)犯罪对象的界定如果仅将犯罪对象界定为刑法分则规定的具体人或物,必定会得出有些犯罪不存在犯罪对象的结论。
笔者认为,从犯罪客体与犯罪对象的辩证关系出发,凡是能具体体现抽象的犯罪客体的具体事物,都有可能成为犯罪对象,而不应局限于刑法分则具体规定的人和物。
综上,笔者将犯罪对象的定义界定为:犯罪对象是犯罪行为作用的,能够表明犯罪客体的存在形式而为构成犯罪所必备的客观存在。
犯罪对象的外延(种类)应包括如下方面:1.人。
作为犯罪对象的人,包括自然人和人的集合体——单位。
作为犯罪对象的自然人,集多种人身权和其他权利于一身,对人的人身权与其他一些权利的侵犯最终还是体现在对犯罪对象——自然人的侵犯。
人的集合体包括各种法人或非法人单位,从更高层次上讲,国家作为全体人民的集合体,在很多情况下也可以成为犯罪对象。
如《刑法》第221条规定的损害他人商业信誉、商品声誉罪,第102条规定的背叛国家罪等,其犯罪对象都是作为人的集合体。
2.物。
物的外延是将物界定为犯罪对象之前首先需要弄清楚的一个问题。
作为犯罪对象的物比民法上作为民事法律关系客体的物的范围更加广泛,它不仅是指那种能够被人们实际支配和利用的具有一定经济价值的物质资料,而且由于刑法研究作为犯罪对象的物并不是着重物体所具有的经济价值(当然在财产关系受到侵犯时,其经济价值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是注重于研究物所体现的社会关系,因此,一些不具有经济价值的物体,往往也具有犯罪对象的意义。
3.行为规范。
主体和客体是实践活动的两极,而实践是使主体和客体这对立双方联系起来的桥梁,实践活动本身有其独立性。
行为是人的实践活动的基本形式,行为规范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形成的良好的行为准则。
行为规范作为一种客观存在,体现出多种社会关系,有其特殊性,因而应将其独立地划归为一类.但是作为犯罪对象的行为规范显然只能是合法的行为规范。
行为规范作为犯罪对象的主要是一些经济犯罪与妨害社会管理秩序方面的犯罪,如逃避追缴税款罪、走私毒品罪等。
行为规范具体包括:(1)国家的一些政治、经济、行政、司法活动。
例如选举、海关管理、税收、金融、外汇、工商管理、犯人的监管改造等。
(2)国家为维护自身、社会以及公民的安全等秩序所进行的一些活动,如国防、军备、治安等。
(3)自然人、法人(单位)的教学、科研、生活、生产、交换活动。
4.信息。
一般认为,“信息是客观世界中物质和能量运动的形式,以及自组织系统对这个形式的能动的反映”。
信息作为一种客观存在,其本身是受法律保护的,作为信息的载体,当然是一种物质的存在,如光盘、磁盘等。
信息必然体现了一定的社会关系,信息本身并不是社会关系,而只是社会关系的承担者。
但我们却不宜说信息的表现形式是光盘等,因为信息本身就是一种客观存在,当然其载体也是一种客观存在,但作为其载体的物质的价值相对来说是十分有限的,刑法所要保护的是信息而非其载体。
有学者认为,在盗窃国家秘密时,盗窃的对象就是信息。
现在许多计算机犯罪的行为对象,其实也是信息。
因此把信息列为行为对象,更符合现代科学发展的要求。
也有论者将信息视为物的一种,从而也将其认定为犯罪对象。
笔者认为,信息除了前述的一些特殊性之外,从法学理论上讲,物的范围也是不包括信息的。
因此将信息作为一种单独的犯罪对象是有利于法律学科中的有关概念的统一规定,也有利于对信息进行专门系统的研究。
三、犯罪对象与行为对象传统刑法理论关于犯罪对象所得出的一些存在诸多困惑的结论,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将犯罪对象与行为对象混同所造成的,有必要正确理顺二者之间的关系。
(一)“行为对象”概念的提出“行为对象”一词在我国刑法理论中少有提及,即便有些曾经使用过行为对象一词,其意也如同传统意义的犯罪对象的代名词而已。
何谓行为对象,笔者将通过具体的罪名展开进一步的论述。
对于伪造货币罪,按照我国刑法理论的观点,其侵犯的客体是国家的货币管理制度,由犯罪客体与犯罪对象的关系可知,作为国家的货币管理制度的承担者不可能是假币,而只能是真币。
只有真币才能体现国家的货币管理制度。
真币才是我国刑法设立该罪需要保护的对象。
犯罪分子实施该行为的目的最终也是为了用假币冒充真币。
这与我国现行刑法理论的一般观点有所不同,按我国刑法理论目前的观点,伪造货币罪的犯罪对象是假币。
显然,根据以上分析来看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著名刑法学者张明楷也认为:“行为人伪造货币是为了使用,使用就是让假货币冒充真货币,即以假货币作用于真货币。
所以,真货币是该罪的犯罪对象,真货币才体现国家的货币管理制度”。
对于假币在犯罪构成理论中应该给予何种的地位呢?根据我国刑法规定,伪造货币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伪造正在流通的货币式样、票面、图案、颜色、质地和防伪标记等特征,使用描绘、复印、影印、制版印刷和计算机扫描打印等方法,非法制造假货币、冒充真货币的行为。
很显然,假币属于该罪成立中客观方面一个不可或缺的要件,但却不是犯罪客体的表现,既然不是犯罪客体的表现,当然也就不是犯罪对象。
笔者在此将其界定为行为对象。
行为对象是构成一些犯罪不可或缺的,属于犯罪构成客观方面的,行为直接指向的客观事物,其功能在于界定行为,使其成为某种行为之所以成为特定行为的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