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孩子坏孩子
好孩子坏孩子
田田
“当个坏孩子,那就不用写作业了,也不用苦苦挣扎着三更半夜才睡觉。
走在路上也就不会被别人当成从动物园逃出来的大熊猫了(经常熬夜导致所谓的熊猫眼)……有时,我真想当个坏孩子!坏孩子可以跑到幽静的山上,坐看天空‘风云变幻’,让自己的思想信马由缰;坏孩子可以悠闲地静听小草破土而出的声音,在小溪中捕鱼、爬上树捉鸟,在林中捡饱满的松子、采摘酸甜的野果……有时,我真想当个坏孩子!那样就可以跑出去疯玩,玩得大汗淋漓,玩得忘乎所以……”
这是笔者的一位网友近日发来的她上初中的儿子习作中的内容,习作的题目是《有时,我也想当坏孩子》。
在这个不得不苦苦挣扎着三更半夜才睡觉的辛苦的好孩子眼中,在山上坐看天空风云变幻,思想信马由缰的孩子是“坏孩子”;悠闲地静听小草破土的声音,在小溪中捕鱼,爬上树捉鸟,在林中采摘野果的也是“坏孩子”。
这样的坏孩子标准让笔者倍感愕然。
好孩子的价值观是家长和老师价值观的反射。
从好孩子的价值观可以看出,在老师和家长的眼中,好孩子不能让思想信马由缰,所以,我们看到,在课堂上,大多数孩子规规矩矩安安静静地坐着,个别孩子稍有走神,便遭到老师的严厉训斥;所以,孩子们才能众口一词、
异口同声地回答老师的问题;所以,当我们的老师和家长在为自己这样的教育成果沾沾自喜的时候,才会出现21国调查中,中国的孩子想象力倒数第一的结果。
都说现在的男孩越来越没有阳刚之气了,他们胆小、脆弱、敏感、小气,体质逐年下降,连著名的青少年教育专家孙云晓都说男孩到了需要拯救的地步。
笔者相信大多数孩子都想做个家长疼老师爱的好孩子,而在好孩子的眼中,好孩子是不能下河捕鱼,上山爬树的,更不可以玩得大汗淋漓、忘乎所以。
这同样是老师和家长们的价值观导向的结果:让孩子们远离大自然的怀抱,纤尘不染,衣帽整齐,一本正经地“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远离各种可以导致大汗淋漓的运动,把孩子们尤其是男孩子训练成温顺、乖巧的小绵羊。
笔者以为,我们应该告诉孩子的是,下河捕鱼,上山爬树,捡松子,采野果,这不是坏孩子的“专利”,好孩子更应该多与大自然亲密接触,培养与大自然和谐共生的观念,在大自然的怀抱里陶冶性情,培养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好孩子更应该多参加运动,练就健康、活力的体魄,培养阳光、乐观、坚强的性格。
作文的结尾,孩子写道:我还会一如既往地做个好孩子。
无论这是不是孩子内心想法的真实表达,我想这都是老师和家长期望看到的。
所以,老师在评语里说:更难能可贵的是,文章结尾部分感情基调上扬,文章有了波澜,有了亮色。
好孩子的价值观发生偏差不可怕,可怕的是家长和老师对这种价值观的肯定,会让好孩子把这种偏差继续下去并引以为豪,最终病入
膏肓而不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