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艾滋病诊断与治疗

艾滋病诊断与治疗

30

(二)诊断标准

急性期、无症状期有流行病学史和临床表 现,结合实验室检查可诊断
31
(二)诊断标准


3. 艾滋病期 有流行病学史,实验室检查HIV抗体阳性,加 以下各项中的任何一项,即可诊断为艾滋病。 (1) 原因不明的持续不规则发热一个月以上,体温高于38℃。 (2) 慢性腹泻一个月以上,次数>3次/日。(3) 6个月内体重 下降10%以上。(4) 反复发作的口腔白念珠菌感染。(5) 反 复发作的单纯疱疹病毒感染或带状疱疹感染。(6) 肺孢子 虫肺炎。(7) 反复发生的细菌性肺炎。(8) 活动性结核或肺 结核分枝杆菌病。(9) 深部真菌感染。(10) 中枢神经系统占 位性病变。(11) 中青年人出现痴呆。(12) 活动性巨细胞病 毒感染。(13) 弓形虫脑病。(14) 马内非青霉菌感染。(15) 反复发生的败血症。(16) 皮肤黏膜或内脏的卡波氏肉瘤、 淋巴瘤。 HIV抗体阳性,虽无上述表现或症状,但CD4+T淋巴细胞 数<200/mm3,也可诊断为艾滋病。
29
【诊断】

(一)诊断原则 流行病学史(包括不安全性生活史、静脉注射毒 品史、输入未经抗HIV抗体检测的血液或血液制 品、HIV抗体阳性者所生子女或职业暴露史等)、 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 诊断HIV/AIDS必须是经确认试验证实HIV抗体阳 性,HIV RNA和P24抗原的检测能缩短抗体“窗口 期”和帮助早期诊断新生儿的HIV感染。
18
各种机会性感染及肿瘤

中枢神经系统: 隐球菌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弓形虫脑 病、各种病毒性脑膜脑炎
19
Encapsulated yeast of Cryptococcus neoformans in CSF India ink preparation
20
各种机会性感染及肿瘤

消化系统:
皮肤:
带状疱疹、传染性软疣、尖锐湿疣、 真菌性皮炎弹和甲癣; 眼部: 巨细胞病毒性和弓形虫性视网膜炎, 表现为眼底絮状自斑。眼睑、眼板腺、泪 腺、结膜及虹膜等常受卡波西肉瘤侵犯;

24
口腔卡波西肉瘤
25
马尔尼非青霉菌病
26
艾滋病晚期

CD4细胞数<50/mm3 一旦进入艾滋病期,未及时治疗, 则很快 进入终末期,继而死亡(平均存活期12~18 个月)
何奇金淋巴瘤 淋巴细胞间质肺炎
200/mm3 卡氏肺孢子虫肺炎 组织孢浆菌病 球孢子菌病 粟粒性/肺外结核
多发性多灶性脑白质病
100/mm3 弥漫性单纯疱疹 弓形体病 隐球菌病 慢性阴孢子充病 微孢子充病 念珠菌食道炎 50/mm3 弥漫性巨细胞病毒感染 鸟分枝杆菌综合征
何奇金淋巴瘤
中枢神经淋巴瘤
白色念珠菌食道炎、巨细胞病毒性肠 炎,隐孢子虫性肠炎
鹅口疮、食管炎或溃疡,吞咽疼痛、 胸骨后烧灼感、腹泻、体重减轻,感染性 肛周炎、直肠炎,粪检和内镜检查有助诊 断
21
食 管 念 珠 菌 病
22
各种机会性感染及肿瘤

口腔:
鹅口疮、舌毛状白斑、复发性口腔溃 疡、牙龈炎等
23
各种机会性感染及肿瘤

27
HIV感染后的3种临床类型




典型进展:8~10年内免疫力逐渐下降 快速进展: CD4+细胞2~5年内迅速下降 抗HIV的抗体水平很低,且中和HIV的能 力较差 感染后,HIV一直维持较高病毒载量, HIV 病毒有均一性 长期不进展
28
并发症与CD4细胞数的关系(Arch Intern Med,1995,155)
17
各种机会性感染及肿瘤



呼吸系统: 肺孢子菌肺炎(pneumocystis pneumonia,PCP), 表现为慢性咳嗽、发热,发绀,血氧分压降低。 少有肺部啰音。胸部X线显示间质性肺炎。六甲 烯四胺银染色印片或改良美蓝对痰或气管灌洗液Mycobaccterium avium complex,MAC)、念珠菌及隐球菌等常引起 肺结核、复发性细菌、真菌性肺炎。 卡波西肉瘤也常侵犯肺部;


C.持续时间3个月以上;
D.除外其它病因。
淋巴结中病毒浓度很高:细胞外病毒进入生发中心、细胞内病毒
大部分处于潜伏状态
15




(机会感染和恶性肿瘤)
16






出现机会感染和恶性肿瘤
CD4+细胞计数通常<200/µl,血及淋巴结中 的HIV 升到相当高的水平

抗病毒CD8+细胞反应减弱
12
13
无症状感染
可无任何症状和体征
表现为抗HIV-Ab阳性
CD4+ 细胞生成和死亡基本处于平衡状 态 , CD4+ 细胞计数尚正常
14
无症状期临床特点

无症状 持续性全身淋巴结病 可以有持续性淋巴结肿大

A.除腹股沟部位外有二个或二个以上的淋巴结肿大; B.淋巴结直径超过1厘米,无压痛,无粘连;



1
主要内容

临床表现
分期、分型 治疗


2
要点概述:
HIV-1感染细胞的第一步是gp120 与CD4 受体结合, 随后穿透细胞膜,并进行脱膜. 病毒 RNA 基因组反转录成前病毒 DNA基因组,并 整合到宿主细胞基因组内. 病毒成分的合成及包装、释放.
3
HIV的易感细胞
4
艾滋病研究的历史

9
急性期特点

高滴度HIV病毒血症: P24抗原 >100pg/ml、血浆HIVRNA 105~108拷贝 /ml
10%无症状或轻微症状 2-3周后血浆HIVRNA水平下降,临床 症状消失 CD4+T淋巴细胞计数一过性减少
10


2. 无症状期 (asymptomatic Infection)
CD4细胞数 500/mm3 感染性并发症 急性逆转录病毒综合征 念珠菌性阴道炎 无菌性脑膜炎 非感染性并发症 持续性全身淋病腺病 吉兰-巴雷综合征 肌病
200~500/mm3
肺炎球菌和其它细菌性肺炎
肺结核 带状疱疹 鹅口疮 隐孢子虫病 卡波济肉瘤 口腔毛壮白斑病
子宫颈上皮肉瘤 宫颈癌
特异性B 细胞淋巴瘤 贫血 多发性单神经炎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消瘦 周围神经紊乱 HIV相关痴呆 心肌病 空泡性脊髓炎 进行性多发性神经根病



1981年美国报道首例病人 1982年提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的定义 (AIDS) 1983-1984分离出病毒(HIV) 1985研制出第1种HIV检测方法 1986发现HIV-2 1994发现HIV-1 O群 1995-1996年艾滋病研究的突破:联合抗病毒 治疗,对致病机理的新认识
5
HIV体内播散
6
【临床表现】
7
艾滋病临床过程

急性期


无症状期
艾滋病期(终末期)
8
1. 急性期(primary infection)

通常发生在初次感染HIV的2~4周左右,大 多数病人临床症状轻微。
临床表现以发热最为常见,可伴有全身不 适、头痛、盗汗、恶心、呕吐、腹泻、咽 痛、肌痛、关节痛、皮疹、淋巴结肿大以 及神经系统症状等。
相关主题