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西宁城市空间变迁2013,7,28

西宁城市空间变迁2013,7,28

青藏高原河谷型城市空间发展研究——以西宁为例[摘要] 区域经济加速增长、城市快速扩张的同时,区域、城市问题日益突出。

在资源环境条件约束下,“精明增长”、“生态城市”、“低碳城市”、“复合城市”等城市发展理念和模式应运而生。

青藏高原普遍发育河谷型城市,但规模不大。

河谷相对于海拔较高的内部腹地“高平原”而言,人口、产业的集聚效应强、发展速度较快,是城市发展的最佳区位。

分布于海拔较低位置的河谷城市,因特殊的地理环境特征,在其产生、形成和发展都存在独特的内在空间秩序和特定的空间发展范式。

本文以西宁市为例,截取1949~2011年统计数据,从城市空间结构演进的视觉做出判断。

西宁市作为青藏高原第一大城市,具有高海拔、河谷型的自然特征,也因特殊的自然区位赋予“桥头堡”和“宜居城市”的城市职能,与国内其他省会城市及河谷型城市相比,城市空间扩张突出表现:①城市空间扩张,由于受到河谷地形的限制,其发展带有鲜明的西北内陆地理环境背景下河谷型城市的发展一般特征,也因立体开发中受海拔高度、土体结构、地势的限制约束,立体开发相对不明显。

②城市职能构建中,既要满足中心城市本身发展的一般需求,更要承担高原腹地人们选择适宜居住地的任务,进而在城市用地结构中城乡居住用地增速明显。

③城市空间快速拓展背景下,必须将如何处理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作为第一要务。

但因城市早期快速发展阶段注重“生产功能”,所积淀的基础环境在围绕“宜居城市”建设中城市绿地远不能满足城市发展的需要;围绕中心城市建设水、土自然资源约束明显。

④城市发展的驱动要素,突出体现其来自外部强大的推动作用,进而使区内城镇发育突出表现省会中心城市规模快速扩张、周边城镇基本处于初期或向成长阶段转型的过程,中心城市“孤立”发展的特征明显。

因此,基于西宁城市发展的现有基础,围绕如何推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认为:①从区域整体性的视觉,科学制定城市未来的发展。

②科学研究城市适宜性发展的规模。

③形成城市发展“精明+生态”良性互动的格局。

④加强生态廊道体系建设。

[关键词] 河谷型城市青藏高原西宁市空间扩张1.前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全面实施及不断深化,使西部地区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跨越发展的时期,由此引致区域经济加速增长、城市快速扩张的同时,区域、城市问题日益突出。

在资源环境约束下,“精明增长”、“生态城市”、“低碳城市”、“复合城市”等城市发展理念和模式应运而生,为其城市的可持续和谐发展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依据。

中国西部城市发展既有着一般城市化推进中的规律,也有跨越发展中的矛盾,更有特定环境背景下发展的轨迹。

因此,建立空间结构有序化演进学说,使之成为能够与产业结构演进理论一样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同等重要的作用,是我国未来10年经济地理学学科建设的若干重大问题之一[1]。

河谷型城市是西部城市发展的主要类型,它们作为一个地区的经济、政治、文化、交通中心,是所在区域经济体、生产关系集中地,也是区域生产力构成的集散中心,在整个西部区域城镇体系中处在关键的环节,共同构成了西部区域发展的基础。

河谷型城市由于独特的内涵而具有以下一些共同特点:地貌对城市发展格局的强烈限制而迫使城市随地貌的格局而布局;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必为群组形态,城市布局一般具有明显的组团特征;城市发展主轴一般沿河流主河道伸展,呈现带状密集空间结构;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必将跳出河谷,向外围寻求支撑点,如卫星城镇等[2]。

由于地形格局的原因河谷型城市在城市容量与规模上,受到明显的限制,同时伴随着城市病(如环境污染、交通问题等)也比其他类型城市出现的时间早,而且显得更为突出和严重。

另外受到河谷形态的影响,河谷型城市布局独特,一般呈现出带状空间格局,而且两边山体的存在也导致城市层次分明,立体感强,城市景观与其他城市有显著差别[3]。

青藏高原普遍发育河谷型城市,但规模不大。

河谷相对于海拔较高的内部腹地高平原而言,人口、产业的集聚效应强、发展速度较快,是城市发展的最佳区位。

分布于海拔较低位置的河谷城市,因特殊的地理环境特征,在其产生、形成和发展都存在独特的内在空间秩序和特定的空间发展范式。

基于生态文明建设,探索具有青藏高原特色的城市发展范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以是青藏高原第一大城市——西宁市为例,截取1949~2011年统计数据,从城市空间结构演进的视觉,实证分析特定环境背景下城市发展的脉络及演进特征,为进一步构建更加适宜的城市提供实践指导。

2.西宁城市空间演进的过程西宁市地处我国三大自然区的交汇处,黄河支流湟水谷地中部西宁盆地内;地理位置于36°12′27″~37°30′09″N,100°47′56″~101°56′49″E。

区内湟水及其支流南川河、北川河分别从西、南、北三面汇合于盆地中心,并向东贯穿全市;周边山地起伏,呈现“四山夹三河”的地貌格局;盆地呈东西狭长带状延展,长约35km,南北宽3—5 km不等,最窄处约2 km;平均海拔2250—2600m;年平均降水量380mm、气温7.60C、蒸发量1363.6mm,全年降水60%集中在6—9月,夏季平均气温17—190C,属内陆半干旱型气候[4]。

西宁市总面积为7665km2,市区面积是350 km2;行政范围包括四区三县(市区为城西区、城北区、城东区、城中区及所属大通、湟源、湟中三县)。

西宁市自西汉建立西平亭起始,是已有2100多年的高原古城。

历史上这里曾是“丝绸南路”、“唐蕃古道”的必经之路,素有“海藏咽喉”、“青藏门户”的战略地位。

而今是青海省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也是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及国家主体功能区建设中青藏高原重点开发的区域。

城市建设因特殊的区位而孕育,也因适宜的发展机遇而兴盛。

纵观西宁市城市发展,梳理其变迁的历程表现出:①1949年以前,城市萌芽、缓慢增长期。

截止1949年,城市用地面积为3 km2,人口约7万人[5];随着历史变迁,城市由单一的军事要塞,逐步突出了联通中西方及高原腹地与中原的交通枢纽、贸易中心的职能。

②1950~1980年,城市快速成长期。

新中国成立后,因联通内外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一大批工业企业的布置,城市用地产生明显的功能分化,以工业组团为主导依次沿河谷形成北川、东川、南滩、西川、南川5个工业区。

致使城市空间形态以旧城区为中心、以东西为主轴的团块状转变为放射“十字”形格局。

1980年,城市用地面积达43km2,市区人口增长到42. 9万人[6]。

③1980~2000年,城市调整发展期。

一方面围绕优化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呈现土地“退二进三”的功能置换,带动城市空间更新;另一方面在旧城外缘相继开始建设商品化住宅小区;并强化城市生态服务功能建设。

2000年,城市用地面积达75 km2,人口为77.3万人[7]。

④2000年~至今,城市组团发展期。

一方面通过调整行政区划,进一步增强中心城市的承载能力;另一方面通过园区建设,突出中心城市发展职能。

2011年,城市用地面积达128.4 km2,人口134.76万人[8]。

3.西宁城市空间扩张基本特征3.1城市空间呈现阶段性扩张过程西宁市域面积由1949年不足30 km 2,增加到2011年的7665 km 2;城市用地面积由3 km 2增加到128.4km 2,年均增长分别是9.35%和6.25%。

城市用地面积不断扩展的同时,出现两个明显增长的阶段:1949~1978年,是高原新城“嵌入式”建立现代工业综合体系的重要阶段;2000~2011年,是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优化产业结构建立区域特色产业体系阶段。

进一步通过:①城市扩展速度指数和城市用地扩张强度指数 [9],反映其在1956、1965、2005、2010等年段变化最为明显(见图1)。

其中,1956年城市扩张速度指数达到66.67%、2005和2010年分别是6.24%和9.17%;同期,城市扩张强度指数为6.88和3.57。

②用城市扩张弹性系数来测度不同时期城市用地扩张的合理性。

根据中国城市规划院对国内历年城市化进程分析,其弹性一般为1.12时较为适合,此值过小会导致建设用地过于紧张,反之,可能会出现土地利用效率不高的现象[10]。

由表1可知,在研究期间,只有2005年段的弹性系数处于1.12的合理范围,其余年度均接近或出现大于、小于的情况。

说明城市扩展速度与区内人口增长速度远离相对均衡发展状况。

其中,在城市扩张明显的两个阶段,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明显粗放,相反,在城市扩张较弱的阶段城市土地利用相对向集约转变。

图1 1949~2011年西宁市城市用地扩展变化表1 1949~2011年西宁市城市扩张弹性系数年份主城区增长率(%) 人口增长率(%) 弹性系数 1949年0 0 0 1956年0.4579 0.4262 1.074378 1965年 0.37 0.3204 1.154806010203040506070801949年1956年1965年1978年1985年1990年1995年2000年2005年2010年2011年扩展强度/%,扩展速度 k m 2,a -1020406080100120140扩展面积 k m 2AGA AGR %主城区 km21978年0.1841 0.2114 0.8708611985年0.2146 0.4994 0.4297161990年0.3581 0.5038 0.7107981995年0.0337 0.3906 0.0862782000年0.3492 0.3492 12005年0.7792 0.9133 1.1270122010年 1.0293 0.7601 1.2283912011年0.1736 0.1246 1.3932583.2 城市扩展方向依地形、沿交通线呈现放射性拓展态势城市空间扩展分布及方位总是沿着城市化最具潜力的地区扩展,即扩展成本低阻力小的方向,比如自然条件、交通便利、非农业产业基础好等等。

从景观生态学的角度来看,就是沿着交通线为主体的廊道进行扩展[11]。

西宁市作为一个典型的河谷型城市,在城市发展的早期就受到地形条件较为明显的约束,进入成长期后城市本身被迫沿地形及其河流走向发展。

与此同时,各条交通线作为城市扩展轴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城市用地依地形沿交通廊道形成放射性拓展的态势(见图2)。

表现出:①缓慢发展期的集中块状形态(1949年以前)。

城市集中在湟水流域西宁盆地的河谷平坦地带发展,城区范围在湟水与其支流南川河交汇的东南部。

②快速成长期的突变放射状形态(1950~1978年)。

因城市大规模工业化建设,城市空间首先向西拓展,突破南川河这一“门槛”,相继向北川河(小桥、朝阳)方向发展,然后向东川、西川、南川迅速推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