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国际技术贸易(第二版) 第四章 国际技术贸易的基本理论
国际技术贸易(第二版) 第四章 国际技术贸易的基本理论
三、后发优势论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亚历山大·格申克龙第一个提出“后发 优势”(advantage of backwardness)理论。
一个国家在其工业化初期,相对于他国落后程度越高,其 后的工业化进展反而越快,往往以突变的方式出现。
假设条件为:后进国家可以利用先进国家已经开发出来的 技术,同时采用当代“最优做法”,这使得落后性具有了相 对积极作用,替代了先进国家开始工业时必须具备的某些先 决条件。
“后发优势”理论从理论高度展示了后发国家在工业化进 程中赶超先进国家的可能性。
四为若干个梯度,技术转移是按梯度依次进行的。
跳跃论则认为处于基础技术水平(第三梯度)的国家可 以根据其经济发展需要引进先进国家的尖端技术(第一梯 度),即进行跳跃式技术引进。
技术领先的国家,具有较强开发新产品和新工艺的能力 ,从而形成或扩大了他与技术落后国家间的技术差距, 进而有可能暂时享有生产和出口某类高技术产品的比较 优势。
技术是由领先国家向落后国家转移的。
波斯纳:
人力资本可以作为一种资本或独立的生产要素;而技术 可以作为一种资本或独立的生产要素。
但由于不同的国家对于研究与开发的投资情况和技术革 新发展情况都各不相同,因此各国的技术资源也就有所不 同。这就是技术先进国与技术落后国之间存在着技术差距 的原因。
有人认为不同的年代适用的理论不同。
也有人认为,发达国家间的技术转移属于跳跃式转移, 而发展中国家间的技术转移只可能是梯度式转移。
二、学习曲线效应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飞机生产数量的递增与单位 产品的平均直接工时成反比,即当累计产量较小的 时候,平均直接工时较大,累计产量较大时,平均 直接工时较小,这种现象被人们称为“学习效应” ,用学习曲线来表示。
学习曲线(Learning Curve)反应的是这样一个 过程:随着生产产量的累积增加,企业掌握的技术 经验日益丰富,从而生产的平均成本不断降低。
技术差距带来该技术产品的国际贸易。
该理论还提出了“模仿时滞”问题。 模仿时滞指的是其他国家模仿创新国家的新技术产品需 要一段时间。 因为该时滞的存在,技术差距才能使创新国家在模仿期 间内具有技术及项下产品生产的垄断优势。 技术差距论事实上是比较优势理论在国际技术贸易领域 的运用。但这种理论没有具体分析“技术差距”的种种形 态。
第四章 国际技术贸易 的基本理论
第一节 国内技术转让理论
一、技术创新理论 二、技术传播理论
第二节 国际技术转让理论
一、技术差距论
技术差距论(theory of technological gap),由美国学 者波斯纳(M. U. Posner)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 该理论认为形成技术转移的原因在于国际间存在着技术 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