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解析以及中国对策

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解析以及中国对策

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解析以及中国对策摘要:奥巴马政府首届任期以来的“亚太再平衡战略”,将中国视为在战略和军事安全领域加以制约防范,在双边经贸、地区稳定和全球治理等诸方面又须竞争与合作并重的“战略竞争对手”,并将亚太地区作为美、中战略竞争的重心。

这一战略作为美国重返亚太的指导方针,势必会对亚洲的局势产生深刻而长远的影响。

分析这一战略有利于理解美国在亚太地区的相关活动,也是我国采取应对措施的必要之举。

关键词:亚太再平衡影响应对措施一、“亚太再平衡战略”的产生美国总统奥巴马2011年11月在夏威夷抓住主办亚太经合组织峰会的机遇高调亮出“转向亚洲”战略。

美政府开始从阿富汗和伊拉克两场战争撤出,同时寻求外交政策新亮点。

奥巴马团队执政以来,美国政府在“巧实力”的概念下调整了战略选择,决定把战略重心转移到亚太。

在2012年6月3日闭幕的本年度香格里拉对话会上,美国防长帕内塔提出了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指出美国将在2020年前向亚太地区转移一批海军战舰,届时将60%的美国战舰部署在太平洋。

2014年4月2日-4月3日,“美国-东盟防务论坛”在夏威夷召开,美国首度以东道主身份主办美国与东盟之间的部长级非正式会议。

会后,美国国防部长哈格尔将启程访问日本、中国、蒙古国,奥巴马4月下旬将出访亚洲,美领导人出发前在家门口“挽”住东盟“秀”姿态,实质是重申其战略重心不变。

哈格尔在此次论坛中反复强调,希望向与会东盟防长及代表重申美国对亚太地区的“承诺”,美方期待将这一论坛活动常规化,释放出“亚太再平衡”将会延续的信号。

二、美国推行“亚太再平衡战略”的原因中国外交学院教授苏浩指出,美国将其军事盟国和战略伙伴国与自身的战略利益绑定,将它们推到前沿以对抗美国的挑战者,其效果可以一石三鸟:既将双边军事同盟变为多边同盟网络,从而强化了美国主导的安全秩序;又挑拨了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迟滞了东亚区域一体化进程;同时更是直接锁住中国的海上实力的拓展空间,而又避免了与中国的直接对抗和冲突。

其实,各种“平衡”之外,美国还需要考虑另一个“再平衡”,那就是扩军与加强美亚经贸关系之间的矛盾。

与“紧缩欧洲”及其他地区相比,亚洲经济蓬勃发展,是最具活力的增长区。

美国急需提升亚洲在美国对外经贸战略中的地位,以便扩大对亚洲地区的出口,增加国内就业,分享亚洲经济增长的红利。

2014年美国要从阿富汗撤军。

为使这一进程顺利进行,并确保“后撤军时代”地区军事稳定可控,美国目前已经在大中亚地区加紧布局。

为此,美国不仅开始着手重新理顺同阿富汗的关系,而且悄然加大了对中亚国家的合作力度。

过去几年里,国际舆论的关注焦点一般集中于东海、南海等领土争端议题,对大中亚地区关注不多。

随着美国“后撤军时代”的诸多战略安排逐步浮上水面,美国亚太战略中对“大中亚”的倾斜以及“大中亚”与“大东亚”两个板块的启动,或许也将成为热点。

从整体上说,2014年美国亚太战略的特征,将是在延续以往“再平衡”思路的基础上,在目标、手段、领域、地域等方面谋求“更平衡”。

三、“亚太再平衡战略”的实质内容首先是欧亚地区战略的平衡。

即认为欧洲不再是美国的战略重点,亚洲已经取而代之。

美国前国防部长帕内塔说,今后五至十年,美国将继续加强在太平洋地区的军事存在,将更大比例的部队部署在该地区。

此前,他在美国海军学院2012年毕业典礼上发表演讲,要求该学院毕业生“保持并加强美国在广阔的亚太海域的力量”。

其次是军事战略的平衡。

即更加注重海军和空军,到2020年前,美国海军力量将改变目前在太平洋与大西洋“五五开”的部署格局,将60%的战舰部署在太平洋;大部分巡洋舰、驱逐舰、潜艇与濒海战斗舰部署在太平洋,航空母舰数量增加到6艘。

帕内塔说,除数量外,美国还要在太平洋部署更先进的高科技潜艇与战舰,以及新的电子战设备与通讯系统等,以提高质量。

再次是部署方式的平衡。

即不再像冷战时期那样建设新的大型的永久性基地,来加强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军事存在,而是与盟友及伙伴国协作,通过接受临时任务,参加联合军演、训练和行动,确保伙伴国提供港口、机场和其他设施供其使用。

这种做法更加经济实惠,花费少成本低,伙伴国的政治反对相对较小。

四、“亚太再平衡战略”的风险《金融时报》曾刊文指出,美国新版军事方针具有强烈的冷战遗风,亚太再平衡战略中的“空海一体战”将把美国推入针对中国的危险挑衅性战争规划。

更有西方学者质疑,美国承诺向某些东南亚国家提供军事能力的许诺,可能会鼓励这些国家大胆同中国对抗,从而增加地区内的冲突和对抗,美国将如何平衡这两者间的关系?《金融时报》亚洲版编辑斯瓦斯托普洛提出了一个尖锐而又不失针对性的问题:美国是否有一种倾向——只有对中国日益强硬,才能挽回成为衰落大国的颜面?亚太舆论普遍不相信美国重返亚太战略会不针对中国,现实是明摆着的:美国口头上否认遏制中国崛起,但构建亚太安全新格局时往往又将中国当成靶子。

美国重返亚太战略有明显的对抗一面,这不能不引起亚太国家有关对抗成本与代价的忧虑和担心。

这一充满矛盾的战略无疑将加剧亚太安全格局的复杂一面,甚至有可能造成分裂。

再者,美国在亚洲也难以“拉帮结派”对付中国。

中国长期实行“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友邻政策。

特别是中国是大多数亚太国家的主要经贸伙伴和最大出口对象,它们为了自己的国家利益,只会坚持对华友好,不愿也不会充当美国遏华战略的“棋子”。

五、“亚太再平衡战略”对中国的影响其一,美国对华地缘战略压力增大。

美国在亚太强化军事同盟关系,扩建军事基地,部署濒海战舰和先进的战略侦察设备等实战兵器,扩大与完善反导系统,还在中国领海附近频繁举行大规模军演,坚持对中国实施抵近侦察,这对中国安全构成了直接或间接、现实与潜在的威胁与挑战。

其二,中国领土主权遭受挑战。

美国公然介入南海和东海岛屿争端,或明或暗地站在与中国有争端的国家那边,使其有恃无恐地侵犯中国的主权。

美国“拉偏架”的做法使南海和东海问题复杂化,增大了中国维权难度。

其三,中国睦邻关系受到干扰。

美国宣扬所谓“中国威胁论”,不断挑起亚洲邻国对中国的疑虑。

它利用军演和向一些国家提供有条件援助等方式,拉拢它们亲美疏华。

美国还企图在东亚地区组建以美日韩澳四国为轴心,以其他亲美国家为外围的所谓“民主国家同盟”,其目的就是为了破坏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

此外,美国实施亚太经济新战略,力推《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关系协定》,企图架空亚太经合组织、削弱或边缘化其所不参加的区域经合组织,以确立其对亚太区域合作的支配地位,对中国拓展区域经济空间造成不利影响。

美国搞所谓亚太“战略再平衡”主要是一种防范、威慑态势,而不是将中国作为敌手,蓄意对抗中国。

不触碰中国核心利益底线,避免与中国发生正面碰撞,维护亚太地区和平与稳定,仍是美国主要政策取向。

同时,美国将亚洲定为“出口倍增”战略的重点目标,势必会更加重视加强同亚洲第一大经济体中国的合作。

因此,尽管美国战略东移亚太,但中美关系不会发生逆转。

六、中国该如何应对美国的“亚太再平衡战略”首先,中国应通过中美构建新型大国关系来维系两国关系的总体稳定。

此前,中国前外交部长杨洁篪总结中美关系称,十年来,中美关系保持了总体稳定发展,妥善处理分歧,双方积极建设相互尊重、互利共赢的中美合作伙伴关系,就探索构建新型大国关系达成重要共识。

十八大报告中指出,“我们将改善和发展同发达国家关系,拓宽合作领域,妥善处理分歧,推动建立长期稳定健康发展的新型大国关系”。

可见,新型大国关系将是未来中国与美国相处的方向,而充实和丰富这一新型大国关系是未来中美关系的主要任务。

其次,中国应积极主动拓展周边战略,保持良好的周边环境。

未来,中国将把周边地区作为践行和谐世界理念的首要地区,维护和营造睦邻友好、稳定繁荣的周边环境。

十八大报告中关于周边关系除继续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方针外,更加强调“深化互利合作,努力使自身发展更好惠及周边国家”。

这说明中国要发挥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互动,来深化周边关系。

第三,中国要积极塑造、提升中美与亚太国家之间互动的话语权和主导权。

中国外交部部长助理乐玉成提出,域外大国要尊重地区现实,任何形式的“再平衡”都应有助于维护平衡而非打破平衡,维护共同安全而非一国安全。

美国无疑是最主要的域外影响来源,是对东亚合作和一体化进程介入最深最全面的域外大国。

中国也一直主张在亚太地区不追求“一家独大”,更希望与亚太国家形成“命运共同体”,用自身的发展来惠及周边国家,实现和平发展和共同发展。

七、结束语“亚太再平衡”战略并没有也无法全面中断中国的战略机遇期。

这个地区的结构决定了,美国具有区域安全优势,中国有区域经济优势,短期内这一二元格局难以改变。

这就决定了亚太地区相关国家“安全上倚美,经济上靠中”的选择无法轻易改变。

虽然“亚太再平衡”战略咄咄逼人,但中国北部内陆的中俄关系、东南沿海的两岸关系均处于历史上的最好时期,中国同周边多数国家的关系并未因目前的海洋、主权争端而恶化,仍然保持稳健发展势头。

基辛格强调,“今天人类又站在一个新的历史关头”。

肩负着两国人民根本利益和人类共同命运的中、美两大国和其领导人,在中美关系、亚太战略和全球治理中,更应站在世界文明和人类共同体利益的高度,摈弃历史上“国强必霸”和“两强必斗”的宿命,增信释疑、管控分歧,牢牢把握中、美双方避免冲突和对抗的共同底线,进行更高层次的中美文明-战略对话,并展开能给本国和世界各国人民提供更好选择与更好未来的良性竞争与共赢合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