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专利制度发展历程简论毛克盾(湖北省知识产权培训基地、湖北民族学院法学院,湖北恩施 445000) 摘 要:通过对三次工业革命发展历程的论述发现,对于专利制度而言,技术与市场的推动作用甚为重要。
从这个角度讲,专利制度必须出生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中,而技术的飞速发展才能带来其制度上的进一步革新。
技术与市场,就如同飞机的两翼一样,推动着整个专利制度的进步。
关键词:工业革命;专利制度;技术;市场;激励创新 中图分类号:D90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135(2015)06-0069-05DOI:10.13743/ki.issn.1009-8135.2015.06.017中国古代即有“专利”一词,但其内涵更多体现的是一种对利益的垄断独享,这与现代意义上的专利的含义完全不同,依据美国宪法第一条第八款对专利的限定,国家将保障著作人及发明人就其著作及发明于特定期限内享有排他权用以促进科学与实用技艺的发展[1]。
专利制度的核心内涵是通过保护的手段促进科技的发展,因此,讨论专利制度的发展,当以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革命状况下的专利制度变革史为研究对象。
一、专利法的萌芽与确立事实上,专利最早源于欧洲各国实行的对相关新技术产品所赋予的特许生产令状。
早在公元前500年,古希腊国于意大利的城市锡巴里斯就对技术改进和提高授予专有权[2]16——对一种特殊烹调方式授予了有效期达一年的独占权[3]835。
中世纪时期,欧洲主要国家如英国、法国、德国乃至瑞士都普遍存在着颁布类似的封建特许特权令状的记录[4]177-245,而最典型的莫过于英国。
英国早期国内存在大量垄断性的行业工会,其通过行业内部的联合,不允许外国手工业者在其国内经营,这也导致英国的科技水平长期以来都落后于欧洲大陆国家。
因此到了公元十三、四世纪,英国皇室为了提升本国的科技实力,就开始以用公示令状的形式来表彰给英国带来新技术的欧洲大陆技师,赋予他们在英国利用该新技术生产的独占经营权①,比如“英王亨利三世于1236年曾授予波尔多市一个市民制作色布15年的垄断权”;[5]1273而英国历史被确认最早的公示令状是公元1331年,英王爱德华三世授予弗兰德斯(Flanders)纺织工人约翰・坎普(John Kempe)在英国拥有纺织、漂洗、染色等相关业务的独占权利[6]141-154。
这种由国王颁发的赐予相关工匠在市场中享有特权的“公示令状”(Letters Patent)便是英文中“专利”(Patent)的语词来源。
而这也被看做是最早专利制度的源头[7]92-93。
在当时,通过这样的方式,英国吸引了大量的拥有新技术的外国商人、织布工人及矿工的到来,加上英国本身在宗教和政治上都要比欧洲大陆国家自由,因此,这些新技术员工很多都留在英国安居创业,最终促使英国从一个以农业和畜牧业为主的国家向工业化国家迅速转化[8]。
①事实上早期的特许令状主要是以招商引资的形式,表现为开放国内市场给予特定的外国工商业主,但是到了15世纪左右,市场已经不再是吸引新型工商业的灵丹妙药了,因此各国开始普遍采取授予独占经营权这样的方式来吸引外国新型工商业的加入。
本文不严格区分二者。
收稿日期:2015-09-06 作者简介:毛克盾(1983-),湖北利川人,土家族,法学博士,讲师,主要研究知识产权。
基金项目:国家知识产权局软科学项目“专利制度与新技术发展的适应性研究”(SS14-B-14)阶段性成果 时的威尼斯共和国,而这里也是文艺复兴的大本营。
在公元1421年,佛罗伦萨建筑师菲利波・布鲁内列斯基(Filippo Brunelleschi)凭借为亚诺河大理石的运输设计了配备有起重机的运输船而获得威尼斯政府三年的技术专利[9]11,由此开启了现代专利制度的纪元。
公元1474年,威尼斯共和国将过去的授予新技术经营者独占许可权的商业习惯确定为法律,颁布了世界上第一部专利法,史称《威尼斯专利法》(也被称为《发明者法》(Inventor By laws),该法规定:“任何人在本城制造本城邦内先前未曾有人制造的、新颖且精巧的、经改进完善即可使用和操作的机械装置,应向本城行政部门登记,以使该发明得以应用。
未经发明人同意,本城其他人在10年内不得制造与该装置相同或者相似的产品、若有仿造者,发明人可向本城执行官告发,执行官可令侵权者赔偿100枚金币,并处销毁侵权装置。
”[10]148这是世界上第一部最接近现代专利制度的法律,它确定了现代专利法中的诸多要素,比如立法目的是为了奖励发明、可以在十年内享有独占经营权、禁止仿冒、政府对该权利进行保护与管制、发明通过登记得以应用,等等[11]。
虽然该法仅有10条,规定得比较笼统,但是它为后来的专利制度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到了16世纪至17世纪,资本主义工业已经成为欧洲国家的支柱型产业。
从历史上看,英国早期的钦赐特权制度确实吸引了很多欧洲大陆拥有新技术的优秀技师,这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推动英国科技进步的作用。
但到了伊丽莎白女王时代(1558—1602),这种君赐特权制度逐渐被异化为被英王滥用为增加王室收入的一种手段。
许多根本毫无科技含量的产品,甚至人们的日常生活必需品都被授予了特权②。
更有甚者,英王还将这一制度作为国王的赏赐来封赏其宠信的大臣。
这种状况完全背离了制度的立法目标,无论是一般民众,还是新兴资产阶级商人都对该制度深恶痛绝。
因此,掌握先进工业技术,已经控制着国家的经济命脉的资产阶级开始立法游说,要求商业上的平等,限制王权。
而愈演②比如在1561—1590年女王时期,短短30年间,女王授予了50件专利,其中甚至还包括肥皂、盐铁、糖、硫磺等等居民的必要生活用品。
在其统治后期,专利特权的授予更多是因为扩大财政收入和赏赐的需要,而不再是为了引进新技术。
以前的特权制度。
到了詹姆斯一世时期,1624年英国废除了原有的英王特权制度。
重新颁布了一部反映资产阶级利益,力求保护先进新兴技术、鼓励技术进步的法律——《反垄断法》,进一步对专利制度进行了具体规定,而这部法律也被人们称为“现代专利法之始”。
由此,现代专利制度展开了以工业革命为基础的制度发展史。
二、工业革命背景下的专利法(一)第一次工业革命中的专利制度第一次工业革命是以蒸汽机的发明与应用为标志,是人类首次实现了生产方式从手工作坊到机械化大生产的改变时期。
这次革命从18世纪中叶至19世纪中叶从英国发生,而后影响到全世界。
这次革命也标志着人类社会由农业经济时代进入工业经济时代。
由于英国较早颁布了关于专利的有关法律,因此在此后的很长一段时期里,利用法律授予的独占经营权的诱惑,促使当时的英国工业在纺织、冶炼、采矿、机械加工、交通运输等领域中取得了各种巨大的创新成就。
而在巨大利益的驱使之下,继英国之后,美国国会于1790年制定了美国第一部专利法,随后,法国于1791年也在著名的《拿破仑法典》中规定了有关工业产权的内容。
不过在这期间,“各国专利法的共同特征是专利授权时都没有明确的权利要求,而且都不进行检索和技术审查。
随后,1800—1888年间,大多数工业化国家都颁布了本国专利法,它们是:荷兰(1809)、奥地利(1810)、俄罗斯(1812)、瑞典(1819)、西班牙(1826)、墨西哥(1840)、巴西及印度(1859)、阿根廷及意大利(1864)、加拿大(1869)、德国(1877)、土耳其(1879)、日本(1885)。
英国也在1852年颁布了第一部正式专利法。
”[12]10进入20世纪,除了传统的英德法美这些老牌资本主义国家,俄国的发展也很明显。
特别是经历了十月革命之后,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崛起,形成了与资本主义世界的东西对抗格局。
而为了彰显意识形态上的优越性,苏联开始大幅度修改过去的资产阶级法律,专利法也在其中。
作为新兴国家,苏联也非常重视技术创新和保护,但是公有制的意识形态,以及为了充分体现计划经济的优越性的目的,苏联将原有的专利制度进行了巨大的改变,“创立了一套发明人证书制度。
依照这种制度,发明人和物质两方面的奖励,但该发明的权利却归国家所有,该发明的实施亦由国家掌控。
苏联曾一度废止专利法,转而实施发明人证书制度。
但后来又恢复了专利制度,在其国内实行发明人证书和专利并存的双轨制,即由申请人自行选择是申请专利还是发明人证书。
但实务中,选择申请专利的多为外国人,苏联国民绝大多数选择申请发明人证书。
”[10]150不过相对于苏联的坚持,东欧的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在二战后废止了发明人证书制度而重新恢复专利制度,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发明人证书制度是专利制度公权化的反映,不过当今世界仍然实施发明人证书制度的国家已经近乎绝迹。
(二)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的专利制度在20世纪30年代之前,主要的西方国家都坚持了专利制度,区别只是各国对于专利权的效力及保护力度的强弱。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为了缓解因为战争导致的经济萧条状况,各国陆续对专利法进行了修订,以期发挥专利法鼓励技术进步的作用而推动经济的发展。
以美国为例,19世纪后期和20世纪早期,美国开始从司法与立法上加强对知识产权的管理,进一步强化了反托拉斯政策对工业研究的影响。
国会在1898年的时候修改了专利权法,延长了美国专利局对本国企业在国内以及在其他国家内取得的专利发明的保护期限。
最高法院在1908年大陆公司诉东部纸袋公司案(Continental Paper Bag Company v. Eastern Paper Bag Company)的决议中声称包括不在生产线上的商品在内的专利权都是有效的,这扩大了为了与竞争企业抗衡而做的大型专利投资的用途。
同时“在20世纪最初20年里,美国国会也采取了一系列的其他措施,比如增加专利局的检查人数、改进内部考察程序,把专利局从一个内设机构转化为一个商业部门——负责代表美国工业利益的代理机构。
这些专利局的政策和机构的改变,部分是为了提高知识产权建立程序的速度和一致性。
知识产权越受重视,越清晰,就越能促进获得和出售工业技术市场的发展。
司法上对严格的专利申请政策的宽容进一步提高了专利权在合作策略中的价值。
”[13]587由此,专利与技术的价值从制度上被美国政府提到了显要之处。
但是这样过于夸大专利推动作用的做法也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专利权的滥用。
当时也兴起了一阵反垄断潮。
美国企业一方面借助美国政府扶植,通过研发继续保持技术优势,另一方面也通过设定相应的交易规则来争本国专利,这便促使了当时的各大企业通过专利许可协议来绕过反垄断法的规制,寻求市场上的垄断地位。
比如“专利权许可为通用电气公司和杜邦公司参与战争期间化学和电力设备行业的国际卡特尔同盟提供了基础……并声称,在对许可权的商业性利用方面做出排他性的许可安排和限制不会违背美国的反托拉斯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