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9-2020学年山东省德州市陵城区七年级(上)期末语文试卷

2019-2020学年山东省德州市陵城区七年级(上)期末语文试卷

2019-2020学年山东省德州市陵城区七年级(上)期末语文试卷一、积累(28分)1.(3分)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音、字形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酝酿.(niàng)黄晕.(yùn)彩棱.镜(léng)刨.根问底(páo)B.着.落(zhuó)豌.豆(wǎn)一霎.时(shà)怪诞.不经(dàn)C.祷.告(dǎo)绅.士(shēn)皂夹.树(jiá)莽莽榛.榛(qín)D.坍塌.(tān)安详.(xiáng)起波澜.(lán)杞.人忧天(qín)2.(3分)下列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某个微雨的夜晚,一盏寒灯,一三饮者,在觥筹交错之后突然安静下来,只听窗外风穿夜林,顿觉怅然若失....,倍感凄寒。

B.他善于钻营,常常说一套做一套,在人前的表态与其实际行动往往大相径庭。

.....C.大家认为他的建议好,都随声附和....表示赞成。

D.女儿吃得心满意足,看得母亲眉开眼笑....,笑容从心里流淌到脸上。

3.(3分)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A.子规,传说为蜀帝杜宇的魂魄所化,常夜鸣,声音凄切,古诗中常借子规抒发悲苦哀怨之情。

B.网剧《长安十二时辰》热播,每个时辰相当于现在的一个小时。

日中是十二时辰之一,又名日正、午时等。

C.“鼎”最初是炊具,后被视为传国重器,成为国家和权力的象征,亦有变革之义。

革故鼎新、与时俱进是中华文明永恒的精神气质。

D.人们在遇到磨难时结交的朋友叫“患难之交”,辈分不同、年龄相差较大的朋友叫“忘年之交”,以平民身份相交往的朋友叫“布农之交”。

4.(3分)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读者深受喜爱的杨绛先生,不凡的一生中,留下了大量文风质朴、寓意深刻的作品。

B.她是一位出色的有多年教育教学经验的第九中学语文教师。

C.考试前是否充分备考,是取得好成绩的关键。

D.老师语重心长地给我们讲了沉迷于网络的害处,举了许多中学生因上网而荒废学业的例子。

5.(8分)(1)夕阳西下,。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2),铁马冰河入梦来。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陆游)(3)《论语>十二章》中表达对时光流逝的慨叹,劝人珍惜时光的名句是”,”。

(4)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在古诗文中,有许多表示颜色的词语,请写一句完整的带有表示色彩词语的诗句:,。

6.(3分)下列关于《朝花夕拾》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琐记》回忆了作者离开绍兴去南京求学的过程,描述了当时的江南水师学堂和矿务铁路学堂的种种弊端和求知的艰难,批判了洋务派办学的“乌烟瘴气”。

B.《朝花夕拾》中的十篇文章,有的侧重写人,有的侧重写事,描写生动有趣,情感真挚动人。

C.《父亲的病》回忆了儿时为父亲延医治病的情景,描述了几位名医的行医态度、作风、开方等种种表现,赞扬了他们悬壶济世、医术高明,表达了对他们的感激之情。

D.《狗•猫•鼠》针对“正人君子”的攻击,嘲讽了他们散布的流言,表达了对猫尽情折磨弱者、到处号叫、时而一副媚态等特性的憎恶,表达了对弱小者的同情和对暴虐者的憎恨。

7.(2分)《穿进得一人》节选自《》,这本书是先秦家代表著作。

8.(3分)关于《西游记》,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牛魔王的儿子红孩儿据守火云洞,欲食唐僧肉。

悟空抵不过红孩儿的三味真火,请来善萨降妖。

菩萨降服红孩儿,让他做了善财童子。

B.悟空向罗刹女借扇,罗刹女因红孩儿被悟空降伏,一扇悟空扇到五万里外的观音菩萨处。

C.悟空受八戒怂恿,在万寿山五庄观内偷食人参果,因不满道童的怒骂,将人参果树弄倒,幸亏观音菩萨救活了人参果树。

D.在通天河,师徒遇到灵感大王,悟空和八戒化作童男童女,被送到庙中进献给灵感大王。

两人与妖怪大战,后观世音菩萨前来收伏妖怪,原来是莲花池中的金鱼走脱。

二、阅读(52分)9.(9分)溪桥晚兴郑协①寂寞亭基野渡边,春流平岸草芊芊②。

一川晚照人闲立,满袖杨花听杜鹃③。

【注】①郑协,南宋遗民、②芊芊:草木茂盛,有草盛无人赏的悲凄之意。

(1)下列与本诗体裁相同的一项是()A.《天净沙•秋思》 B.《夜雨寄北》C.《次北固山下》 D.《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2)诗歌写了哪些景物?写景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3)有人说,诗中的“闲”字表达了诗人的闲适恬淡的心境,你同意这一说法吗?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10.(10分)诫子书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①诫.子书②险.躁则不能治性③淫慢..则不能励精(2)翻译句子①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②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3)你对文中“志”与“学”的关系是如何理解的?11.(8分)王右军诈睡王右军①年减②十岁时,大将军③甚爱之,恒置帐中眠。

大将军尝先出,右军犹未起。

须臾,钱凤④入,屏人论事。

都忘右军在帐中,便言逆节之谋。

右军觉,既闻所论,知无活理,乃阳吐污头面被褥,诈熟眠。

敦论事造半,方忆右军未起,相与大惊曰:“不得不除之“及开帐,乃见吐唾从横,信其实熟眠,于是得全。

于时称其有智。

(节选自《世说新语》,有删改)【注】①王右军:王羲之。

②减:不足。

③大将军:指王敦。

④钱风:人名,字世仪。

(1)下列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恒.置帐中眠/持之以恒.B.便言逆节之谋./阴谋.诡计C.屏.人论事/屏.气凝神D.大将军尝.先出/卧薪尝胆.(2)“于时人称其有智”,你认为王右军的智表现在什么地方?请用自己的语言简要概括。

(3)从本文中,我们可以得到怎样的启示?12.(12分)母亲桥①那年初春的一个早晨,当我起床时,已经来不及从从容容地走大路上学,我气急败坏地抄近道赶往学校。

河上的冰看上去还没融化,我三步并作两步冲上冰面。

刚刚走到河中央,“扑哧”一声,一处冰面塌落了,我的两条腿踏进了冷彻骨髓的冰河里。

②教室供暖不足,平常就十分阴冷。

我穿着湿透的棉裤坐在椅子上,全身仿佛都麻木了,我沉默地挺着,脸和唇都变成了青紫色。

③中午回到家,母亲很惊讶,却什么也没问,只是让我围着被褥坐在烧得热热的炕头上暖和,她蹲在火炉前为我烘烤棉裤。

炉火灼灼,不时爆出些响声来,而母亲却始终一言不发。

当母亲把烘干的棉裤交给我时,我眼圈有些红肿,不知是被炉火烤的,还是刚刚哭过。

④从那以后,有一两个月我没抄近路去上学。

日子一天天过去,高考迫在眉睫。

有一夜下暴雨,清早上学时盼望母亲能关照几句,诸如要走大路千万别抄近路趟河之类,可母亲不停忙前忙后,根本不理会跟随她转来围去的目光。

于是,我赌气地再一次来到那条河边。

突然我发觉有什么人早在暴涨的河水里放了一些大石头。

那石头一块块紧密地挨着,水深的地方甚至是用好些石块垒起来的,石面高出水面数厘米,远远看去就像一座简陋的石桥。

我踏石而过的时候,心里淌过一股莫名的感激。

那天晚上回到家,我无意中看到母亲手上缠着纱布,血透过来,红红的一片,惊讶她为什么会受伤,母亲淡淡地答到:“不小心碰的。

”站在一边的妹妹抢着告诉我:“妈妈的手是搬石头碰伤的。

”“妈妈搬石头干什么?”我不解地问。

“搬石头搭桥呀!”⑤那一瞬间,我的心轰响着,久久说不出一句话来。

⑥那年9月,我踏过“母亲桥”走进了军校的大门。

独在异乡生活,仍是母亲用无言的关注帮助我度过每一次疲惫和寂寞,渐渐地,我知道,母亲用青春搭起我的生命之桥,还执着地用希望和奉献为我搭起通向成功的和幸福的桥。

⑦如今,我已经军校毕业走上了工作岗位,河上的“母亲桥”也已经被风雨侵蚀残旧,而在我成长的心灵中,“母亲桥”却永远踏不断。

(1)第④段中“我”的心理活动是有层次的,“我”先是再是最后是(2)“母亲桥”在文中的意思有哪几层?其中哪是实写,挪是虚写?(3)如何理解结尾这句话的含义?13.(13分)槐花飘香申琳①小区墙角的槐花开了,满树洁白的花朵,映着湛蓝的天。

这一串串小花,把我的思绪带回满村飘着槐花香的故乡。

②故乡,是中原大地一个极平常的村庄,几十户人家,房前屋后长满树木,柳、杨、桐、杏、梨……最多的,就是春天繁花满树、夏天浓荫蔽日的槐树。

每年农历三月,是槐树平凡生命中最灿烂的时光,一串串槐花挂满枝头,整个小村的天际变得晶莹透亮,空气中弥漫着甜甜的、淡淡的清香。

③槐花香,香在枝头。

从村小放学回家的儿童,一路追逐嬉闹,槐花香越来越浓,就知道村子越来越近,离家已经不远。

进得村来,一群孩子中突然有人停下脚步,用鼻子使劲嗅了嗅,说了句,“真香!”后面就只听见一片“呼哧呼哧”的嗅鼻子声。

“香不香?”带头的孩子高声问。

“香!”一群人齐声呐喊起来,伴随的是一阵开心的大笑,喊声和笑声,惊得一群麻雀扑棱着翅膀飞过头顶。

④槐花香,香在嘴里。

小伙伴们手里悠闲地甩着书包或是外套一路走回家,就像手里转着一个风车。

进了小院,放下手中的“风车”,扛出来的是一个特别的工具:一根长长的竹竿,顶端绑一把锋利的镰刀。

人人手持这个工具,开始仰起头,拣那些开得最多、最盛的槐花采摘,手起镰刀落,一串串、一枝枝槐花像大片雪花一样从树上掉落。

大孩子从树上采,小孩子从枝上捋,有人早经不住这又甜又香的花儿诱惑,团起槐花就往嘴里塞,那一丝丝清香就从舌尖甜到心底……⑤边吃边采,最后把一筐槐花交给母亲,眼看着母亲拌上面粉,放在大锅里开始蒸。

做作业的大孩子、看小人书的小孩子,就心不在焉地一会儿歪过头看看忙碌的母亲,一会儿跑到厨房问上一句“快熟了吧?”好不容易等到出锅,不知道咽了多少口水的孩子早抱着碗站在灶台前。

⑥开饭时,母亲用饭盆端出一大盆槐花蒸菜,放在院子前面槐树下的地上。

旁边一只大碗,盛着半碗蒜汁作调料,上面漂一层香喷喷的芝麻油。

父亲还是农村人吃饭的标准姿势,蹲在饭盆前,背靠着那棵槐树,大块大块夹起槐花蒸菜,蘸着蒜汁吃得慢条斯理,而像父亲一样背靠槐树端着饭碗的孩子们,早已狼吞虎咽了……一阵风吹过,树上扑簌簌飘下来一朵朵槐花,落在农村人泥土的“餐桌”上,落在孩子的饭碗里、头发间。

⑦前几天,妻在郊外农村办事,买了一袋槐花回来,母亲惊喜地拌上面粉做了一顿槐花蒸菜,调料依然是浇了芝麻油的蒜汁。

看我埋头吃得津津有味,儿子也拿筷夹一块。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童年味道。

父亲一旁笑吟吟问我:“还记得家门口那棵背靠着吃饭的槐树吗?”三十多年前的情景,如今讲起仿佛就在昨天。

⑧槐花香,香在田间。

三月槐花开时,麦苗才刚打苞,农活并不算忙,勤劳的农民却总也闲不住,开始把家门口攒的绿肥一锹锹挖起来,装在牛车上拉到田头。

伯父家的绿肥堆边有棵槐树,他用锹挖绿肥,总有一些槐花飘落绿肥里、牛车上,星星点点,如从泥土里冒出来的小花。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