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建筑设计原理归纳1总论1.1居住建筑功能类型与发展概况1.1.1居住建筑是人类生存活动和社会生活必需的物质空间,是与人们日常生活关系最为密切的建筑类型,它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而不断演进和变化。
现代社会中居住建筑包括住宅、公共宿舍、专用公寓和居住综合体等多种建筑类型。
(1)住宅建筑是居住建筑中最为古老的建筑类型。
它是满足家庭长期定居生活的需要而建造的居住空间设施。
我国丰富多彩的民居建筑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无论在建筑群体组合、院落布局、平面与空间处理上,还是在地形地貌、自然环境的利用上和外观造型的艺术形式等方面,都积累了极其丰富的经验,创造了独特而璀璨的中国民居建筑文化。
(2)公共宿舍和专用公寓建筑是人类社会进入工业化时代之后出现的新的居住建筑类型。
它是为满足城镇工业化生产方式形成的新的社会群体对居住空间的共同需求,而采取集约化建造的居住设施。
它们为刚进入就业市场的青年群体,缺少生活照料的老年群体,在家办公的商务白领群体,以及寻求独立生活的青年学生群体提供了新的居住空间环境。
(3)居住综合体建筑是以居住功能为主,兼有商务办公、商业服务等城市综合性功能的居住建筑类型,也可称为综合型居住建筑。
时代的进步与发展,仍将继续推动城市空间形态和社会居住方式的变革,综合型居住建筑的广义特性,将会使其展现与时代同步发展的广阔前景。
1.1.2发展概况简略回顾新中国半个多世纪以来的住宅建设历程,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理解我国居住建筑设计和建设过程中涉及的相关理论与实践问题,对当今住宅和其他各类居住建筑的建设及预见今后的发展方向,皆具有重要的研究、借鉴意义。
其发展轨迹也基本反映了我国居住建筑总体的发展概况。
(1)1950-1952年,为建国初期三年经济恢复时期,为生活最为贫困的基层工人和市民初步改善了居住条件。
(2)1953-1957年,为我国第一个国民经济五年计划建设时期,为大量城镇住宅建设创造了有利的技术条件。
(3)1958-1966年,为我国住宅建设自主探索时期,1963-1965年实行了三年国民经济调整,促进了住宅建设标准化和多样化的发展。
(4)1966-1976年,为发展迟缓时期,国内政治处于10年文革动荡时期,国民经济发展停滞不前,住宅建设标准自然仍以小面积、低造价、低标准为计划控制目标。
(5)1979-1990年,为我国住宅建设振兴发展时期。
经历了10年文革的经济停滞,拨乱反正,百业待兴,城镇住宅建设重新得到了极大的关注。
(6)1991年直至目前,为加速改革与全面发展时期,该时期正值国民经济“八五”、“九五”、“十五”计划实施阶段,国家经济体制改革与经济增长全面加速。
随着国家综合国力的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住宅建设提出了更高的发展目标,开始由适用安全的基本需求逐步走向舒适、健康的更高层次的需求。
城乡居民人均居住面积历年增长情况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居住建筑在建设规模急剧扩大,建造质量不断提高的同时,供应机制也实现了向市场化、商品化转型的变革、住宅建设与供应已成为广大居民消费的热点和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
当今我国居住建筑发展空前繁荣的景象,正展现着我国综合国力的迅速增长,也是国家走向全面复兴的重要标志。
1.2居住建筑的适居性居住建筑的基本功用在于为人们提供居住生活所必须的建筑空间环境,但是,人们对居住建筑空间环境的需求总是复杂多样的,选择条件往往是因人而异的。
1.2.1适居性反映着居住建筑空间环境综合的技术经济性能,是人们择居的基本要求。
居住建筑适居性的主要构成要素通常应包括方便性、舒适性、安全性、适应性、环境协调性和经济合理性诸多方面。
1.2.2为圆满实现居住建筑的适居性设计目标,设计者必须在居住区环境规划和居住建筑项目设计的实践中努力把握以下诸项基本设计原则:(1)正确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2)正确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设计理念(3)正确体现建筑空间与社会生活互动共生的设计理念(4)正确体现环境心理学和生态建筑学的设计理念(5)正确体现公众居住需求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综合平衡的设计理念。
1.3适居性设计的技术标准根据居住建筑适居性的构成要素,按照其基本设计原则实现确定的设计目标,还需要依靠相应的技术措施保障。
1.3.1在以往计划经济年代,我国设计者对此标准的制定方法了解甚少也较少关注。
建筑设计者不仅应重视相关工程技术问题的研究,而且也应重视有关社会、经济和文化问题的综合研究。
(1)国民居住发展目标定位国民居住发展目标是国家根据一定历史时期社会经济总体发展目标制定的居住生活水平的建设目标(可简称国民居住目标),它是国家经济发展和居住建设投资宏观控制的基本依据,也是国民居住消费水平和承受能力的总体定位。
(2)社会居住模式预测一定时期内,国民居住发展目标制定后,为落实住房建设和供应的具体实施计划,必然涉及住房供应的类型,空间形式和相应技术要求,需要从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全局的角度对住房供应对象的组成特征、居住方式和变化趋向进行研究,也就是对社会居住模式的变化趋向进行量化的科学分析,以确保住房供应的适用性和使用的长效性。
(3)居住行为模式分类1〕依据居住行为特性对户内空间进行合理地功能分室和生理分室是套型设计的主要任务。
2〕住户主要成员在一定生活方式中形成的具有规律性的居住行为,可称为居住行为模式1.3.2居住空间的质量标准是居住建筑适居性设计标准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发展,人们对居住空间的精神性环境要求,将会变得更加重要。
(1)环境质量的生理要求与标准1〕室内空气环境质量居室环境的空气质量应保持一定的洁净度,其中最重要的是空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不能高于人们健康生活必需的限度。
装修房室内空气质量标准2〕室内热环境质量(A)热环境质量要求与评价方法:让人体与其周围环境之间保持热平衡,对居住的健康与舒适至关重要。
居室内热环境参考指标(B)改善室内热环境质量的措施:影响室内热环境PMV值的主要环境因素是室温和房间平均辐射温度,因此保持室内温度与人体温度的良好关系,是提高室内热环境质量的关键。
住宅建筑日照标准A〕改善夏季室内热环境措施(a)建筑隔热措施。
建筑隔热措施以屋顶隔热最为重要,其次是西墙和东墙。
(b)房间自然通风组织。
合理组织自然通风,引风入室,争取穿堂风应该是改善夏季室内热环境的主要途径。
(c)外立面遮阳措施。
主要用以阻挡直射阳光从窗户进入室内,对冬冷夏热地区宜采用临时性轻便遮阳措施,对冬暖夏热地区宜采用固定建筑遮阳构件,并与绿化结合处理。
B〕改善冬季室内热环境措施(a)加强围护结构的保温性能。
应用高效保温材料提高外墙热阻,可节约冬季采暖区建筑能耗,提高室内热舒适度,对非采暖区因效果甚微,应另做考虑。
(b)加强门窗的密封保温性能。
门窗的热损失占房间总热损失的65%以上,是建筑外围护结构保温的薄弱环节,改进门窗构造与材料,增强保温密封性能尤为重要。
3〕室内光环境质量(A)光环境质量要求和意义:居住空间的光环境由天然光环境和人工光环境两部分组成。
包括日照,采光和照明三方面的要求。
创造良好的室内光环境的意义在于:(a)增进人体和视力的健康,并在心理上增进居住空间的舒适感。
居室中天然的光线随时变化,具有调节人体机能生物钟节奏的作用,适度的日光照射有利于促进新陈代谢和杀菌消毒,明亮的室内天然采光更有益于保护视力。
同时,明媚的阳光可给人以光明和生命的象征,促进产生积极的心理影响。
(b)为居住空间中展开各种日常生活行为提供良好的视觉条件和环境氛围,以提高劳作效率,增进活动的安全性和舒适赶。
(c)正确处理天然采光设计和人工照明设计的关系,有利于从建筑整体上节约能源。
天然采光设计与建筑设计密切相关,人工照明设计主要应由建筑电气设计完成,主要涉及照明标准确定,灯具设计和灯具布置等技术问题。
(B)确保光环境质量的设计措施和控制标准:为创造居住建筑室内良好的光环境,建筑设计上应争取良好的朝向,确保足够的建筑日照间距,立面窗户的开设应确保足够的采光面积。
建筑电气设计上,应提供合理照明水平。
居住建筑窗洞口面积与房间地面面积之比率居住建筑室内照明标准4〕室内声环境质量(A)声环境质量要求和意义。
声环境是指居住建筑内、外各种噪声源,在住户室内形成的对居住者生理上和心理上产生不良影响的声音环境。
(B)住户室内声环境质量标准和设计措施居住建筑室内允许噪声标准制定的原则,一是符合人们健康生活的需要,二是符合国家经济与技术条件的允许,即是考虑需要和可能的结合兼顾。
居住建筑室内允许噪声级居住建筑空气声隔声标准居住建筑撞击声隔声标准5〕环境质量的心理要求与标准(A)空间环境的心理学意义(a)社会美育意义(b)心理健康意义(c)空间功能是满足心理需求的基础。
(B)空间环境的心理标准(a)安全感与健康性(b)私密性与开放性(c)自主性与灵活性(d)闲适感与情趣性(e)自然感与回归性1.4居住建筑未来发展趋向1.4.1新世纪人类住区共同的发展目标人类美好的住区环境离不开美好的居住建筑环境的建设。
《人居议程》在世界各国执行的情况表明:21世纪是世界环境可持续发展战略从提出走向全面实施的世纪,人类住区可持续发展已成为新世纪人类共同发展的主题和目标。
1.4.2我国人居环境与住宅建设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相对于13亿庞大的人口规模,我国仍属于资源相当贫乏的发展中国家,我们不可能也不应该重复西方发达国家有国历史教训的发展老路。
中国人居环境和住宅建设的健康发展,对于解决世界性的人居环境问题无疑是一项重大的贡献。
然而,在肯定住宅产业对提高人民居住水平、推动国民经济增长与发展作出重要贡献的同时,我们还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国住宅建设和产业体系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严峻挑战。
(1)资源耗损巨大(2)能源浪费严重(3)环境污染加剧1.4.3国外居住环境和住宅产业发展经验及启示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发达国家在完成了战后重建和基本满足住房数量需求的基础上,住区发展和住宅建设出现了新的重要变化。
(1)重视住区规划理论与实践的研究,满足不同社会阶层多元化的住房需求1〕探索城市住区规划模式的变革2〕尊重与保护城市文脉,探索新的城市居住模式3〕维护城市生态,寻求住区规划与自然环境相适应(2)注重建筑的内在品质,提高居住空间的综合性能1〕通过各种法规的制定,保障住宅综合性能的不断完善,提高居住环境的舒适度和延长住宅的使用寿命。
2〕不断开发和更新住宅部品和设备的生产技术,提高住宅部品与设备的生产质量和成套配置水平。
3〕采用工业化方式生产与安装住宅装修材料,成品住宅完成装修后销售,确保质量的均好性。
4〕居住空间设计提倡简约、朴实和回归自然的空间品质。
(3)注重建筑的节能环保和居住的舒适度,开展健康住宅技术研究1〕制定科学合理的节能计划和政策,有效降低住宅建造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