息环境下图书馆资源建设的策略
(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
[摘要] 文章分析了新信息环境对图书馆资源建设的影响,阐述了加强图书馆资源建设的策略,提出了更新观念、制订规划、优化结构、强化虚拟、多元采集、共建共享和培养人才等信息环境下图书馆资源建设的诸多举措。
[关键词]信息环境;图书馆资源;资源建设
随着网络信息资源量的不断增加以及读者需求的多样化,我国图书馆资源建设正面临着全新的挑战。
图书馆仅靠现有的印刷型馆藏资源已无法满足用户需求,需要利用丰富的网络信息来弥补原始馆藏的不足,这将促使图书馆逐步发展成为知识信息的开发、传播、咨询和共享的服务中心。
在网络信息涵盖面不断扩大的情况下,认真研究网络环境下图书馆资源建设的问题,充分利用网络信息资源,不断创新信息服务手段,全面开拓信息服务工作的新局面,是目前图书馆资源建设亟须探讨的一个重要课题。
1 更新观念
改变文献资源建设观念,就是要更新文献资源的内涵与外延,加强文献资源评价和文献资源建设等三方面的观念。
在网络环境下,文献资源的内涵与外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已逐步向信息资源延伸;在对图书馆资源的评价方面,则不应局限于单纯考察馆藏文献的数量、质量,更要考虑馆藏实际满足用户需求的范围、程度以及如何把网络上丰富的信息资源转化为图书馆资源;在文献资源的建设方面,要改变单纯重视纸质印刷型文献信息资源积累的模式,树立复合型文献资源建设的新理念,使图书馆多种文献并存,互为补充,成为整体。
图书馆要充分把握信息资源建设的准确性、特色性,在继续保持传统馆藏特色的同时,应增加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配置中新型文献资源的入藏比例,开发、利用因特网上的信息资源,实现网络环境下的文献资源共享。
2 制订规划
文献资源是图书馆馆藏文献建设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网络信息资源的发展,电子型文献、网络型文献以其特有的优势在图书馆迅速占据了一席之地。
网络资源的共享性改变了传统图书馆的文献构建模式,这些变化要求图书馆重新调整与之相适应的馆藏发展方向。
笔者认为,网络环境下的馆藏发展规划应对本馆馆藏的发展方向和目标作出说明,明确网络资源和电子出版物在馆藏构成中的比例,确定馆藏文献选择的原则,规范文献复本率、采访工作程序等。
公共图书馆的读者对象不同,资源建设的出发点和侧重点
也必然不同。
要制定相对完整的本馆电子资源建设体系,并与印本文献互为补充,突出本馆特色,避免采购的随意性和临时性。
[1]制定科学的资源建设发展规划,纸质藏书数量、质量应得到一定保证。
复合图书馆则更加需要贴近用户,了解甚至预测用户需求,纸本文献不能仅从数量上加以把握,而要根据经费预算,科学计算出每年增加的数量标准。
基于网络环境的图书馆资源建设应把电子资源建设和纸本文献建设有效结合起来。
3 优化馆藏
[JP2]所谓优化馆藏,就是要优化图书馆的藏书结构,不断增加电子文献的收藏比例。
从目前公共图书馆的资源建设情况来看,传统的纸本文献因其历史悠久、阅读方便等原因仍是图书馆资源建设的主要内容,是最直接、便利的文献资源。
同时,为满足网络用户的信息需求,图书馆资源建设应加大电子文献的建设力度。
如:江苏省张家港市图书馆根据当地用户的实际需求不断优化馆藏结构, 增加了“人民日报电子版”“经济之窗数据库”“非物质文化遗传数据库”“长江戏曲文化网”“决策参考数据库”等。
但值得注意的是,在网络环境下对电子资源的采访、收藏,应注意以下几个因素的影响:一是本馆的性质和定位;二是电子资源的质量、功能和适用性;三是电子资源产品的性价比;四是本馆对电子资源的技术支持和技术保障。
电子资源建设和纸本资源建设一样,也应该有一套完整的建设体系和科学规划。
4 强化虚拟
所谓强化虚拟,即指加强虚拟馆藏建设。
网络上大量的信息为图书馆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公共图书馆应根据本馆的实情(包括现有的技术设备等方面的条件),综合用户的信息需求,建设虚拟馆藏。
为此,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1)整合网络资源。
图书馆应根据本馆用户的需求,确定网络资源的收集范围,然后对收集到的资源进行分析、分类、加工,转换数据存储格式,最后将其存储在本馆的特色数据库中,建立统一检索平台,实现一站式检索。
通过为用户提供经过整理的、有学术价值的信息资源,提高知识服务的水平。
网络信息资源整合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图书馆员以理性、客观的态度不断调整和改进整合机制。
2)建设特色数字信息资源体系。
所谓“特色数字资源库”,就是一种将带有地域资源特色的,以文字、图像、声音为载体的信息进行数字化整合和加工,并通过互联网的发布和传输, 成为全球共享的多媒体数字化信息资源。
3)加快馆藏资源的数字化进程。
在网络环境下,馆藏信息的数字化是图书馆馆[JP2]藏信息资源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为用户提供数字化信息服务的基础。
目前大多数公共图书馆都开始着手馆藏资源的数字化,不仅方便了本馆读者的借阅,也促进了馆际互借、资源共享。
5 多元采集
所谓多元采集,即指多渠道、多形式地采集图书馆文献资源。
传统的文献资源采集多以订购、现场采购为主,但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通过网络采购纸本文献成为现实。
很多出版社都会在网上发布书目信息、音像资料目录,一些大出版商在网上还建
有自己的网页,图书馆可以通过网络直接向出版商发送e-mail订单,订购所需文献。
有些电子出版商在网上出版电子杂志和电子图书,图书馆可以在线购买、在线使用,完全实现电子化、网络化。
因此,如何合理、有效地组织各类信息资源,如何快捷、高效地为用户提供信息等,将成为今后图书馆开展服务的新课题。
[2]建设纸本文献和电子资源相互补充的资源体系,对复合图书馆的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
6 共建共享
在制定馆藏发展规划时,应根据本地区经济、科技、文化发展的特点,本馆的性质任务和现有文献结构特点进行分析,确定本馆的馆藏重点,购书经费当向馆藏特色文献倾斜。
馆藏特色文献不仅指印刷型的书刊报纸,还包括视听资料、电子出版物,各类数据库和本馆开发的二、三次文献等文献数据库,它是图书馆自动化与网络化资源共享的根本保证。
网络环境打破了图书馆之间的封闭状态,为馆际交流与协作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只有建立标准化的数据库,图书馆才能实现各项工作的自动化,才能借助于网络实现资源共享。
图书馆作为文献信息资源中心,应重视基础网络建设,并在开发、利用中不断加强横向的交流与协作,组成一个层次清晰、相互交织的信息网络,从而达到“分散建库,集中联库,分散服务,资源共享”的目的。
图书馆资源共享的主要内容包括:图书采购协作、集中编目、馆际互借等。
按照“统一采购、规范加工、联合上网、资源共享”的原则,面向全国开展文献信息服务。
资源的共建、共享缓解了图书馆经费不足的矛盾,提高了文献保障能力,可以使图书馆科学合理地配置信息资源,由此带动
整个图书馆事业健康良性地发展。
7 培养人才
应大力培养信息资源建设的专门人才。
网络环境对公共图书馆员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需要能够利用各种传播体对信息进行有效收集、有序管理和广泛传播的专家。
这就迫切需要图书馆员在观念、能力、知识结构和技术水平上不断改进。
目前,图书馆员队伍素质不容乐观,人才资源匮乏,现有的工作人员知识与技能结构比较单一,图书馆急需培养一批适应网络信息时代需求的业务骨干和学术带头人。
[JP2]这些业务骨干应该是既懂图书馆学、情报学,又懂英语、计算机、网络及相关专业技术的综合型人才。
为此,图书馆一方面应完善用人制度,另一方面应建立一套科学的继续教育机制,采取馆内培训、委托培养或是鼓励员工攻读学位的方式优化员工的知识结构,为馆员提供自我提升的环境。
总之,图书馆工作人员不仅要有良好的思想素质和开拓创新的精神,而且要把广博的知识运用于现代信息技术之中,努力承担起信息资源的管理者、开发者、提供者的责任,扮演网络信息时代所赋予的新角色。
8 结语
网络环境下,图书馆应加快图书馆数字化、信息化建设,积极开展高效的网络化信息服务,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用户多样化的信息需求,从而使读者用户真正地走进图书馆,利用图书馆丰富的文献信息资源服务社会,造福人类。
[参考文献]
[1] 王晓琼,胡昌斗.网络环境下图书馆资源建设的转向与发展[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管理工程版,2001(4):57—58.
[2] 佘丽君,盖起刚,刘鹏年.网络环境下图书馆建设的新思路[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8(34):3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