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医学检验职业资格考试知识总结—免疫(上)

医学检验职业资格考试知识总结—免疫(上)

医学检验职业资格考试知识总结—免疫学(上)免疫基础部分1、免疫概论①免疫:是机体识别和排斥抗原性异物的一种生理功能②免疫系统(一)免疫器官(二)免疫细胞(三)免疫分子:补体、免疫球蛋白、细胞因子③免疫系统三大功能(一)免疫防御:通过正常免疫应答,抗感染免疫作用,过强易发生超敏反应;过弱,免疫缺陷或反复感染(二)免疫自稳:功能失调易导致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生(三)免疫监视:功能失调可导致肿瘤发生和持续性病毒感染2、免疫组织与器官①中枢免疫器官(一)骨髓:B细胞(二)胸腺:T细胞②外周免疫器官(一)淋巴结A:皮质区:浅层主要为B淋巴细胞,深层为副皮质区主要是T淋巴细胞B:髓质区(二)脾脏:最大的外周淋巴器官(三)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扁桃体、胃肠黏膜淋巴结3、免疫细胞①淋巴细胞(一)T淋巴细胞A:外周血中T淋巴细胞占淋巴细胞70%—75%,在胸腺成熟B:CD3分子转导T淋巴细胞活化C:簇分化抗原是区分T淋巴细胞重要标志D:植物血凝素(PHA)可刺激T淋巴细胞转化,转化率60%—80%,小于50%为降低(二)B淋巴细胞A:外周血中B淋巴细胞占淋巴细胞的5%—25%,在骨髓中成熟B:递呈抗原,参与体液免疫C:脂多糖可刺激B细胞转化(三)NK细胞A:直接杀伤靶细胞,主要是肿瘤细胞和病毒感染的细胞B:为非特异性免疫细胞,其杀伤效应无MHC限制②免疫辅助细胞(一)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共同特征是表达MHCⅡ类分子及具有吞噬作用(二)树突状细胞:是专职抗原递呈细胞4、免疫分子①免疫球蛋白(lg)(一)概念:是B细胞经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后产生的存在于血液和体液中,能与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执行体液免疫功能的一组球蛋白。

(二)免疫球蛋白分型A:分泌型(slg):主要存在于体液中,具有抗体各种功能B:膜型(mlg):是抗原受体表达与B细胞表面,不具有抗体功能、免疫功能,则为B细胞标志物(三)所有抗体均是免疫球蛋白,但并非所有免疫球蛋白都是抗体,如mlg免疫球蛋白②免疫球蛋白结构(一)lg由两条相同重链(H)和两条相同轻链(L)借二硫键链接构成lg一个基本单位(二)lg按重链(H)恒定区抗原性分为五类A:lgG:是血清中含量最高的免疫球蛋白;再次应答的抗体;唯一通过胎盘的抗体;大多数抗菌、抗病毒抗体是lgG。

B:lgA:分为血清型和分泌型,分泌型主要存胃肠道、唾液等,参与黏膜局部免疫的主要抗体C:lgM:主要存在于血液中,是免疫球蛋白中分子量最大的;个体发育最早合成的抗体;体液免疫应答中最先产生的抗体;感染过程中血清lgM水平升高,说明近期感染,lgG为后期感染升高。

D:lgD:是B细胞分化发育成熟的标志E:lgE:是含量最低的免疫球蛋白;介导Ⅰ型超敏反应;与寄生虫感染有关(三)免疫球蛋白的同种型抗原决定簇位于恒定区(CH、CL)(四)免疫球蛋白可被蛋白酶水解A:木瓜蛋白酶B:胃蛋白酶③补体系统(一)概念:存在于人和脊椎动物新鲜血液及组织液中的一组具有酶样活性的球蛋白,可介导免疫和炎症反应的蛋白(二)补体大多是糖蛋白,多属于β球蛋白,正常血清中含量最高的补体成分是C3、C4;含量最低的是C2(三)补体不稳定,易受各种因素影响,通常加热56度30min可使血清中绝大部分补体丧失活性(四)补体激活途径三种A:经典途径:是以结合抗原后的lgG或lgM类抗体为主要激活剂,补体C1—C9全部参与激活途径B:替代途径:又叫旁路途径,由病原微生物等细胞壁成分提供接触面直接激活补体C3,然后完成C5—C9的过程C:MBL途径:由急性炎症期产生的甘露糖结合凝集素与病原体结合后启动激活备注:补体不论经过何种途径激活,均会通过共同末端通路,形成嗜细胞作用的攻膜复合物,参与机体的特异性和非特异性免疫效应(五)总结A:C3b、C4b参与吞噬调理作用B:C3a、C4a、C5a是中性粒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的趋化因子C:H因子可促使C3b的裂解,防止旁路途径被激活,则它是补体的抑制因子D:HRF可抑制MAC形成E:补体在活化过程中被裂解成多个片段,其中小片段为a,较大片段为b,但C2例外,C2a为大片段,C2b为小片段④细胞因子(一)概念:是由免疫细胞和非免疫细胞分泌的一大类具有生物活性的多肽或小分子蛋白质的总称,介导免疫细胞间的相互作用(二)大部分细胞因受体存在于血液及组织液中,目前主要用于了解机体的免疫状态及免疫细胞功能⑤粘附分子(一)细胞粘附分子是介导细胞间或细胞与细胞外基质间相互结合和粘附作用的小分子多肽或糖蛋白总称抗原抗体反应1、抗原抗体性质①抗原与抗体能够特异性结合是基于抗原决定簇和抗体超变区分子间的结构互补性与亲和性②抗原抗体反应最适PH:6—8③抗原分型(一)完全抗原=反应原性+免疫原性(二)半抗原=反应原性(三)免疫原性:能刺激机体形成特异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的能力(四)反应原性:指能与由它刺激所产生的抗体或致敏的淋巴细胞发生特异性反应④抗原抗体结合力(一)静电引力(二)范德华力:最弱(三)氢键结合力(四)疏水作用:最强⑤抗原抗体反应的四大特点(一)特异性:是应用于临床诊断的基础(二)可逆性(三)阶段性(四)比例性A:只有当抗原抗体分子比例合适时,抗原抗体充分结合,沉淀物形成快而多,称为等价B:若抗原或抗体极度过剩则无沉淀形成,称带现象C: 抗体过剩,称为前带;抗原过剩,称为后带⑥抗原抗体反应后检测现象不同分为五大类(一)放射免疫技术(二)荧光免疫技术(三)酶免疫技术(四)化学发光免疫技术(五)胶体金免疫技术免疫原和抗血清的制备1、免疫原的制备①免疫原相当于抗原②免疫原制备分类(一)颗粒性抗原A:包括各种细胞、细菌、寄生虫B:颗粒性抗原大多数用静脉注射免疫法C:颗粒性抗原一般经生理盐水或其他溶液洗净配置成一定浓度,即可使用(二)可溶性抗原A:蛋白质、糖蛋白、酶、补体、核酸等皆为良好的可溶性抗原B:可溶性抗原用之前需提取和纯化③半抗原性免疫原的制备(一)半抗原只具有抗原性无免疫原性,分子量一般小于4000(二)半抗原与蛋白质载体或高分子聚合物结合后才有免疫原性(三)载体A:蛋白类以牛血白蛋白常用B:多聚合物常用多聚赖氨酸(四)一般至少20个半抗原连接到载体才能有效刺激免疫动物产生抗体2、免疫佐剂①最常用于免疫动物的佐剂是弗氏佐剂(一)弗氏完全佐剂:相当于弗氏不完全佐剂加上卡介苗(二)弗氏不完全佐剂:石蜡油加上羊毛脂②使用时,佐剂与抗原比为1:1,佐剂与抗原形成油包水乳剂③免疫佐剂与抗原同时或预先注射于机体,能增加机体免疫应答或改变免疫应答类型3、抗血清的制备①抗血清:指含有抗体的血清,将某免疫原接种给动物,使动物在抗原刺激下,体内产生免疫反应,产生相应抗体,采集该动物血液分离血清,即得抗血清②抗血清分型(一)R型:用家兔及其他小动物制备,适合用于诊断试剂(二)H型:用马等大动物制备,适合用于免疫治疗③免疫程序(一)免疫原的剂量:免疫原剂量过大或过小都可使动物产生免疫耐受,在一个范围内免疫原剂量越大,产生的抗体效价越高(二)免疫途径A:初次免疫一般选择皮内接种B:宝贵抗原可选择淋巴结内微量注射C:加强免疫和颗粒性抗原一般选择静脉注射(三)免疫间隔时间A:第一次与第二次免疫间隔时间以10—20天为好B:第三次免疫以后,间隔一般为7—10天(四)动物抗血清采血法A:采血应在末次免疫后5—7天及时采血,如未及时取血,应补充免疫一次,过5—7天取血B:颈动脉采血法:最常用,适合绵羊、山羊C:心脏采血法:适合豚鼠、鸡D:静脉采血法:适合家兔等4、抗血清的鉴定和保存①抗血清的鉴定(一)抗体特异性鉴定:常用双向免疫扩散法,观察沉淀线,若没有沉淀线,表示免疫失败,抗血清制备失败(二)抗体效价测定A:颗粒性抗原采用凝集试验B:可溶性抗原采用双向免疫扩散法、ELisA(三)抗体纯度测定A:采用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B:若出现一条蛋白电泳带,说明抗体纯化已达到C:若出现多条蛋白电泳区带,说明混有杂蛋白,需要进一步纯化②抗血清的保存(一)2—8℃保存,用于短期保存(二)冷冻保存,-80—-20℃,一般可保存5年,分装避免反复冻融(三)真空干燥保存,可保存5—10年单克隆抗体与基因工程抗体的制备1、单克隆抗体①定义:指将单个B细胞分离出来,加以增殖形成一个克隆群落,该B细胞克隆产生出针对单一表位、结构相同、功能均一的抗体②单克隆抗体特征:高特异性、高均一性、可重复性、不呈现沉淀反应2、基因工程抗体①概念:应用DNA重组及蛋白工程技术对编码抗体基因,按不同需要进行改造和装配,经导入适当的受体细胞后重新表达的抗体凝集反应1、凝集反应特点①凝集反应:细菌、红细胞等颗粒性抗原,或可溶性抗原(或抗体)与载体颗粒结合后成致敏颗粒后,它们与相应抗体(或抗原)在适当电解质存在下,形成肉眼可见的凝集现象。

②凝集反应分两个阶段(一)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二)达一定量后,出现可见的颗粒凝集③凝集试验是一个定性检测方法,也可进行半定量检测2、直接凝集反应①直接凝集反应:是细菌、红细胞等颗粒性抗原,在电解质参与下可直接与相应抗体结合出现凝集(一)参与凝集反应的抗原称凝集原(二)参与凝集反应的抗体称凝集素②鉴别试验(一)玻片凝集试验A:主要用于抗原的定性分析,短时间便能观察结果B:用于菌种鉴定或分型、人类ABO血型测定等(二)试管凝集试验A:用定量抗原悬液与一系列梯度倍比稀释的待检血清混合,保温静置,根据每管内颗粒凝集的程度,判断待检血清中有无相应抗体及其效价B:用于肥达试验、外斐试验、输血时交叉配血试验3、间接凝集试验①间接凝集试验:指将可溶性抗原(抗体)先吸附于适当大小的颗粒性载体表面,然后与相应抗体(抗原)作用,在适宜电解质条件下,出现特异性凝集试验。

②间接凝集试验分型(一)正向间接凝集试验(PHA):红细胞包被抗原,用以检测抗体的血凝反应(二)反向间接凝集试验(RPHA):红细胞包被抗体,用以检测抗原的血凝反应③间接凝集抑制反应(一)先将可溶性抗原与相应抗体混合,然后再加入抗原致敏的红细胞,抗体已被消耗则不会出现凝集现象,称为正向间接血凝抑制试验(二)先将可溶性抗体与相应抗原混合,然后再加入抗体致敏的红细胞,抗原已被消耗,则不出现血凝现象,称为反向间接血凝抑制试验(三)间接凝集抑制反应可用于检测抗体、抗原④协同凝集反应(一)原理与间接凝集反应相似,但所用的载体不同,载体是一种金黄色葡萄球菌A蛋白(SPA)(二)SPA具有与lgG的Fc段结合的特性,因此当SPA与lgG 抗体连接时,就成为抗体致敏的颗粒载体⑤间接凝集反应常用载体(一)红细胞(二)胶乳颗粒:聚苯乙烯胶乳(三)明胶颗粒:粉红色明胶颗粒4、自身红细胞凝集试验①概念:指抗人O型红细胞的单克隆抗体能与任何种血型红细胞结合,但不引起凝集反应,这种抗体与另一种特异性抗体连接成双功能抗体,可用于检测标本中的抗原5、抗球蛋白试验(又称Coombs试验)①是检测不完全抗体的一种方法(一)不完全抗体:在盐水介质中虽能与相应抗原颗粒结合,但不能出现可见性凝集反应②分类(一)直接Coombs试验:检测红细胞上的不完全抗体(二)间接Coombs试验:检测游离在血清中的不完全抗体沉淀反应1、沉淀反应特点①沉淀反应:可溶性抗原与相应抗体在特定条件下特异性结合所出现的沉淀现象②沉淀反应分两个阶段(一)抗原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几秒到几十秒可完成,出现可溶性小的复合物,肉眼不可见(二)形成肉眼可见的免疫复合物,约几十分钟到数小时2、液体内沉淀试验①絮状沉淀试验(一)抗原抗体溶液在电解质的存在下结合,形成絮状沉淀物(二)常用来作为测定抗原抗体反应最适比例的方法A:抗原稀释法,抗体浓度不变B:抗体稀释法,抗原浓度不变C:方阵滴定法,抗原抗体同时稀释②免疫浊度测定(一)本质属液体内沉淀反应,出现浑浊(二)现代光学测量仪与自动化检测系统相结合,可进行微量抗原、抗体、小分子检测(三)高剂量钩状效应:当抗原过量,形成的免疫复合物分子小,而且发生再解离,使浊度反而下降,光散射减少(四)海德堡曲线理论:当抗体过量,免疫复合物形成随抗原递增而增加,最适比例处达最高峰(五)抗原抗体反应的溶液A:最适PH:6.5—8.5B:一般常用磷酸盐缓冲液(PBS)作为免疫比浊法的反应液(六)增浊剂:对促进免疫复合物的形成有显著的增强作用,如聚乙二醇、吐温等(七)免疫比浊的基本原则是在反应体系中保持抗体过量3、凝胶内沉淀试验①概念:利用可溶性抗原和相应抗体在凝胶内扩散,形成浓度梯度,在抗原与抗体浓度比例恰当位置形成肉眼可见的沉淀线或沉淀环②单向扩散试验(一)在凝胶内混入抗体,待测抗原从局部向琼脂内自由扩散,形成沉淀环(二)试管法A:将一定量抗体混入0.7%琼脂中,注入小试管,上层加抗原溶液,待测抗原在凝胶中自由扩散,在抗原抗体比例适当位置形成沉淀环(三)平板法A:将抗体混入0.9%琼脂糖内,半凝固前倾注成平板,然后在平板上打孔,将抗原加入孔中,使其自由扩散,一定时间后,在孔周出现沉淀环,依据环的直径或面积,计算出待测抗原浓度B:Mancini曲线:适用大分子抗原和长时间扩散的结果,沉淀环直径的平方与抗原浓度呈线性关系C:Fahey曲线:适用小分子抗原和短时间扩散结果,沉淀环直径与抗原浓度的对数呈线性关系(四)单向琼脂扩散试验应用:人血清中lgG、lgA、lgM和补体的定量检测③双向扩散试验(一)让抗原和抗体双方都在实验时加入,琼脂中各自向对扩散,在比例适当处形成沉淀线,观察沉淀线位置、形状等(二)试管法A:难操作,一般不适用(三)平板法A:是最基本、最常见方法之一B:在平板对孔中,一孔加抗原,另一孔加抗体C:平板上沉淀线若靠近抗原孔,则表示抗体含量较大;若靠近抗体孔,则表示抗原含量较大D:抗原抗体纯度:单一沉淀线为纯,多条沉淀线为不纯E:抗原抗体分子量的影响:分子量小扩散快,反之则慢;由于慢者扩散圈小,局部浓度则大,形成的沉淀线弯向分子量大的一方;如果两者分子量相等,则形成直线免疫电泳技术1、抗原抗体反应结合物加上电泳进行分析,用于纯化抗原和抗体2、对流免疫电泳①指将双向免疫扩散与电泳相结合的定向加速的免疫扩散技术②抗原分子在电场力作用下向正极移动,抗体向负极移动,两者相向移动3、火箭免疫电泳①指将单向免疫扩散与电泳相结合的一项定量检测技术,实际上是加速的单向扩散试验,可用于放射血显影技术4、免疫固定电泳①是一种包括琼脂凝胶蛋白电泳(区带电泳)和免疫沉淀反应②免疫固定电泳用于M蛋白鉴定和脑脊液中寡克隆蛋白检测5、交叉免疫电泳①将区带电泳和火箭免疫电泳相结合放射免疫分析1、放射免疫技术①利用放射性核素可探测性的灵敏性、精确性和抗原抗体特异性相结合的一种免疫技术②放射免疫分析(RIA)(一)原理:以放射性核素标记的抗原与反应系统中未标记抗原(待测抗原)竞争性结合特异性抗体,来测量样品中抗原量的一种分析方法(二)结果判断A:检测大量放射信号,则待测抗原少甚至无B:检测不到放射信号,则待测抗原多(三)反应模式:竞争抑制,针对多克隆抗体特异性较低(四)使用核素标记抗原,限量使用(五)该方法具有高灵敏性、特异性适用于激素、多肽等含量微少的物质③免疫放射分析(IRMA)(一)原理:用放射性核素标记的过量抗体与待测抗原直接结合,采用固相免疫吸附载体分离结合与游离标记抗体的非竞争性放射免疫分析法(二)结果判断A:放射信号有多少,待测抗原就有多少(三)反应模式:非竞争结合,针对单克隆抗体特异性较强(四)使用核素标记抗体,过量使用(五)该方法高灵敏度性,可测范围优于RIA④常用的放射性核素(一)I125、I131、C14等,使用最广泛的I125(二)I125标记抗原A:直接法:常用T氯胺标记法B:间接法:先将T氯胺与一种物质结合,然后再标记抗原(三)用于I125标记物纯化的方法A:凝胶过滤法、离子交换法、高效液相色谱法、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2、放射免疫分析技术的应用①常用于各种激素、微量蛋白质、肿瘤标记物、药物等微量物质测定②标记免疫技术主要特点:高灵敏性、高特异性生物素—亲和素放大技术1、生物素的理化性质①生物素(简写B)、亲和素(简写A)是一对具有高度亲和力的物质,他们结合迅速、专一、稳定并且多级放大作用,并不属于免疫反应②生物素—亲和素:它既能与抗原抗体等大分子结合,又可被荧光、酶、放射性核素等标记,每个亲和素(A)可以结合4个生物素(B)备注:该生物素连接了3个HRP,放大效应,连接了1个抗体;常用的标记方法:改良过的碘酸钠法、戊二醛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