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腐烂病特点

腐烂病特点

简介
腐烂病亦称腐朽病(decay),果树腐烂病又称烂皮病、臭皮病等,世界各地均有发生。

腐烂病主要危害结果树的枝干。

幼树和苗木也可被害,但发病较少。

发病初期从外表不易识别,如果掀开枝干的表皮,可见到暗褐色致红褐色湿润的小斑或黄褐色的干斑,有时,内部病变面积已较大了,而从外部仍不好识别。

受害较重时皮层腐烂坏死,用手指按下即下陷。

病皮极易剥离,烂皮层红褐色,湿腐状时有酒糟味。

发病后期,病部失水干缩,变黑褐色下陷,并在上产生黑褐色小点粒,即病菌的分生孢子器,成为再发病的传染源。

除侵染枝干外,有时也侵染果实。

果实上病斑症状为暗红色的圆形或不规则形,有轮纹,边缘清晰。

发病部位腐烂软化,略带酒糟味,病果表皮易剥离。

病原
由几百种土携细菌或真菌引致的植物病害,特征是植物解体腐败。

腐朽可以是硬的、乾的、海绵状的、或是多水的、粥糜状或黏性的。

根腐由许多真菌,特别是密环菌(Armillaria mellea)、易逝杯伞(Clitocybe tabescens)及腐黴属(Pythium)、疫黴属(Phytophthora)、丝囊黴属(Aphanomyces)及镰孢黴属(Fusarium)所引致。

根腐朽并以黴层(根状菌索)的黑色线状束覆盖(密环菌属、杯伞属)。

应选排水良好而有机质含量高的良好土壤种植无病植株及抗病品种,轮作一年生及两年生作物,避免过密,合理施肥、灌水和修剪,防治鼠、昆虫、线虫和杂草。

小面积的花卉、灌木及树木苗床可用杀菌剂。

苗床或盆钵中所用土壤可以用热力或化学处理法灭菌。

木材腐朽由迷孔菌属(Daedalea)、层孔菌属(Fomes)、革裥菌属(Lenzites)、多孔菌属(Polyporus)、卧孔属(Poria)及韧革菌属(Stereum)等几百种真菌所引致。

受侵木材常变色或著色,软腐易碎或呈粉黴状。

损害缓慢,常经多年。

侵染几乎都经伤口发生。

马蹄形及层架形子实体沿著树干及枝发育,或在树干基部或伤口处形成菌蕈。

避免木材腐朽可去除死亡的及濒死的树枝,茎部修剪注意贴合无缝(使尽可能不使真菌进入);要防治携带致病菌的钻蛀虫可包扎幼树。

发生规律
通常果树进入结果期后,腐烂病开始发生,随着树龄的增加和产量的不断提高,腐烂病会逐年增多,在正常管理情况下,树体负载量是左右发病的一个关键因素。

连年结果,要消耗大量的养分,如果养分供给不足,必然招致腐烂病的发生。

经实际调查,枝条含水量80-100%时病斑扩展缓慢,枝条含水量67%时病斑扩展迅速。

冬季修剪时,修剪过重,伤口过多,又未及时消毒保护等,有利于病害发生。

冻害、冰雹都会使树体受伤害而加重腐烂病的发生。

防治措施
1、预防方案:在发病前,钙加硒按1000倍液稀释喷洒或38%恶霜菌酯1200倍液,或者巴斯夫新产品25%吡唑醚菌酯喷洒15天用药一次。

(1)加强经营管理,及时修枝间伐,通风透光,提高植株抗逆性。

(2)及时砍除病株烧毁,减少病原。

(3)选择当地抗逆性强的树种,营造混交林。

2、治疗方案:噻霉酮涂抹,轻微发病时,钙加硒按800倍液稀释喷洒或38%恶霜菌酯1000倍液,10—15天用药一次;病情严重时,按800倍液配合稀释,7—10天喷施一次。

腐烂病亦称腐朽病(decay),果树腐烂病又称烂皮病、臭皮病等,世界各地均有发生。

腐烂病主要危害结果树的枝干。

幼树和苗木也可被害,但发病较少。

发病初期从外表不易识别,如果掀开枝干的表皮,可见到暗褐色致红褐色湿润的小斑或黄褐色的干斑,有时,内部病变面积已较大了,而从外部仍不好识别。

受害较重时皮层腐烂坏死,用手指按下即下陷。

由几百种土携细菌或真菌引致的植物病害,特征是植物解体腐败。

腐朽可以是硬的、乾的、海绵状的、或是多水的、粥糜状或黏性的。

一、合理施肥加强肥水管理,多施有机肥,以增强土壤透气性。

控制氮肥施用量,
适当增施磷、钾肥。

二、刮治病斑采用常规的梭形直茬法刮除病斑,并及时涂药。

三、加强树体保护及时收集、烧毁修剪下来的枝条、病枝以及刮下来的病皮等。

同时还要积极防治害虫,减少树体的病虫伤口和机械伤口,杜绝病菌侵入。

四、缠绕治病若腐烂程度过重,好皮过少,不能按常规法进行刮治,可适量刮
皮后涂抹石硫合剂、多菌灵、退菌特等杀菌剂,然后用黏泥涂抹病部。

待黏泥
晾干后再用薄膜将其缠紧,创造一种缺氧的环境条件,以抑制或杀死病菌。


续缠绕1个月,就会收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五、病树复壮对枝干上因病斑过大、过宽,刮治后不易愈合的伤口,要及时桥
接,以恢复树体长势,延长树木寿命。

六、生长期防治结合叶片、果实病害的防治,在树的枝干喷布200倍波尔多液。

总的来说,腐烂病的防治应遵循预防为主的原则。

在此病大发生的地区,防止
病菌传播特别重要。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目的。

杨树腐烂病又称烂皮病,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北、山西、新疆、青海等省区,危害杨树、柳树、板栗、桑树等树木,常引起行道树和防护林大量枯死。

1病症
杨树腐烂病主要发生在树干及枝条上。

主要表现为干腐及枯梢2种类型:①干腐型。

主要发生在主干、大枝及树干分岔处,发病初期病部呈暗褐色水渍状斑,略微肿胀,病部皮层组织腐烂变软,用手压有水渗出。

后失水,树皮干缩下陷,呈龟裂状。

病斑边缘明显。

后在病斑上长出许多针头状小突起(病菌分生孢子器),潮湿后,自针头状小突起中挤出桔红色胶质卷丝状物,此为病菌分生孢子角。

感病组织皮层变成暗褐色,糟烂,纤维细胞分离,并易与木质部分开。

腐烂部位有时可深达木质部,当病斑扩展,病斑在粗皮树种上表现不明显。

②枯梢型。

主要发生在一至四年生幼树或大树上,发病初期呈暗灰色,病部迅速扩展,环绕枝条1周后枝条便死亡,后期在病枝上形成许多散生的分生孢子器,并在死亡枝条上形成许多子囊壳。

2病原
引起腐烂病的病原菌主要是污黑腐皮壳菌,为无性型全黄壳囊孢菌。

该菌子囊壳多个,埋生于子座内,叶长颈、烧瓶状,子囊根棒状,中部脐膨大,子囊孢子腊肠形,2行排列,
分生孢子器埋生子座中,多室或单室,子座埋于寄主囊皮下,该菌在4~34℃之间可生存,但生长最适宜温度为18~25℃。

3影响杨树腐烂病发生的因子
调查发现,杨树腐烂病的发病率与生长势成反相关,林地经营越好,生长量越大,生长旺盛,发病率越小;反之则发病率高。

因此,在防治病害时应首先考虑树木的生长,造林要适地适树,加强抚育管理,以提高林木生长势,控制腐烂病的发生。

另外,郁闭度低,发病率较高;在防护林、行道树边行、迎风处发病率较高;日灼和修剪伤最易感染病菌,虫伤、机械伤也能感染;纯林的发病较混交林重。

4发生趋重的主要原因
4.1栽植树种过于单一
伊犁河谷近年来栽植的树种绝大多数是速生杨系列,但在引种时对该品种的抗病性缺乏考虑,未能做到适地适树。

一些群众在荒地、次耕地上栽植林木,一般没有水源条件,土壤瘠薄,盐碱化程度高,地势低洼,这样的地块上,有的仍然选择需要高水肥的速生杨系列品种,导致杨树生长不良,树势变弱,感染腐烂病病菌而发病。

4.2栽植密度过大
近年来,群众栽植的杨树,多数密度是1 665株/hm2,造成树木在生长过程中树体养分不足,生长衰弱,腐烂病发生重。

4.3管理过于粗放
多数农民林木管理意识不强,重造轻管,常年不进行中耕、除草、灌溉、排涝、施肥等管理,造成树木生长不良。

4.4修枝不适时
修枝伤口是病菌侵入的主要途径之一,发病率与修剪伤、虫伤的数量成正比。

有些群众在夏季修枝,此时正值病菌孢子飞散期,为病菌的侵入、扩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5防治方法
(1)提倡适地适树,根据立地条件选择造林树种,提倡乡土树种造林;杨树插条应贮藏在5℃以下的背阴处,避免感染。

移栽时应避免碰伤根部或树干,移栽后应及时灌水,保证及时成活复壮;提倡营造混交林,尽量杜绝造纯林。

(2)科学整型,合理修剪。

主干应合理保留、避免树体营养消耗加大、长势变差。

及时涂保护剂保护伤口,同时清除病死木及病枝,并集中烧毁,有效改善林分卫生状况,促进林木正常生长。

(3)加强抚育管理,提高树木抗逆性。

要对苗木和幼林进行松土除草,科学施肥,合理灌溉,适时整枝修剪,防止树木抽条、干梢。

针对近几年春季干旱、地下水位下状况,应适时浇水,确保树木长势。

(4)树干刷白是预防和治理的有效措施,特别是对于幼树的保护更为重要。

白涂剂配方:生石灰15kg,硫磺粉或退菌特杀菌剂0.5kg~1.0kg,水40kg,并加人适量纤维素和食盐,以增加附着力。

(5)化学防治。

前期预防要用化学药剂喷洒树干和大枝进行保护。

常用药剂有:40%福美砷200倍液、50%多菌灵300倍液、45%代森锌400倍液。

发病后治疗要用刀划破病斑喷涂腐烂敌20倍液,或10%双效灵10倍液,或5°Bé石硫合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